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金属货币
清代,皖东境内市面通用货币中大额支付的主币有银两、银元,小额交易多用制钱、铜元。
民国时期,先后在本区境内流通的金属货币有:银两、银元、制钱、铜元,铝镍等混合金属币。
银两为清代银、铜并行的主币,银元有外洋、国币两大类系。外洋主要有墨西哥“鹰洋”、英国“英洋”、日本“龙银”等;国币为清代“龙洋”。民国时孙中山、袁世凯以大头像银元为主,间有本省及川、滇等省地方铸制的银元。建国后人民政府严禁以银元计价流通及私人买卖,由国家限价收兑,银元退出市场。制钱又称铜钱,为清代银、铜并行时的小额货币,流通量很大,民国期间渐渐退出流通。
铜元又称铜板或铜角子,始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定为辅币。皖东市场流通“当十”(当制钱十文)为主。抗战爆发后,因日伪抢掠很快退出流通。
建国初期,本区仍有少量银币在市场流通。1951年冬全区城乡已普遍使用人民币,银币退出市场流通。
1957年12月1日起,开始使用1分、2分、5分的金属人民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1980年4月起,开始使用1角、2角、5角和1元的金属人民币。
二、纸币
清末,本区境内开始使用银元兑换券,又称银行券。民国时期与银元同为流通主币,简称票子。面额有1元、5元、10元等。以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中南银行、交通银行、通商银行等公私银行发行的占多数。民国24年(1935年)法币发行后,以等值收回。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先后发行的纸币有法币、关金券、金圆券等。在本区境内流通的法币除主币外,另有1角、2角、1分、5分等辅币,民国37年8月为金圆券取代。民国25年发行的安徽地方银行券作为法币的辅币在全省流通,面值有1角、2角和5角,后增加1元面值。40年代初退出流通。
抗日战争期间,本区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淮南银行发行淮南币,当时又称抗币或边币,先后有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等六种面值,36个版别。民国34年8月淮南解放区成立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同时收回淮南币。同年底至次年春,华中银行随淮南党政军机关撤往苏北,华中币退出流通。1949年初全境解放,华中币再度进入本区市场,并从当年2月21日起定为本位货币,与其它老解放区货币(中州币、北海币、冀南币等)同时流通。5月1日全国统一改定人民币为本位币后,淮南币只收不付。
人民币最早于民国37年(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解放区发行。次年春进入本区市场。1955年3月1日发行新版人民币后,对以往人民币称“老币”或“旧币”,并以新币1元比老币1万元予以回收。至1992年底,先后发行的人民币纸币面值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