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间故事
本区各地的民间故事多在民间口头流传,见诸文字记载的甚少。80年代后期,地区文化局组织力量,开始了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1991年,由滁县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辑的《皖东民间故事》资料本出版,该书共选择收入123个传说故事,分朱元璋传说故事、历史名人传说故事、地名传说故事、风物传说故事、民间传奇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生活传说故事、神话传说故事、动植物传说故事、对联传说故事、寓言故事,茶余酒后故事等。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故事最多。朱元璋系本区凤阳人,自幼贫穷,后参加红巾军起义,经历南征北战,最后做了皇帝,他的传说故事在凤阳、嘉山、定远、滁县等县城、乡广为流传。民国年间,由林兰编写的朱元璋故事30篇,其中不少出在本区。1982、1992年,本区作者姬树明,俞风斌先后编写出版《朱元璋故事》、《洪武奇观》两书,共收录朱元璋故事147篇,其中约三分之一是本区流传的。
附:民间故事选录
看花鼓
提起朱元璋的家乡风阳,人们就联想到凤阳花鼓。特别是那首有名的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凤阳花鼓与朱元璋有啥关系呢?得从头说起。
原来朱元璋一生不大喜爱娱乐,却偏爱听花鼓。小时候,他家乡太平乡一带,常常有人打花鼓,他从小就爱听爱看,有时高兴,自己还能哼上几句呢。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在南京登基即位时,文武大臣都准备了礼物前去朝贺。这件事传到了他的家乡——濠州太平乡。家乡出了一代人王,那还了得!许多头面人物便凑在一块商量,“皇上是咱们的老乡,他登基坐殿啦,也得备点礼物去庆贺才是!”一人提议,众人赞同,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可是,带什么礼物去呢?有人要买绫罗绸缎进去,有人要买金银首饰送去,还有人要凑些芝麻、花生等乡土礼品进去,但都被大伙儿否定了。大伙儿说:“人家如今做了皇帝,还少那些东西吗?”忽然有人提议说:“皇上喜欢看花鼓,咱们就打着花鼓去吧。”这一下子把所有的人都提醒了:“对了!从前,他自己还会唱花鼓歌哩!我们打花鼓去,皇上一定喜欢。”于是,便挑选一些优秀的花鼓手,又找人编了新词,由头面人物领着,一路唱到了南京城。
也算凑巧,当乡亲们来到南京时,朱元璋登基即位的大礼刚刚举行。朱元璋听说家乡来了人,十分高兴,便派人先把他们接到前殿等候;又通知左右:“准备酒宴招待。”
不一会,登基大礼已毕,朱元璋便赶来和众乡亲见面。朱元璋虽然做了皇帝,但还没忘掉家乡人,和大家一见面,亲热得不得了。又听说还专门为他带来了花鼓手,更是龙颜大喜,当下便满脸堆笑地说:“好,太好了!从我投军始,十好几年没看过花鼓了,这回,你们可要好好地给我唱上几段子。”
朱元璋一高兴,家乡人更高兴了,一齐说:“今日皇上登基,俺们投有别的好礼物,乘今日大喜,一定好好地打,好好地唱。”说完,便准备起鼓。正在这时,太监来报:“皇上万岁!饭已做好,请皇上用膳。”原来是到了吃饭的时间了。打花鼓的有心想打,却怕耽误了皇上吃饭,唱花鼓的有心想唱,也怕皇上饿肚子。领头的人看了看大家的情绪,心想:还是看看皇上的意见吧,便问朱元璋道:“万岁我主,你看是先唱了再吃饭,还是吃罢了饭再唱呢?”朱元璋正在兴上,那里顾得吃饭,忙答道:“先唱先唱,先唱后吃,吃饭慌啥子!”
