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传
和县邮传有历史记载为明代,和州至南京、合肥、滁州等地均通驿邮,官府置驿马18匹,马夫162名,负责邮传,县内设铺舍11处。明洪武元年(1368)和州设雍家镇水驿,有站船3只,水夫30名,弘治元年(1488)迁至乌江镇,后裁革设馆。洪武十五年(1382),设祁门马驿、新河口驿。洪武十六年(1383),新河口驿驿丞李孝良倒换印记,改名为“当利马驿”,有马16匹,马夫34名,渡船2只,后迁至横江门外。此外,设州前总铺,司兵5人,香泉铺(州北40里)有司兵5人。其中乌江、界湖、香泉等铺均设立公馆,供邮传行旅食宿。清同治八年(1869)皖省安庆巡抚整肃递铺司兵,改驿为铺,司兵由原来46人减少为29人。
二、邮政
(一)机构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驿(铺)为邮,设邮传部,即“大清邮政”。和州设邮政局,隶属芜湖邮政总局。
民国元年(1912)改“大清邮政”为“中华邮政”。和县邮政局改属省邮务管理局。民国9年(1920)和县邮电局为二等局,是年7月开办储金局业务。民国15年(1926),乌江邮政局改属太平(今当涂县)。民国20年(1931)安徽江苏邮区合并,邮务管理局设于南京,和县邮政局改属南京邮务管理局。民国23年(1934)和县改为二等乙级邮政局。民国24年(1935)江苏、安徽邮区分设,和县邮政局仍属安徽省邮务管理局。民国25年(1936)乌江邮政局定为三等乙级邮政局,隶属安徽省邮务管理局。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和县绝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县邮政局随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民国29年(1940),和县娘娘庙、南义邮政代办所划归含山邮政局,雍家镇、沈巷邮政代办所划归芜湖市邮政局。和县邮政局仅管辖姥桥、白渡桥、戚桥、西埠、五显集、濮家集6个邮政代办所。民国30年(1941),和县雍家镇、裕溪口、西梁山等所为芜湖局所辖,姥桥、白渡桥、张公桥、戚桥、西埠、腰埠、五显集、濮家集等所为和县邮局所辖。民国31年(1942)雍家镇、裕溪口、西梁山等邮政代办所,收回归县邮政局统一管理。民国33年(1944)乌江邮政局改为邮政代办所,是年5月增设高皇殿邮政代办所。民国34年(1945)乌江邮政代办所恢复为邮政局。民国36年(1947),和县邮政局改为三等甲级邮政局。民国37年(1948),县邮政局恢复二等邮政局,下设邮政代办所25处,其中城办14处,村办11处。1949年元月县邮政局撤退至江南,二月间邮政总局通知下属各邮政局办理国、共通邮,从和县撤退江南的邮政员工奉命返回,至当涂待渡江时,和城业已解放。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在南义、香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曾建立许多秘密交通联络站和卡步哨,传递信件兼护送人员过境。
1949年5月,成立和县邮局,首任局长顾寿康,下设区邮局8个,邮政代办所7个,信柜6个,邮票代售点1个。同年下半年进行整编,除保留乌江四等邮局外,其余区邮局7个均撤销,另设邮政代办所17个,信柜12个,邮票代售点2个。自1950年3月至1951年12月,经安徽省邮政管理局批准,先后增设姥桥、濮集、张公桥、西埠、绰庙、杨石巷、高祖集、南义、娘娘庙、黄山寺、裕溪街、后港、雍家镇、金城庙14个邮政代办所及望江集、范桥两个邮票代售处,邮政员工减少为18人,其中县邮局16人,乌江四等邮局2人。
