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流通渠道
清末,境内津浦铁路修建时,经费开支的现金由南京交通银行调拨支付。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中华银行在临淮关设立分行,经收皖北各县公库款项解交,按月向省报告市场货币行情(主要是银两、银元比价)。当时,区内北部城乡的主辅调剂以及比价涨落亦皆随附于临淮市场。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兴起,市场随之转换。东部天长的货币流通,向依扬州,南部滁、来、全三县多与南京往还。
民国前期,银行机构尚未设立之前,货币行情,余缺调剂,由钱庄及较大商家经理;城镇市场的主币及零整折换除钱庄、商店外,另有私人摆设的钱摊经营办理,收取一定的进出差额为收益。
抗战初期,本区境内城乡市场以法币为主。敌占城镇间有少数日本军用钞券。由于战争阻隔,币源缺乏,特别是辅币,原为主要辅币的铜元,在日伪大量掠收后,更为奇缺。许多农村竟以物物交易。为解决市场货币需要,非沦陷区的地方政府或商会发行临时地方流通券,以资流通。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内抗日民主政府发行淮南币流通于根据地内;国民政府的皖东行署发行流通券流通于区内的西南边境;南京汪伪政府发行的“中储券”流通于沦陷区城镇。连同原来的法币和复活的银元,一时多种货币并出。在政权不同,币制各异的情况下,常在一县、一乡之内,三里、五里之隔,使用不同货币,甚至在相互边邻同一市场,流通多种货币。比价高低,随市而异,抗战胜利后,其它纸币消失,法币恢复独占市场,但内战继起,政局动荡,法币比战时贬值更快;银元公开流通,境内境外,买进贩出。在通货恶性膨胀下,城镇市场多以“五洋”(棉纱、肥皂、火柴、煤油、香烟)、大米作为交换计算,有职工工薪亦以银元或实物计算,货币流通极为混乱。民国37年8月金圆券发行,贬值之快之剧更甚于法币。1949年1月全区解放,发行才及半年的金圆券废止流通。
1950年,滁县设立货币发行支库,各县设立保管点。随后滁县支库升为中心支库,各县保管点改为支库,较大集镇设保管点。按照出入库制度发行和回笼货币。
二、现金投放与回笼
1949年1月,全区解放后,立即禁止金圆券流通。此时,随同解放军进入的货币有“华中币”、“北海币”、“中州币”、“西北币”等原老解放区的地方币。以“华中币”为本位币。不久除“北海币”与“华中币”等值流通外,其余各币一律停止流通,银行只进不出。4月,人民币进入市场,自5月1日起定为本位货币,“华中币”(含“北海币”)退为人民币的辅币。1950年,“华中”、“北海”两币陆续收回,自此人民币统一了市场。1955年3月1日,发行新版人民币,银行、信用社广设兑换点,不到3个月,投放出618.79万元。新币最大面值为5元,票面面额较旧币缩小,币值加大,流通方便,市场平稳。
1957年增发10元面值及金属分币。1964年收回苏联代印的3、5、10元3种面值币,全区计收回1604.6万元。1980年后,多次发行多种金属流通纪念币(有元币、角币),以及50、100元两种大票。
1950~1992年,全区共投放331.1亿元(折新币),回笼300.3亿元,净投差30.8亿元。其间重点的投放与回笼时间是1979年以来的近14年,总投放284.5亿元,回笼255.4亿元,投差29.1亿元。分别为前29年的6.1倍和5.6倍。
1950—1992年全区货币投放、回笼、差额表

长期以来全区货币投放与回笼,随着农业生产季节和丰歉状况而转移;加之四邻大中城市长期投大于收,导致现金外流。货币投放渠道主要以投向农副产品收购为主,其次为农村信用和行政费用、工资资金、储蓄存款等项支出。农副产品收购正常年景约占总投放量的30至40%,加上信用支出,总计流向农村的现金约占60%以上。回笼以商品销售为主,1949~1992年的43年中,最低为50%,高时达70%以上。此外,为农村信用社、服务行业、个人储蓄等收入。
三、货币流通量
50年代市场的货币容量很小,1950~1957年8年的总投差仅为800多万元(包括外流)。1960年国家银行建立家计调查工作,测算市场货币容量。据当年6月测算,市场总量为527万元,城乡人均持币2.73元。与货币回笼总额及商品零售总额比较,皆为1:25。直至1978年,人均持币仍在10元以下;1978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城乡经济飞跃发展,商品生产大幅度地上升,市场货币容量逐年增大。市场货币总量与货币回笼总额及商品零售总额相比,缩小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比例。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