朱元璋要先唱后吃,旨意一下,花鼓手早已槌儿落鼓,鼓响锣鸣。“咚咚呛!咚咚呛”地敲了起来。一阵锣鼓过后,接着便有歌手放开喉咙唱了起来。那歌手都是挑选出来的,歌词也是新编的颂扬之词,朱元璋因长时间没有听过了,乍听起来,觉得又悦耳,又爽心。花鼓打了一通,歌儿唱了一气,朱元璋看得高兴,听得满意,即刻传旨说:“快给我拿银两来,每人都赏他们一些。”又当着大家的面说,“你们都是我的乡亲,如今我得天下,不会忘了你们。往后,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守陵墓,做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逍遥自在地喝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唱着过吧!”说罢,才让大家饮酒吃饭。
朱元璋的这一番话,本来是一时高兴之下信口说的,不料后来凤阳经常闹起灾荒来,许多人背起花鼓去讨饭,真的变成了“先唱后吃”,一年三六十日“唱着过”了。
后来,人们埋怨这是朱元璋“唱着过”的“金口玉言”造成的,便编了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紫薇泉
紫薇泉在琅琊山东南面的丰乐亭旁边。提起紫薇泉,人们不禁想起欧阳修品泉、修亭的故事。
欧阳修在滁州做知州时,有三大嗜好:作文、饮酒、品山泉。他原先最爱喝“醉翁亭”旁的让泉水,经常叫人从山上取泉水回家,煮茶待客。他逢人就夸:“滁州山青水秀,鱼米丰盛,民风淳厚,山泉甘美,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一天,欧阳修的一位好友,从江西到滁州来拜访他,并特意带给他一包“云雾山茶”。欧阳修想:让泉水泡云雾茶,味道一定很美。于是,他立刻命侍从上山去汲让泉水。侍从取了一罐让泉水,正拎着往回赶,半路上,天色突变,乌云翻滚,眼看就要下大雨了,急得他慌慌张张一路小跑。谁知,一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罐子内的的水几乎全泼光了。侍从心想:糟了,这回空手回去,至少要挨四十大板;如果再回让泉取水,耽误时间太长,也难免淋雨受冻。该怎么办好呢?忽然,他想起来了:山脚下翠竹林边有个泉水洼子,水也怪好喝的,又凉又甜,我何不在此取罐水回去!于是,他加快脚步,找到那个泉眼口,“咕嘟嘟”满满地灌了一罐子水,回来给太守老爷煮水泡茶。
茶端上来,欧阳修陪着客人共饮。他先喝了一口,品品味,又喝一口,用嘴咂了咂,连声赞道:“好!好!”
客人也说道:“用让泉水泡茶,的确妙不可言。”
欧阳修说:“这不是让泉水,可比让泉水还胜三分。”
“欧公,何以见得此水不是让泉之水呢?”客人很奇怪地问。
“你若不信,待我问个明白。”欧阳修说完,叫来侍从,温和地问道:“这水是从哪里汲来的?”
侍从心里一惊,可又马上镇静地回答:“是从让泉里汲来的。”欧阳修拍着侍从的肩膀说:“你别瞒我了,我已品出这水与让泉水不同,还不实告与我!”
侍从知道难以隐瞒,“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把前去汲水的经过从实说了一遍。
欧阳修忙说:“快起来!那是眼好泉,明天引我去看看。”
第二天,侍从陪欧阳修来到山泉边,只见这眼泉水碧清见底,水面还不停地冒着水泡。欧阳捧起泉水,连连喝了几口说:“好泉!好泉!”
回到府中,欧阳修命人沿着泉水边砌一方池;又挥笔写了泉名,命人刻一块石碑立在泉旁。以后,为了品尝泉水更方便,又在泉旁边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丰乐亭”。
拒考
吴敬梓离开老家全椒县城,移居南京秦淮水亭的第三个春天,正值清朝新皇帝乾隆登基坐殿,在北京下达诏书,要开“博学鸿儒”科考,让全国各省选拔人才,赴京城参加殿试。可想而知,这是一次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如果应考中榜了,必是一步登天,算是掉进福窝里
吴敬梓是大江南北有名的才子,能诗善文,学问渊博,当代没有哪个能压倒他的。他如去应考,黄榜及第,一定十拿九稳。
当时,吴敬梓住在南京,属于江宁府学训导唐时琳的管学区。唐某为人奸诈,心想:我只要荐举吴敬梓去应考,一定可以名列前茅,将来他成就了功名,少不了要感恩图报;再说自己又可落个举贤荐才的好名声,对皇上也算得上忠心耿耿的了……。想到这里,忙命侍从备好车马,径直朝吴敬梓寓所奔去。却说那天吴敬梓正坐在一张破桌子面前,左手按砚,右手研墨,眉头紧锁着,嘴里不住也嘟哝着什么。门外传来车马的喧闹声,他一直也不在意。
“敏轩先生恭听,江宁府学训导——唐时琳大人有事亲来拜访!”唐时琳的两个侍从一边推开房门一边祟报。
吴敬梓只顾研墨,没有理睬。这时,衣帽堂堂、文质彬彬的唐训导一步一摇地走了进来。吴敬梓暂停了研墨,抬了抬厌倦的眼皮,随口问道:“有何事?请讲。”
唐时琳看他这样子,连坐位都不让,心中老大不高兴,但又不好当面发作,只好站在桌子跟前说:“本训导此番来是想推荐吴先生参加廷考。吴先生祖籍虽属安徽,但现今住在本学区之内,理当有所照应。望先生欣然应允,以报答皇上的恩典!”
