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传统体育
武术清代,滁城是州署治所,为选取武考生,设练武场、箭道。滁州考院在西门外设教场,专供武生应考之用。据光绪《滁州志》记载,清有滁州籍张羽宾等4人中武进士,43人中武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废科举兴学堂,练武者顿减。
民国时期,县人自发组织国术队,以武会友,切磋武术。学校的体育课(1923年前称体操课),亦以国术为主要内容,聘请回乡军人兼任武术教官。30年代,涌现出不少武术人材。小学体育教师任右生(女)受其父清武秀才任立章指点,精通大、小洪拳和刀枪、棍棒、九节鞭等器械。省立第八中学武术教师乔灿章,是有名的拳师。抗战初时,他带领学生向大后方逃难,途中与日军相遇,奋力拼杀,击毙日军多人,终因寡不敌众而牺牲。
日军侵占滁县期间,社会动乱,拳师隐姓埋名,武术活动停止。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把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并列为体育运动的推广项目,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活动。50年代,组织武术表演和比赛。60年代起,在群众自发练武活动的基础上,侧重抓了武术训练和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
1975年,下放在滁东公社的老拳师李恒富,传授技艺,培养武术新苗,组建滁东公社武术队。武术活动开始恢复。1976年,县武术协会成立。4月,在全县组织了有400多人参加的武术训练班,并参加在定远举办的全区小学生武术比赛,本县的男、女武术队均获第一名。1978年,县武术队代表地区参加省武术比赛,辛蕾的刀术获全省第六名。
1982年,县体委在滁城开办太极拳训练班,由银行郑勋龙担任教练,有50多人参加。1983年,民间武术教授李恒富已在滁东公社举办武术培训班30期,培养了600余名武术骨干,被评为省优秀教练。至1987年,该乡组建2个武术队,计有80多人,经常参加市、乡级体育活动和表演。
此后,市体委在乌衣镇筹建少年武术学校。
气功自1980年以来,以治病强身为宗旨的群众性气功活动开始活跃。1981年,地委干部施养屋等人在县三中举办鹤翔庄气功培训班。不久,合肥工业大学体育教授唐璜在滁州传授九华气功。以后陆续传入的还有大雁气功、少林内劲一指禅、智能气功、八卦混元功、导引养生功、香功等。1984年成立市气功协会,经常组织“气功报告会”和开办“气功学习班”等活动。每天早晨,宽敞的马路边、树荫下,多有练功者。参加者有离退休干部、老教师、老工人和在职的中年人,人数越来越多。
民间体育规模较大的有赛龙舟,历史亦较为悠久。每逢端午节,滁河、清流河内龙舟竞渡,古风蔚然。有唐诗:“环滁盛景聚河滨,午日龙舟渡翠萍”(《滁河午日观龙舟》),咏其盛况。
民国时期,乌衣镇商会会长罗金富、蒋大富热心主办龙舟赛。他们组织当地粮行、骡马行和商店等筹款资助比赛。参赛的龙舟队较著名的有粮行的小白龙代表队,龙头呈白色,划船人皆扎白巾、身着白衫;骡马行的小青龙代表队,龙头呈蓝色,划船人皆头扎蓝巾、身着蓝衫;商店的老乌龙代表队,龙头呈黑色,划船人皆头扎黑巾、身着黑衫。各队龙舟龙头为木质雕刻,每舟19人:龙头指挥1人,掌舵1人,擂鼓助威1人,划船16人,在清流河举行比赛。赛时鼓、号齐鸣,两岸的滁县、来安观众达万人。赛后,冠军队发给奖金,余者请到茶馆聚餐一顿。然后,各舟把龙头卸下来存放大王庙(今乌衣镇小学)内,以备翌年赛用。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清流河淤积,龙舟竞赛停办。
此外,踩高跷、玩龙灯、狮舞、旱船、拔河、荡秋千、跳绳、滚铁环、放风筝、踢毽子、玩石锁、石担、抽陀螺等,也是滁州人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
二、职工体育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积极倡导职工体育活动,在文化教育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全县厂矿企业、机关等单位逐步开展工间操、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体育活动。许多单位自发组织群众锻炼小组和运动队。星期日篮球赛,成为职工活动的主要内容。滁城地、县两级工、农、兵、学、商组织的篮球队达到48个。
1952年,为配合“中苏友好月”的活动,县举办体育竞赛,参加各项竞赛的运动员达700人。同年,专区举办篮球、排球、田径选拔赛,滁县职工代表队参加了比赛。
1953至1957年,滁城每年5月都要举行一次历时2至3天的庆祝“五一”、“五四”的“红五月”体育运动会,参加的有工人、农民、学生,也有机关干部。比赛项目有田径、球类、团体操等。参赛人数每次多达2000人左右。
1966年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后,县每年夏季组织千人游泳比赛。尔后,体育活动项目逐渐增多,除田径、球类、游泳外,棋类、健美、太极拳、气功、溜冰等项目也深受职工喜爱。
80年代,体育活动开始由社会向职工家庭深入,出现了全家老幼都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家庭”。1983年,市建安公司周铭武一家被评为省模范体育家庭。
