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森林病害
全区对森林病害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区内国营林场主要种植的树种是松树;由于是人工纯林,集中连片,1959年开始发现松毛虫害,以后每隔3~5年就要发生一次大面积的松毛虫害。70年代初至1992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松毛虫害约30多万亩,平均每年的防治经费达30—40万元。
1982年在全椒县瓦山林场黑松林内首先发现褐斑病,1985年在凤阳大银山林场和嘉山县紫阳林场相继发现了此种病害,总面积约370余亩。1988年在营店林业总场卞庄分场清水坝林区发现松材线虫病,到1992年底统计,松材线虫病已扩散到滁州、嘉山两县(市)的9个国营林场口个乡(镇)和1个种牛场,发病总面积达32809亩,其中危害严重的有三界林场、管店林场和琅琊山林场。
本区松林病害还有赤枯病、枯梢病、落针病等,病株零星分散,病株率低,易被忽视。
1987年7月,安微省森防总站派员对本区松林大面积患病濒死进行调查。据调查统计,全区松林发病面积扩展到30.7万亩,其中发病严重的有石门山、紫阳、大银山、白云山、范岗5个国营林场,主要病害种类有:赤枯病、落针病和松针褐斑病,主要松林害虫有杉梢和松梢小卷叶蛾。发病最严重的是黑松,其次为国外松,马尾松感病较轻。
本区森林的其它常见病害有杉木赤枯病、水杉黄化病、池松黄化病、泡桐丛枝病、杨树溃疡和立枯病,由于这些树种所占比重小,防治上易被忽视。
二、病害防治
全区森林病害防治以松林为主。在对松林进行综合防治过程中,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以松毛虫害为主,从既要根治病害又要保护环境的基本观点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协调运用营林、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措施综合运用,使松毛虫害长期控制在不致成灾的状况下。
在对森林病害进行防治过程中,林业部门以生态为依据,将林区划分为控制区(即已形成自控能力的松阔不规则块状混交林区,一般各世代虫口密度稳定在每株1条以下,时间达10年以上)、偶发区(即林祖较单纯,采取营林和生物技术措施后已具有一定自控力,但尚不稳定,各世代虫口密度一直处于每株1—5条)和常发区(即林祖单纯且集中连片的中、幼林区,各世代虫口密度在每株5条以上,易酿成灾)等三种不同类型林区。对控制区采取加强抚育管理,保护鸟类和其它害虫天敌,以稳定自控能力的措施,不采取人工防治手段。对偶发区采取加强营林措施,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提高自控能力,并辅以化学防治,压低局部高虫口密度,以延长松毛虫发生周期,促其向控制区转化措施。对常发区均施以化学农药,在越冬代适时压低虫口密度,治点保面,并辅以生物、物理等防治措施,逐步促其向偶发区或控制区转化的措施。
与此同时,采取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手段。
营林措施即采取封、管、造并举的方针,严禁过度樵采修枝,蓄养林内次生乔灌木,因地制宜积极增加阔叶树混交比例,改善林相条件,增加了松林生态因子。80年代中后期,全区国营林场共营造混交林5.95万亩,封山育林20.3万亩,抚育次生林3万亩,抚育间伐42.1万亩。
生物防治即利用全区171种鸟类中的59种松毛虫天敌控制和稳定低虫口。从70年代起,全区在11.5万亩低虫口林区挂巢招引大山雀、丝光椋鸟等,平均招引率为37.7%,最高达89.8%,80年代初定远县泉坞山林场人工驯养灰喜鹊成功,并试用于松毛虫防治,从1982年起,全场6000亩松林虫口均控制在每株0.2条以下。全区国营林场还采用繁殖赤眼蜂等害虫天敌的方法防治松毛虫,全区生物防治面积已达到30万亩。此外,全椒县孤山林场试验培养繁育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也很成功。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消灭越冬代松毛虫,全区最早于1966年春进行大面积森林化学防治,7天时间喷洒上百吨农药,消灭33万亩松林的松毛虫,使虫口密度下降到不足每株1条。
为加强全区森林病害防治工作,地、县两级都分别成立了森防站,广泛开展综合防治研究,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培训了一批稳定的森防骨干力量。
附:全区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科技成果
1、V烟林农药
地区森防站1970年用V烟林农药在定远、嘉山两县对12~16年生纯松林15000亩第一代2—4龄松毛虫进行施放试验,12分钟开始死亡,14小时后检查死亡率最低为91.5%,最高为99.9%。V烟林新药配方原料丰富,简单易行,由于主杀剂的改变,破坏了松毛虫对原来常用农药的抗药能力,杀虫效果显著,大幅度降低成本。
2、竹笋夜蛾生活习性的观察及防治方法研究
来安县宝山林场于1977年秋以魏传高为主组织力量,对竹笋夜蛾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经过两年研究摸清竹笋夜蛾生活史,一年发生一代,幼虫四龄,老熟幼虫入土化蛹。5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1~2天后交尾,两天后产卵于禾本科植物叶面或未落竹叶上,叶枯后囊卵于叶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孵化,4月上旬幼虫转入竹笋危害。防治有效方法,7月8月压青垫土最佳,喷洒“1059”1500倍,“889”150倍,或1%“1905”加10片六六粉也可,主要以营林措施为主,化防为辅,这项成果获1979年省科技奖。
3、人工招引大山雀防治松毛虫的应用研究
本课题是国家林业部及安徽省林业厅安排的松毛虫综合防治试点的研究项目,并得到南京林学院副教授周世锋的技术指导,利用大山雀的资源,用人工在松林内挂巢引雀,增加种群数量,为松毛虫防治试点探索长期控制低虫口的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生物防治措施。自1982年在全区20个国营林场和3个乡林区,平均每年挂巢6000只,招引大山雀。经四年观察,这种方法是松毛虫常灾区综合防治全面压低虫口后,长期控制低虫口的安全、有效、经济易行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推广价值。
4、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的应用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安徽省林业厅和滁县地区松毛虫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安排上,由定远县林业局于1982年春从山东日照学习后开始进行。主要是从保护生态观点出发,摸索一条经济有效的生物防治途经,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危害。该县在泉坞山林场设点,对灰喜鹊的饲养、繁殖、驯化、防病和放鸟治虫技术等方面进行新的试验研究,已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通过试验观察,取得了试验数据,并向全国12个省推广了驯养技术。1984年应北京国庆游行指挥部的邀请,定远县携带灰喜鹊128只参加国庆35周年庆祝游行,成功地通过天安门放飞并收回,接受检阅,获得好评。
5、做红梢斑螟生活习性和防治的研究
该项目1989年在滁州市科委立项,由滁州市林科所宣家发主持,凤阳县森防站协助完成。1990年通过了市级鉴定,列为省级科技成果,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由宣家发撰写的此项论文于1990年被评为省级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
6、关于皖东松树大面积濒死原因的研究
1987年由沙河集林业总场吴侠中自选课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松树濒死的原因较为复杂,它是由多种病害、松梢害虫以及数种蛀干害虫综合影响造成的,但主要原因为松树枯梢病。1991年11月9日由滁州市科委组织并通过鉴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