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沿革
民国14年(1925年),天长县立第一完全小学附设幼儿园(后来迁于天长公园内单独设立),上海幼稚师范毕业的浙江人卢素枫任教师,这是本区最早的幼儿教育。到民国23年,该园有幼儿36名,月经费600元。民国16年,来安女子小学附设幼稚班,有幼儿十多名。民国20年,该小学实行男女同校,女子小学并入第一小学,幼稚班停办。民国17年,全椒县立幼稚园附设于县立第一、第二和女子高等小学内,有主任兼教员3人,幼儿28名。民国18年,滁县乌衣小学附设一个幼稚班。同年,凤阳幼稚园有幼儿99名(县立34名,区立65名),教养员3人(县立2人,区立1人),岁出经费436元(县立236元,区立200元)。民国26年,日本侵略中国,本区相继沦陷,各幼稚园、幼稚班先后停办。民国31年,淮南抗日根据地直属区(来安)半塔小学附设两个幼儿班,有幼儿100多名,多系干部子女。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在来安县城办一所幼儿园,有幼儿40多名。民国36年,嘉山县明光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70名幼儿。同年,津里小学也设有幼儿班。民国37年,滁县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在黄家花园(今育新路解放小学对面)办了所幼儿园,解放时停办。
建国后,滁县地区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滁城一解放,即在关岳庙小学(今师范附小)和育德小学(今三中)附设3个幼儿班,在园幼儿123名,教养员4人。1951年春,凤阳县幼儿园成立,两个班幼儿60余人,教养员5人,工友1人。园址设凤阳中学内,不久迁至花铺廊大街。同年,天长县在城北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幼儿77名。1952年,除嘉山县外,其余各县均在城内一部分小学附设幼儿园(班)。这一年,全区共有幼儿园(班)23所,在园幼儿1146名,教养员26名。1955年,来安县新安小学附设幼儿园与新安小学分开,单独成立“新安幼儿园”,改由新安镇管理,1980年改名为来安县示范幼儿园。1956年,全区幼儿园(所)发展到51所,在园幼儿2120名,教养员78人。1957年,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厂矿企业为解除本单位职工的后顾之忧,纷纷办起了幼儿园(所)。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全区共办园(所)4982个,在园幼儿163747名,教养员10099人,但多数幼儿园有名无实。同年,滁县县直幼儿园在老菜市街成立。该园是由驻滁部队的“五一”幼儿园和滁县军分区的“六一”托儿所合并而成,1960年下半年迁入鼓楼街现址,定名为滁县县直机关幼儿园。1959年,全椒县委机关幼儿园开办,有园舍16间,招收2至7周岁幼儿60人,实行全托,1962年停办。1961至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不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停办或合并,到1963年,全区尚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2991人,教养员12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遭受破坏,1968年逐步恢复。1971年,定远县幼儿园成立,入园幼儿171人,教职员工16人。1978年,全椒县委机关幼儿园在原址重新恢复。
197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根据《纪要》精神,行署及各县市分别成立“幼儿保教委员会”(后改为“幼儿工作协调委员会”,之后又改为“少儿工作协调委员会”),由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牵头,妇联、教委、工会和卫生保健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以加强对幼儿工作的领导。行署从1982年起,每年轮流在一个县召开少儿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少儿工作经验,表彰先进,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地区妇联牵头,筹措资金,兴办滁州师范附属幼儿园。先后贯彻了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本区幼儿教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幼儿园不仅国家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也办,还鼓励和倡导私人办园和捐资助园。1992年,全区有幼儿园213所,在园幼儿54440人,教职工1622人。
二、教学
幼儿园的教学班按年龄分为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3个班次进行教学。小班每班20至25人,中班25至30人,大班30至35人。1980年以后,幼儿教育逐步正规,各班均开设体育、语文、常识、计算、音乐、美术6门课。课时因班而异,小班上学期每周6节,下学期8节;中班上学期10节,下学期11节;大班上下学期均为12节。每节课时间因班而异,小班每节10~15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
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课堂上注意采取直观、具体、形象的数学方法,避免空洞说教。教师本着因陋就简、废物利用、就地取材的原则,自制教玩具,以丰富教学内容。1982年,地区教育局举办幼儿教具展览,有近30个幼儿园送来自制教玩具200多件参展。滁州市幼儿园的“小小动物园”(用丝瓜瓤制成的虎、象、长颈鹿、兔子等动物栩栩如生)获得一等奖,获一等奖的还有地直机关幼儿园、东营房部队幼儿园、凤阳三府幼儿园等。“小小动物园”在地区展出之后,又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妇联举办的教玩具展览,并获三等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