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
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私营工业企业。建国初期,私营工业企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以手工业为主,1949年全区有66家,1952年有105家,年工业产值373万元(1952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0.61%。1953年起,国家对私营企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对于大量分布于城乡的私营手工业,按照地域分别组成手工业合作社、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户办、联户办、合资经营的私人企业开始出现。至1992年底,全区私营工业企业63家,从业人员1009人,投入资金801万元。
二、国营(全民所有制)
1949年底,全区有国营企业6家,年工业产值59万元(1952年不变价,下同),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42%。
1950年起,国营企业增多。1952年达25家,年工业产值699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88%。
1957年,全区有国营企业95家,年工业产值3553万元(1957年不变价,下同),占工业总产值的65.24%。1958年实行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靠国家投资,建起琅琊山铜矿、水泥厂、机械修造厂等国营企业,同时,一些规模较大、办厂条件好的集体所有制工厂也陆续转为国营工厂。但不少新办企业效益差,不久就停产。1961年,全区贯彻执行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调整发展速度,对盲目上马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国营厂矿由182家精减到101家,职工减少58.5%。1965年,全区有国营工业130家,年工业产值4471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4.84%。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虽然处于“文化大革命”阶段,但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开始兴办投资少、建设快、生产灵活性大、便于就地取材的“五小”工业,至1973年末,全区国营工业企业增加到238家,年工业产值25212万元(1970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2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扶持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国营企业数量没有增加,但生产规模扩大。1985年,国营企业278家,年工业产值68275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5.09%。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27家,年产值349319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6.35%。其中中央企业5家,年工业产值29240万元;占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的8.37%;地方企业322家,年工业产值320079万元,占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的91.63%。
三、集体所有制
1952年,全区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5家,年工业产值34万元(1952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0.97%。此后,本区在对城乡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陆续组织手工业社(组),隶属手工业联社领导,1956年,全区手工业社(组)260家。
1958年到1960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办钢铁的影响下,各级手联社被撤销,城镇手工业社(组)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农村手工业社(组)也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由计件工资改为固定工资,生产萎缩。1961年,国家颁发《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手工业社(组)从人民公社中析出,恢复原有生产机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过几年调整,1985年全区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382家,其中社办工业131家。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地、县成立手工业管理局,组织领导手工业的生产发展,多数手工业社(组)得到恢复发展。
1970年大办“五小”工业,发展塑料、钢木家具、工艺美术、玩具、建材、化工(包括橡胶)、陶瓷、机械等行业的产品生产,不少社转为厂,同时又以老企业分别析出多个独立企业和新办工厂,1975年全区集体工业企业519家。1977年乡镇工业逐渐发展,小窑厂、小预制厂、小修配厂等不断增多,到1978年社办工业553家,当年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12917万元(1970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1.88%。
1984年恢复地区手联社,1985年8月恢复行署第二轻工业局。同年底全区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40家,年工业产值54775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6.17%。1990年全区乡及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2334家,其中省属企业2家,地属企业27家,县(市)属企业308家,城镇街道企业302家,乡办工业1550家。
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115家,工业产值达376792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9.21%。
四、个体、合作工业
建国前,城乡个体工业主要从事铁器、铜器、锡器、木器、竹器、缝纫、制秤、弹花、制鞋、制帽、刊刻、钟表修理、织布、草编、柳编、制香、制炮、金银首饰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三十多个行业,共有7500多户,从业人员近万人。建国后,在对私营工商业者社会主义改造中,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加入手工业合作厂、社;生产规模较小的,仍保留个体生产功能,但受到严格限制,不准扩大经营。“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工业基本不复存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工业开始复苏和发展。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责任制的落实,联户和个体企业应运而生。1985年工业普查,全区城镇和农村个体工业有3.18万户,工业产值1.49亿元(当年价)。1992年城镇,农村个体工业发展到36818户,工业产值139610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4.53%;城镇、农村合作经营工业2352户,工业产值2867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8%。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