1951年9月开办汇兑业务,同年底,接管地方电话队,和县邮局改名为和县邮电局,隶属巢湖局。1952年改属芜湖局,乌江四等邮电局改为邮电支局,增设裕溪口邮电支局。1953年将原来委托私人代办的农村邮政代办所,邮票代售处的业务,改由基层供销社经办。1954年设白桥邮电所。1955年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县邮电局内设:电信、营业、封发3个小组。1956年,全国乡村邮电工作会议提出:“区区设局所,乡乡通邮路,社社有邮递员,发展乡村邮政网”。后增设沈家巷邮电支局和雍镇、善厚集、香泉、新桥、西埠等邮电所。1957年增设姥桥邮电所,白桥邮电支局开办长途电话和电报业务,县邮电局接办机要业务。1958年12月,和县、含山两县合并,县邮电局改名为“和含县邮电局”。1959年元月县以下邮电分支机构下放给所在地人民公社,同年3月新桥、姥桥、西埠、善厚等邮电所改为邮电支局,增设戚桥、绰庙、石杨、濮家集等邮电所。同年6月和含两县分设,恢复“和县邮电局”。1962年4月收回下放的邮电分支机构,确定:沈巷、白桥、西埠、乌江、石杨等为邮电支局,雍镇、香泉、善厚、新桥、姥桥、濮集等为邮电所,其他分支机构均予裁撤。1963年,恢复区级体制,区所在地的沈巷、姥桥、新桥、西埠、石杨、乌江设邮电支局,雍镇、白桥、西梁山、善厚、香泉等地均为邮电所。1965年县邮电局划归巢湖地区邮电局管理。1968年增设金河口邮电所。1970年元月邮、电分设,成立“和县革命委员会邮政局”和“和县电信局”(属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同年8月恢复濮家集邮电所,增设五显集邮电所。1971年恢复腰埠邮电所,增设后港邮电所。1973年8月,县邮、电两局合并,恢复“和县邮电局”。1976年县邮电局人、财、物三权收归省局,实行双重领导。
1988年,县邮电局内设:人保、业务技术、总务供应、计划财务4个室,1个劳动服务公司,线务、话务、报务、机务、封发投递和营业发行6个班组。基层下设:沈巷、白桥、姥桥、西埠、乌江、石杨、新桥7个邮电支局和雍镇、五显、西梁山、腰埠、香泉、濮集、善厚、绰庙、后港、南义、金河口11个邮电所。全县邮电职工165人。
(二)线路
清末时期,投递邮路沿袭古邮道,主要依交通路线设邮路。1949年解放初期,全县邮路分水、陆两路传递。水路:邮件经芜湖至南京客运轮班带运;陆路有5条,即和城至乌江、乌江至善厚集、和城至南义、和城至含山县、和城至裕溪口等,单程325华里。1949年下半年经过整顿,以县城为中心,采取多人次循环班期方法,陆路步行邮路调整为3条,即和城至南义往返80公里、和城至含山往返62.5公里、和城至善厚集往返112.5公里,水路邮路传递,出入和县的邮件,通过宁芜航线班轮,在金河口码头交接。其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传递邮路不断增添延伸,至1957年全县投递邮路总长度增加到883公里,增加投递点111个。1958年委办合肥至和县汽车邮路,中断和县至含山县中转邮路。同时,淮南铁路火车运输邮件,经沈巷、裕溪口转接。1970年委办巢县至南京汽车邮路,中断长江航运邮路。县内投递邮路增长为单程1196公里。1975年省邮电管理局自办合肥至南京的汽车邮路,中断巢县至南京的委办邮路。县境投递路线总长单程增长为1409公里,投递运送邮件,由徒步逐步改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到1988年投递路线发展到1761公里,邮寄员配备自行车42辆,汽车1辆,邮路977公里。
和县邮电机构历年邮路情况表


(三)邮件
清光绪年间,和县邮局,仅办理信函,明信片和挂号邮件,后增办包件。宣统元年(1909)开办快速挂号业务。民国元年(1912)以后,先后办理保价信函,代售印花税票,代订、代购刊物、书籍,并由私人经营订送报纸业务,开办平快函件以及小包业务等。建国后,“人民邮电”建立,全国统一业务种类和收寄范围。主要传递信函、文件、报刊、包裹和汇兑等,通过快速、高效、优质各种通信手段,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1949年,和县进出邮件,由县局派员用车拉到金河口,交宁芜航线班接运。1951年,邮件投递由徒步改为自行车投送。1957年以后,合肥到和县的来往邮件,委托客车运,来往南京、芜湖邮件仍由长江班轮接运,只有裕溪口、沈巷两站的进口邮件,每天12时前,转送各区乡。
1958年比1957年,增加投递点111个,全县共有代办所及邮票代售处72个,并将隔日班改为当日班,以后逐渐用摩托车、邮政汽车运送邮件。
1985年,全县邮递有42辆自行车,自行车邮路834公里,步班邮路668公里,汽车邮路143公里,邮电总业务量53.42万元,1988年总业务量73.50万元,比1985年增长53.76%。
