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书院和州最初的书院为“云嵋书院”,设在州治西南的云嵋墩下(今和县第二中学后面),系明代和州知州王卺所建。嘉靖元年(1522年),同知薛祖学将云嵋书院迁至城北马场(今和县汽车站东),改名为“历阳书院”。嘉靖十六年(1537年),州判王朝用又将历阳书院迁回云嵋墩下。隆庆年间(1567至1572年),知州康诰重修书院讲舍,门首建立石坊,上题“古和书院”。万历年间,书院又迁到州治西北之香烈祠旁,改“古和书院”为“云兴书院”。明代著名学者焦曾在此讲学,史料记载焦“尝博览群书,善为古文,典正雅驯,卓然名家”,他的讲学,在和县教育史上留下光辉一页。清初,书院被抑制,直至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复建书院于北门街,名“和阳书院”,延聘叶悱堂为山长。雍正以后,书院改为官立,变为士子应试科举的准备场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州刘长城将书院迁至城东射圃,建有讲堂、厢房、仓库、马厩、厨房、澡间等40间,聘崇明人何忠相为山长,在他掌院期间,“士林多所成就”。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取和州,书院毁于兵火。战事平息后,知州方翊元在原址重建讲堂、院舍,恢复书院,不久又遭兵火所毁。光绪十八年(1892),知州周心培,清理学田,由于经费不足,书院未聘山长,于次年附课于芜湖中江书院。
社学起源于元代,和州设立在明代,入清兴废无常。和州所建社学中,历时长又较有影响的,在城内有城西元妙观的“养正社学”,迎旭门内的“移风社学”,薰阜门的“表中社学”,平康门内的“城南社学”,薰阜门外的“乘驷社学”和文庙内的“学中社学”。乡间则有,香泉社学、乌江社学、百旺社学、姥下社学、梁山社学。明代所建社学,均系知州孟雷所建。
义学亦称义塾。清道光十五年(1835),和州设立义学四馆,分别在东门海会庵,西门安和宫,南门观音庵,北门澹园祠。后又在和阳书院附设义学两所。有些外国教堂也附设义学,如城西尚贤坊的天主总堂设义学一所,雍家镇的福音分堂设义学一所。
社学与义学的教育内容,与当时私塾相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后,教学内容始有所改革,有的开始兼教西学。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拟订《简易识字学塾章程》,规定课程为《简易识字课本》和《国民必读课本》,并酌授浅易算术。同时规定教授国语、算术完毕,即作为毕业。其毕业年限,定为三年以下、一年以上。三年毕业者,如愿升学者可升入初等小学堂。
私塾为私学的一种,始于汉代。清末,和州私塾广散民间,林立乡里。其办学形式有四种:一家或数家,延师课其子弟,多系富家主办;塾师自行设馆,招收附近村童教授;就义庄或宗祠设馆,专课其一姓子弟;由地方热心公益的人士任学东,收集学费,延聘塾师,教授本村贫寒子弟。
私塾学生的年龄,从五、六岁到二十余岁不等。私塾没有固定教材,完全视学生的实际程度而各取所需,教学内容较陈旧。清末起,曾多次整饬。光绪三十二年(1906),私塾改良会颁布一个章程,要求私塾课程革新,应设必修科和随意科。必修课为修身、国文、算术、体操,随意课为图画、乐歌等。但和州私塾并未按章程办事,仍以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女儿经、增广贤文、孝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及韩柳古文、唐诗等为教学内容。宣统二年(1910),又颁布改良私塾章程,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各私塾课程至少须授修身、国文、读经讲经、算术等科,然后均系一纸空文,并未见诸实行。民国成立,教育部又提出整顿私塾,但私塾仍教授四书五经,未曾稍变。民国24年(1935),境内有私塾125所,学生1811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县学校多半停顿,私塾却有所发展,境内较大的村庄几乎都有私塾。亻契实斋、王大杰、李同舟、朱哲夫、张伯熹、唐干霄等先后在城北、濮集、张集、历阳等地设帐教书,他们忌恶当时学究的迂腐,在教学上,新旧知识并重,四方慕名送子弟入学者甚多。学生济济一堂,年龄、程度各不相同。教学者分科别类,因材施教,各得其宜。他们师德高尚,重视培养人才,尝云:琢璞使之成器,育苗使之成材,是在工匠之用心耳”。所教学生大部分参加了社会各方面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私塾实行改造,主要内容是要求私塾接受县人民政府领导,改换课本,废除体罚,实行民主管理,并以乡为单位,成立塾师辅导委员会,建立业务辅导区14个,安排塾师政治时事学习和业务进修,对塾师进行业务考核,不合格者,劝其转业。1949年第二学期,全县有私塾614所,学生7395名,塾师633名。至1952年私塾减为140所,学生2404名,塾师140名。此后,大部分私塾为国家接收,少数私塾则自行淘汰。
1952年和县私塾概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