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集市是群众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一般都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村庄集中附近的集镇上。和县集市,历史悠久,秦代、晋代,历阳、乌江先后设置县治,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已建梁山镇,宋代建有平疴、青阳二镇。明、清时期,白渡桥、姥桥逐步形成集市,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民国时期,全县定期逢集的集镇有46个,逢集的时间有十天五集、四集、三集、二集不等,毗邻集镇,交叉逢集。有早集,群众称之为“露水集”,时间较短,上午八、九时即散集,不影响当天生产;半日集,又名晚集,从中午到傍晚散集,多数在丘陵山区的集镇。逢集的目的,主要是招揽客商、农民参加交易。
建国初期,各集镇仍沿袭建国前的贸易传统习惯,但政府加强对集市的管理。1951年,中等集镇均相继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工商联合筹备会,贯彻工商法令和政策,已建立的联营机构,普遍做到商品明码交易。1952年由于商界开展“五反”运动,部分私商情绪低落,市场一度呈呆滞状况。同年5月,和县召开棉麻、中西药、百货等行业的私营商店和国营公司代表29人参加座谈,分析市场商品滞销原因,研究购销方案,采取积极措施,设法扭转市场局面。是年8月至12月,分别又在和城、白桥、乌江、沈巷、善厚、濮集6个较大集镇举办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从而打开商品销售流通渠道。1953年,集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但由于管理工作未跟上,8月中旬部分地区市场上烟、酒、糖、菜油脱销,私商抢购套购,造成物价上涨。1954年,粮、油、棉等实行统购统销,农民在完成交售任务后,多余部分允许进入集市贸易。1958年商业部门搞“大购大销”,一切物资均由商业部门经营,农村取消自留地,停止搞家庭副业。当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小商小贩多数升级过渡,不再自产自销。因此,集市贸易基本上消失。1959年至1960年,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农副产品大幅度下降,供不应求,“黑市”抬头,物价上涨。如白菜、鲜鱼、胡萝卜、山芋等价格,比1957年上涨10~15倍。1960年11月,和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后,全县38个集镇,均先后恢复集市贸易,在较大的集镇上指定交易地点,分设蔬菜、柴草、禽畜等各种服务站,其中有17个集镇设立牲畜交易所,并根据国家牌价,结合邻县价格水平,拟定参考价,指导买卖双方协议成交。1961年秋,据工商部门调查,全县集市贸易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开展活跃的地方,有绰庙、沈巷、乌江等集镇,每集人数1000~2000人,上市品种多,除当地生产的蔬菜瓜果、柴草、鱼虾、各种瓜菜种籽外,还有从江浦、全椒、含山、肥东等县运来的仔猪,竹木制品,陶瓷器等;二、开展一般的地区,有白桥、姥桥、西埠、功桥等集镇逢集上市人数不多,市场上品种多数是瓜果蔬菜、鱼虾和零星副食品;三、开展较差的小集镇,有沈家山、赤坝、范桥、腰埠等地,上集人数稀、品种少,交易时间短。
1962年,由于集市贸易开放,长途贩运的人数增多,少数人弃农经商、弃工经商、弃职经商、弃学经商,有些基层干部亦参予商品销售活动。和城地区有269人贩卖粮票、烟票、布票、钢材、农副产品等。同时贩卖粮食也很严重,午季登场后,金河口、西梁山、姥下河、驻马河、石跋河几处港口码头,每天流出粮食约有万斤,大部分是外地来的小贩和当地一些下放工人,在农村高价私购,运往芜湖、马鞍山、南京等市出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集市贸易被视为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家庭副业被看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批判和严格限制,国家统购的粮、棉、油和重要农副产品,不准在集市上交易。同时,在交通要道、港口、码头设立检查站,禁止粮食外流;在农村开展割资本主义“尾巴”活动,致使集市贸易处于萧条局面。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形式,决不允许把它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和取缔……”据此,政府从支持生产,促进流通,协调关系和方便群众的角度,致力复兴集市贸易。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全县建立34个集市贸易场所,年成交额达2527万元,绰庙集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三庙会,客商来路广,上市商品多,两天时间,赶会人数达6万人次,成交额20余万元。1988年全县城乡设有农贸市场46处。其中专业市场21处:木竹9处,蔬菜批发4处,牲畜交易所6处,小商品2处。全县年度市场成交额11670万元。其中粮食类66万元,油脂油料类82万元,肉食禽蛋类4188万元,水产品类1478万元,蔬菜类3231万元,干鲜果类102万元,日用杂品类64万元,柴草类41万元,饲料农具种苗类83万元,大牲畜类270万元,家畜幼禽类170万元,工业品类4583万元,废旧品类92万元,其他类包括木材1345万元。
1984年城乡集市贸易概况表

1978年至1988年城乡集市贸易统计表


1988年城乡综合集贸市场及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主要商品成交量情况表


1988年下半年城乡集贸市场价格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