1949年度全县出口函件37.9万件,1952年度出口函件229.23万件,包件3038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到1957年度,出口函件为53.24万件,出口包件8233件。经过国民经济调整,1965年度出口函件为63.23万件,包件为8000件。
1980年度出口函件为96.15万件,包件出口为1.43万件。至1988年底,出口函件为116.59万件,比1952年增长5倍,包件出口为1.38万件,比1952年增长4.5倍。
机要通信,1958年由县政府划交邮电局,县邮电局设机要员,机要邮件,由机要员按照保密规定,分别封发收件单位。县境内机要邮件,由机要员直接投递。
(四)汇兑
汇兑业务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当时和县工商业不发达,汇兑业务较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战争频繁,曾出现“兑超”现象。建国后,和县开办汇兑业务,县邮电局当时设有汇兑基金,有时兑款由营业收入暂付。同年11月份增办定额汇兑,面额为1000元、5000元、10000元3种。1952年采用汇票与挂号信件结合汇兑,本年度出口汇票为9930张。1955年汇兑改为剪额汇票,1956年开办电报汇款。1957年起,使用现行的汇单方法,即汇款人填写汇单,由邮局投寄对方,对方凭单取款、手续简便。
汇兑有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两种,超过5000元为高额汇款,高额汇款由银行办理。1988年底,出口汇单为3.3375万张,比1952年增长3.3倍。
邮电业务量

(五)报刊发行
民国期间,邮政局不办理报刊发行,所有报刊,一部分由报社自行分发,交邮政局寄递,一部分依靠报贩和书店经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各解放区采用“邮发合一”。建国后,1949年11月全国第一次邮政会议,确定把报刊发行作为邮政主要业务之一。当年全县报刊发行量为7.49万份。1950年出版总署和中央邮电部决定,继续实行“邮发合一”。并根据“热情宣传,坚持自愿,积极收订,注意效果”的方针,开展办理报刊预订和零售业务。到1952年发行量增加到44.69万份。1960年报纸发行量7700份,其中《人民日报》504份,《安徽日报》1598份,《芜湖日报》1141份,《和县报》2946份;杂志发行2500份,其中《红旗》464份,《虚与实》587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报刊由于停刊,发行量一度下降。1978年以后,报纸、杂志停刊的复刊,并新办一些各类报刊,发行量不断增长。1980年报纸累计发行数为390.29万份,杂志累计发行数为23.01万份。1985年报纸发行293种,3.15万份,其中《人民日报》925份,《安徽日报》2583份,杂志发行1446种,共4.01万份,其中《红旗》2494份。为方便群众,扩大报刊发行量,县邮电局设立报刊零售亭,计零售报纸3200份,杂志1.38万份。至1988年度,报纸累计发行为417.82万份,杂志累计发行数为44.48万份。报刊累计发行量比1949年增长61.7倍。
历年报刊发行情况表

(六)集邮
随着社会经济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活跃,集邮人数越来越多,普及到中、小学生。1985年4月县邮电局设立“纪念邮票”销售专柜,经营各种纪念邮票和集邮用品,同时开办集邮预订业务。1986年10月,成立县“集邮协会”,有会员44人。
邮票销售量:1956年4.7万元,1960年4.67万元,1966年4.03万元,1970年5.35万元,1976年6.04万元,1978年6.23万元,1981年5.94万元,1984年7.08万元,1988年9.67万元。
三、电信
(一)电报
