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县地区境内溪河纵横,水库、塘坝星罗棋布,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建国前,滁县地区渔业发展缓慢,只有渔民在江河、湖区从事捕捞。水产品总产量也有限。
建国以后,全区渔业生产由单纯捕捞转向“养捕并举”。同时,建立渔业管理机构,加大渔业科技投入。1954年建立滁县专区水产养殖场,成为本区渔业最早的生产、科研、推广试验示范基地。1973年冬,以省水产局赵乃刚为首,省、地、县水产站和乌衣渔场科技人员组成的从事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研究,是国内第一个人工半咸水河蟹化育苗的专业所。1986年成立了河蟹增养殖技术培训中心,为发展河蟹增养殖业提供了人才保证。1986、1987年内,培训中心和五河县沱河渔业开发公司联合承担国家星火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经两年养殖,产大蟹2.94万公斤,净利199万元。1988、1989年配合省水产部门承担农业部“河蟹养殖丰收计划”,增加纯收入1686万元。培训中心1988年获国家科委“星火科技奖”,1989年获安徽省科委“星火人才培训奖”。1985—1992年共获国家、省部级奖的科研成果7项,获奖人员14人次;获地、市级奖的科研成果8项,获奖人员15人次。试验推广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稗草养鱼、引进优良品种、水库综合精养成鱼技术、湖泊围网养鱼、稻田养鱼、鳜鱼人工繁殖等。1979年国务院颁布“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后,1981年成立“滁县地区行署水产局”,统一对全区渔业生产的管理。同时加强渔业法规实施的宣传,及时查处渔事案件,全面推行“水面养殖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区的养鱼水面迅速扩大,养鱼方式多种多样,养殖技术提高,兼营养鱼向专业化转化,渔业总产量、养殖总面积、捕捞总量均不断扩大。1992午,全区水产量达35303吨,是建国之初生产总量的39倍,人均每年占有水产量约10公斤,水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先进之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