吴敬梓早已得知皇上诏命科考的消息,听府学训导这么一说,不禁心中生厌,便绷着脸,又气愤地研起墨来,而且越研越快。只听见砚台发出“此溜此溜”的声音,墨水直往外溅,差点溅到唐时琳的官服上。
唐时琳看吴敬梓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连半句道谢的话都听不到,气得胡子直翘。但他又深知吴敬梓的脾气,争吵起来,反而不好收场。没奈何,只得带着侍从,愤愤退了出来,嘴里连声骂道:“不识抬举!怪人,疯子!”这消息很快传到上江督学郑筠谷的耳朵里,郑自以为比唐时琳官高望重,便决定亲自走一趟。这一天,他一早就派人到吴敬梓家门前去监听情况,自己则在家中整装结带,打扮得一表堂堂。到了中午过后,他点齐跟班侍从,坐上官车,一路风尘,“哒哒”而来。这是郑筠谷生平第一次出门举贤,他心想:上回唐时琳碰一鼻子灰,准是态度太生硬了,我这次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定能奏效。只要他吴敬梓去了京城,那时,我就要……他得意地想着想着,不觉已来到吴敬梓的家门口。
先前派去监听情况的那个衙役此时正在门前一棵柳树下冲瞌睡,一听车马声,忙起来禀报说;“报督学,吴敬梓刚才带着家小,从后边翻墙头跑了。现在家里连个人影也没有,只有床上一条破被子!”
“啊!”郑督学一听吴敬梓跑了,大吃一惊。随即转过脸来,对着衙役臭骂道:“无用之徒!你为甚么不把他死死缠住呢?等回府后再和你算帐!”说罢,脚一跺,命令掉转马头,灰溜溜地往回走。随从们都提心吊胆,跟在后面,谁也不敢作声。
此时,吴敬梓正躲在“秦淮酒家”的阁楼上,一边自酌自饮,一边偷偷往自家门口张望。见刚才发生的这幕闹剧,不禁仰天长笑,不停地念道:“妙哉!妙哉!”
这事过后,不到两天功夫,忽又听有人前来报讯:“安徽巡抚赵国麟前来劝考!”吴敬梓一听,心里不禁好笑:嘿嘿,又来了!他略一思忖,急忙喊过叶氏,附耳说几句之后,便慌慌忙忙跑进内室,躺倒在床上,蒙起被子,煞有介事地呻吟起来。妻子随手端条板凳,守住门口,唉声叹气,装着愁苦的样子。赵国麟一帮随员,首先走进茅屋,随后赵本人也从八抬大轿里慢腾腾地钻了出来。见门前冷冷清清,无人迎接,便责问叶氏道:“你家官人呢?”
叶氏慢慢抬起头来,愁眉悉苦脸地说“他病了,床上躺着呢。看样子是不行了!”
一个随员沉不住气了,厉声喝道:“真他娘的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巡抚老爷登门的时候有病!”
叶氏没有理睬。这时,内室传来吴敬梓若断若续的嘱声:“水……娘子……给我水!”
赵国麟见此情景,信以为真,知道自己这回也是白跑了,颇有感慨地说;“命中注定,不是做官的料,走!”说罢,掉头钻进八抬大轿,扫兴而归。
巡抚走后,吴敬梓蓦地跳下床来,拉着妻子的胳膊又蹦又笑:“娘子,拿酒来,陪我干一杯!”
这天下午,他的朋友金兆燕听说他三次拒考,不知是何缘故,特意前来打听究竟。当他向吴敬梓提起这个问题时,吴敬梓笑笑,用手指着墙上挂着的八股麻绳说:“你先看看那上面拴着些甚么?”