和县电报起步较晚,民国时期,民用电报要赴对江采石拍发。民国23年(1934)国民党县政府设立电台。设备有三管再生式收报机和哈脱莱式发报机各一台。呼号XOH,为军事专用电台,电台员工7人。抗日战争时,电台中断。民国30年(1941),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电台恢复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电台随国民党县政府迁返和城。1948年和县解放前夕,电台停止工作。
建国后,1951年底县接管地方电话队后,开始办理地方电报业务,当时采用电话通报,经巢湖转发。1952年改由芜湖市转发。1959年装置“莫尔斯”人工收发报机,取代电话传报。1964年设立无线电台一部,功率为15W,每日与合肥、芜湖台定时呼号,为沿江防汛备用。1965年行政规划,设立巢湖地区,和县划归巢湖地区,原和芜湖通报电路改为巢湖通报电路。电报线路有幻线、元线各一条。1967年无线电台拆撤。1973年恢复电台工作,设备为八一〔102F〕型晶体元线报话机,输出功率15W,并装配115OZ型整流器,取代641F手摇发电机,但仍为防汛备用。同年因幻线报路感应器压高达85伏,影响通报质量,经机务人员黄修金技术革新,自制晶体管报机2部,试用效果良好,取代了“莫尔斯”人工收发报机。
1976年莫尔斯机改为电传电报电路,1978年电报发报逾限率为2.18%,电报投递逾限率为0.1%,电报差错率为0.006%,普通电报费,每字7分,特急加倍。
1983年安装BEPOA型四路插报机,扩大电路利用率。1984年增装BD55型电传机一部,县局有载波电机一部,电传打字机二部,短波发射机三部,当年发报逾限率是0.7%,电报错差率占0.022%。1985年有电传打字机四部,无线电台三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一部,1988年改装DACT220型电传机二部。现有电报电路3条,即:和县至含山(载波电路),和县至巢县电传路,无线短波电路。
电报业务交换量,建国初期,开办电报业务,交换量甚少,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1979年后由于改革开放,使用电报逐渐普及,业务量日趋上升。1952年电报发出量为873份,1957年为5592份,1965年为12900份,1980年为32002份。至1988年增长到61345份,1988年比1952年增长70倍。
(二)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24年(1935)和县设立“长途电话管理处”,隶属安徽省长途电话工务处。民国26年(1937),和县电话设备有西门子式总机1座,容量10门,线程60华里,单机14部。抗日战争时期,和县长途电话管理处,随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设备仅有单机2部,线程6华里,军政专用。民国33年(1944),日军侵袭善厚集,通讯器材损失殆尽,中断电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长途电话管理处迁返和城,设于东门大街。1948年接近解放,该处所有员工均撤至江南。
1949年建国后,“人民邮电”正式成立,开展正常业务,设备电路都在逐步发展。1951年底,接管县人民政府电话队,当时电话设备仅有磁石交换机一部,容量5门。长途、市话、农村电话综合利用,县外长途电话,经巢县接转。1952年改由芜湖市接转,和含长途电话,重新架设竣工。1954年设长途电话台,容量20门。1963年县内电话收费,话机每部每月收5元。同线路收3元。1967年增开和县至芜湖市话路1条。1968年以后增扩2P—1—2型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B—845—C单线载波终端机,至1972年长途电话扩容30门,县外长途电话增至5条,即:和县——巢县2条(载波、实线各1条),和县——芜湖2条(载波、实线各1条),和县——含山县1条(实线)。1980年后扩增2m202Ⅲ3路载波终端机和增装ZT12r型12路载波机。1983年开通和县至合肥载波长途电话2条,增扩和县至巢县载波电路2条。1984、1985年县委、县公安局分别装有传真机1部,租用和县至巢县载波电路,为本部门内部专用。1986年增添和县至马鞍山市载波电路1条。1988年和县对外开通长话电路17条,其中用户租用2条,经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等市和含山县各终端局,组成通信网络,连接全国各地。