1984年春,由市直党委会、市体委牵头成立“市直机关体育领导小组”,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一至二次体育比赛,项目逐渐增多,参加人数也逐年增加。工会、妇联亦在每年的“五一”、“三八”节日期间组织体育活动。1985年春节期间,地、市体委联合举办了乒乓球、棋类、摔跤、迎春长跑和武术表演等体育活动。商业、二轻等系统亦常举办职工的体育比赛。滁州酿酒总厂为祝贺醉翁特曲评为省优质产品称号,曾单独举办“醉翁杯”篮球邀请赛。
1987年,市直机关恢复工间操制度。
三、农民体育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得到逐步发展。50年代初期,大王、乌衣、沙河、城郊等乡青年农民建有农民篮球队,在农村小学校的操场上进行篮球训练,经常进行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比赛。除篮球外,还有拔河、掷手榴弹等项目。比赛获奖者,由主办的乡发给奖状或奖旗,农民称之为“招赛”。
1957年,大王乡农民篮球队在水利工地上,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擂台赛。1958年2月16至19日,该队代表县篮球队到合肥参加安徽省春节农民篮球联赛。
此外,许多不受场地限制的活动,如举石担、石锁、抵棍、撬棍、绞棍等,深受农民们的喜爱。
1964年,专区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进行男子篮球、投弹、射击、拔河4个项目比赛。这届运动会设两个赛区,滁县农民代表队参加来安赛区的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体育结合民兵训练开展游泳、射击等活动。此时,以知识青年为主的农民体育活动较为活跃。1970年,红光公社(今担子乡)篮球队基本是由滁州一中下放学生组成,参加江淮片县级篮球赛,获冠军。同时,以民兵为主体的体育活动,也很活跃。1971年9月,县举办各公社民兵篮球分点赛,次年又举办了篮球、乒乓球友谊赛。
1975年,滁东公社陈湾大队承办了3000人参加的农民运动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支武术代表队,参加县级竞赛。1976年春节,黄泥公社举办了毗邻三县的农民篮球赛,章广公社举办了边邻四县的农民篮球赛。
至1982年,全县有11个公社(镇)建立了农民篮球队。同年11月,沙河公社兴建的露天体育场举办首届县农民“丰收杯”篮球赛。同期,琅琊、沙河、担子、黄圩、章广、大王等地纷纷举办由各乡牵头的农民运动会和农民篮球赛。1983年,38岁的篮球爱好者、琅琊乡红庙村罗郢队农民罗长生在自家门前开辟小型运动场,举办男子篮球邀请赛,自费为成绩优秀的代表发奖,并款待球友。
1986年,沙河镇农民篮球队代表地区参加全省在五河县举办的“丰收杯”农民篮球赛,获得第二名,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同年6月,沙河镇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是年,市命名大王乡梁塘村为“篮球之乡”。至此,农民体育活动在琅琊、沙河、滁东、大王等形成村有设施、队有骨干的多层次的体育活动网络。平时有活动,节日有比赛。1987年,市农民体育协会成立。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建立运动队,自办体育比赛。每乡平均有3000余人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占农业总人口的20%。附:体育先进乡镇
沙河镇的农民体育活动,在60年代初就以砂石场职工为主组成镇篮球队,常年开展篮球活动。
1979年开始,重点抓了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各村开办了以青年为骨干的“文化室”和“民兵之家”,开展球类、棋类等文体活动。198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镇体育运动会,项目有:田径、球类、棋类等等,有上千人参加。1982年,沙河镇筹集6000元,兴建了一座水泥篮球场,购置了体育器材,当年在该场举办了县首届“丰收杯”农民篮球赛。其后,先后组建了镇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田径队。1985年沙河镇篮球队代表滁州市参加滁县地区“丰收杯”农民篮球赛,获得冠军。次年,又代表地区参加省“丰收杯”农民篮球赛,获得第二名,被大会评为精神文明队。在省六运会上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
四、中老年人体育
老年人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步开展起来。
50年代,城镇中有的老年人,每天清晨到广场、运动场、河边、湖畔打拳、练功、散步或慢跑。平时,玩健身球、下围棋和象棋。此后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1984年,市老年体育协会成立,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先后举办了太极拳、武术、中老年人迪斯科、健美舞及气功培训班,同时积极开展慢跑、长跑、棋牌、信鸽、钓鱼等活动。1987年春节期间,体委组织滁城迎春长跑竞赛活动,老年代表队为参赛队之一。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