金兆燕站起身来,走近墙根,仔细打量着绳子的上下,原来八根绳的上端,都按了一个死臭虫,下端都画了一只小小的蚊子。开始他不解其意,稍一思忖,便捧腹大笑起来:“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原来你去应考,是恨那八股臭文(蚊)呀!”
吴敬梓点头笑着说:“知我者金兆燕也!”
金兆燕笑了一阵子,有意拍着吴敬梓的肩膀说,“你三次拒考,捉弄了督学、巡抚,难道你今后一辈子也不进科场了?”
吴敬梓斩钉截铁地说:“不但我今后一辈子不进科场,我还要我的子孙后辈也不要入科场!”
琅琊山的传说
传说好多年以前,东海龙宫里有一座宝山。这座山比珊瑚树有气派,比珍珠塔更精巧。东海龙王高兴的时候总要去观赏观赏,添几分兴致;苦闷的时候也要到宝山前转悠转悠,消愁解闷。
谁知这座宝山感到自己无依无靠怪孤单的,便偷偷地跑出龙宫,来到陆地,赏花看景,要跟南山拜为兄弟,与五岳比试高低。东海龙王得知消息,直气得一根根龙须直抖,立即从观音老母那里讨了根定山针,决计把宝山钉在陆地。这座山,既没留在长江南岸,也没有去得成黄河北边,却被钉在江淮之间的滁州,成了那里的西山。
自从有了这座山,滁州的风景更美了。这座山象一座绿色屏风,远看莽莽苍苍,近看绿树成荫;绝壁悬崖,深涧幽谷,好似万马奔腾,蛟龙盘珠;山上奇树、怪石、红花、清泉,令人心旷神怡。
一天,一个云游的和尚见滁州西山这般美丽,就在山上盖了个寺院,叫“西山寺”。还收留个小和尚,取法名叫“碧和”,跟自己学着念经敬佛。这个小和尚碧和笨得一塌糊涂,随你教他念什么经,他是喘息就忘。教了几个月的“阿弥陀佛”,他把四个字忘了两个,还有一个念歪了。他只会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摇摇头,叹口气。心里想:算了吧,这碧和是棵歪脖子树——蘑不直民!于是,拍拍屁股,一个人下山去游四方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呆呆了半年多。这天,听说滁州蝗虫成灾,老和尚犯了愁,心里想:怪我火星顶脑门子,一气丢下碧和留在寺院,这一回他十有八九要饿坏了。想着思着,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赶。回到寺院一看,小碧和比早先长得又高又壮,白白胖胖,一点不象受饿的样子。
老和尚问:“碧和啊!为师我外出这么长日子,你是吃什么东西长得这样好的?”
碧和还是那句话:“摩陀,摩陀。”
“什么摩陀,能填肚充饥呀?”
小和尚指了指几块五彩石头连声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摇摇头说:“笑话,石头怎能充饥呢?徒弟你莫骗我。”
小和尚见师傅不信,就转身到院外,不一会儿拾来一堆石头,放在锅内,一边煮,一边嘴里念着:“摩陀、摩陀……”不久,从锅里冒出一股股香气,叫人闻了流口水。小和尚盛了满满一钵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饿,见石头煮得这样又黄又香,就抓了一块送到嘴里尝尝,想不到这东西黄得象杏子,软得象芋子,甜得象柿子。老和尚三口两口把钵子里的石头全部都吃下了肚子,又把锅里剩下的一点也填到了肚里。老和尚吃过以后,觉得满身爽快,连脸上的绉纹都顿时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碧和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往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光阴如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山东有个琅琊王,名字叫司马睿。他被八王夺权闹得性命难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难。一路上白日藏身荒庙,夜晚拣着小道一脚高一脚低地赶路。这一天,来到摩陀山下,在一个破草棚子里住下。没想到因为连日奔波劳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犯了,直疼得他头上冷汗直冒,脸色跟黄纸一样难看,在棚子里翻身打滚到天亮。碰巧,被摩陀寺一个挑水和尚看见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会从山上端来一碗香茶让琅琊王喝下,一时三刻功夫,琅琊王伸伸脖子挺挺腰,觉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劲了,一点病也没有了。
琅琊王对和尚说:“多谢师傅救命之恩。我这心口疼病从小就有,犯起来没有十天半月不见轻,草药吃了不知多少剂,心疼病还是一次重一次。但不知师傅用何种神药有此奇效?”