市话:1951年底接管电话队后,改装40门交换机1部,实占40门。电话单机41部,杆程4.04公里,线长19.19公里。1956年安装303回线总配线架,改进原简易配线设备。1957年市话扩容到100门交换机(实占89门)电话单机89部,杆程伸延6.15公里,线长44.43公里,电缆0.79皮长公里。1965年市话机扩增2台,容量200门,实占181门,电话单机165部,杆长12公里,线长61对公里,电缆0.9皮长公里。1969年增设金河口交换点,装配50门交换机1部。1978年市话扩容到550门,交换机6部,实占377门,电话单机318部,杆路20.39公里,线长35.6对公里,电缆6.779皮长公里。1988年,市话扩增到7个座席,交换点2处,交换机7部,容量650门,实占578门,电话单机474部,杆路25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5公里),电缆10.3皮长公里。用户装有交换机2部(长江修防段、供电局),容量27门,实占14门,单机14部。
市话改制工程方面:和城市话改制工程(人工磁石制改为自动终横制)有两大部分组成:市话综合楼和电信工艺,整个工程由省邮电设计所设计。市话综合楼建筑面积为3066平方米,主楼为五层内框架砖混结构,营业厅为一层框架结构,该楼由县三建公司三工区中标承建,于1988年10月15日开工,计划投资80.34万元;电信工艺由八个单项工程——电源、市机、长农机、长农载波、电报、通信管理、市话线路、长农进局线路组成,由省邮电工程公司负责施工,投资约190万元。本期工程市机初装容量为1000门,终局为8000门,初装长途电路20路,农话电路40路,铺埋电缆管道1.1公里,敷设电缆14.4皮长公里。
乡、村电话:1952年乡村电话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全县有交换机8部,容量35门,实占27门,电话单机8部,杆路229杆公里,线长248条公里。1954年洪水成灾,县城至新桥、姥桥、白桥、裕溪口、戚镇、腰埠等乡镇电话杆线被水冲毁,电话一度中断,同年冬在堵口复堤工程中,用12天时间完成49公里电话线路架设任务。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需要,在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农话工程队支援下,对全县6个区4个直属乡(镇)的电话线路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并以区为中枢,沟通各乡通信网,完成杆路373杆公里,线长535条公里,基本上实现乡乡通电话。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裁乡设社,全县除裕溪口划归芜湖市外,;共设15个公社。县邮电局根据体制改变,对电话线路进行调整改架,交换机扩容450门(实占420门),电话单机410部,杆路伸延878公里,线长613对公里。各人民公社均装总机,92.8%的生产大队通电话。1959年底,为减轻农话线路负荷,县邮电局组织机务黄修金等人,集体研制单线(土载波)终端机16部,开通白桥、姥桥、沈巷、新桥、南义、善厚、濮集、乌江8处,增加通话电路。
1962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雍镇、黄马、南义、绰庙、高关、善厚、香泉、濮集、城北、城南等公社电话总机设备和部分人员划归所在地人民公社,有的人员精简下放,邮电部门实行定员定额99个(含管理人员在内)。1971年设线路检修小组,检修改装8部公社总机,修复农用电话单机49部,生产水泥杆166根。1988年,县邮电局有交换机12部,总容量600门,乡(社)交换机21部,总容量810门,电话单机398部,杆路总长为455公里,电缆总长度27.7公里,邮电局交换点14处,乡营交接点21处。
历年电话设备情况表

历年电报、电话业务量


上一篇:第一节 交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