“出家人,行善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礼。适才香茶乃是用本山石头与各种草药煮成,可除去病根永不再犯。”
“怎么,这山上的石头也可治病?”和尚将寺院祖师摩陀大师煮石充饥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说;“现今石头虽不能煮食充饥了,但因为当年摩陀大师把煮石之水泼在这山前山后,这山上就长满了奇花异草。如今这花花草草,树根石头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说出实话呢,就编了一通说:“我姓刘,叫刘顺。家住山东巨野县。因到江南投亲访友,想不到半路上断了盘缠钱,只好一路忍饥受冻。我想在这里找些活干千,等凑足钱后,再去江南。”和尚说;“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气,来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你可知有这句话:“滁州地养穷人,一条扁担两根绳。你看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药材、兔子,还有山鸡满山转,是座宝山。”
琅琊王司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树丛中,山坡上,有男男女女在砍柴、挖药、打山枣,那绿树丛中不断传来阵阵歌声。从此后,琅琊王就装成个打柴汉子住在山中,一边集合四方兄弟,一边在山中集粮屯兵,日夜操练。没过多久,司马睿带领人马浩浩荡蔼打过长江,在建业城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成了第一个东晋皇帝。
有一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从建业渡过大江,来到滁州观赏西山摩陀寺风光。司马睿想起当年自己在这儿落难得救,屯兵聚粮的往事,便吩咐传下圣旨;将山上寺院扩建百间,改“摩陀寺”为“琅琊寺”,改“摩陀山”为“琅琊山”。并要御医住在琅琊山中采集百草,编成《琅琊草木篇》,广传天下,解救四方百姓疾苦。
二、民歌民谣
散布于本区的民间歌谣,按内容可分旧社会苦难歌、讽刺歌谣、劳动歌谣、情歌、革命歌谣、新歌谣等;按曲种可分山歌、秧歌、号子、小调、儿歌、说唱等。其风格、特色有南北之分,北三县(定远、凤阳、嘉山)歌谣演唱较粗犷、高亢,热烈奔放,南四县(市)较缠绵细腻、娓婉轻柔。
1956年,滁县大王乡民歌手胡文亮、李传江用民歌《十里秧田十里歌》、《唱起山歌做生活》等,从县城唱到省城,唱到北京怀仁堂。定远县民歌《怎么不是的》参加省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一等奖,1982年,著名歌唱家马留柱、朱逢博演唱此歌,制成录音带远销西欧。
1991年,由宋家荷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收集民歌、号子、宗教唱念共554首,其中精选民歌12首。
附;民歌民谣选录
讽刺歌谣
高利债是驴打滚,
财主心比蛇蝎狠。
远看是旧县,近看是猪圈,
九家推旱磨,十家捻麻线。
注:旧县属嘉山县旧县乡,明代曾建过县城,今为女山湖镇。
情歌
天上星多月不明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牛多草不青。
塘里鱼多搅浑水,大姐郎多散了心。
姐在房中拉胡琴姐在呀房里头啊拉呀拉胡琴呐哎,
哎——哟,越听越好听呐哎!
大嫂子房里没睡觉啊,
爹娘啊房里没吹灯啊,
小妹妹呀怎么来开门呐哎,
哎——哟,小妹妹呀怎么来开门呐哎。
革命歌谣刘少奇到半塔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男女老少乐开怀。
宣传抗日革命道理,坚决反击顽固派。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民兵武装建起来,
习文练武又生产,参军参战把红花戴。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诉苦大会开起来,
斗倒地主和恶霸,根据地人民笑颜开。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自力更生搞起来,
丰衣足食不忘本,发展互助火添柴。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打得鬼子真惨败!
顽固派不敢把头抬,根据地逐渐扩大起来。
刘少奇来到半塔街,毛主席英明巧安排。
全国各地打胜仗,胜利红旗迎风摆。
新歌谣
永远跟着共产党
鱼儿得水水花淌,人民离不了共产党。
翻身不忘毛主席,谁给我幸福要细思想。
共产党领导强,真似不落的红太阳,
要想自由和幸福,永远跟着共产党。
绣得神州飞彩霞
开金花,开银花,不如心中四化花,
春夏秋冬开不败,不怕风吹和雨打。
花儿向着北京开,党给阳光雨露洒。
百花开,开百花,难比心中四化花,
要问花儿有多少,十亿红心十亿花。
十亿双手绣四化,绣得神州飞彩霞。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