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陆路交通
(一)古驿道
春秋战国时期,昭关至历阳一线为伍子胥由楚入吴的一条边界古道,设有燧、墩、堡类烽火建筑。(今存孙元堡、伍庙坊、黄墩、金墩等地名,均可佐证)自秦至楚汉相争后,战乱渐平,历阳境内烽火建筑沿线道路,渐被改为驿道,以传递文书、信件,一直沿至明清。明代万历三年(1575)《和州志》载:全州设当利驿、张桥驿、护城驿、乌江馆、大柳树驿等,共配马18匹、马夫162名。
“历阳古道,实洪都、汉口、岷(闽)之(要)冲,不独大江南北上游诸郡已也……官民贾旅往来必由此”。元末朱元璋曾率义军由滁州驻师和阳,亦经此古道而来。
历阳古道线路为滁州城——全椒城——后河铺——夹山关——香泉——和州。
清代和州初设祁门驿、雍家驿、乌江驿、当利驿,配马7匹,马夫10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将原配马5匹,马夫3名,全裁。光绪二十七年(1901)仅保留差夫8名。
(二)公路
公路建设
民国15年(1926),驻守在西梁山的皖军陈调元部队,为运输给养,新筑一条从西梁山至五里墩的土公路,全长3.2公里。民国23年(1934),建成省干线——柘乌路,该路从巢县柘本白经含山祁门站进入和县西埠、和城至乌江,境内全长41.4公里。抗日战争期间,道路遭受破坏。民国34年(1945)下半年曾修复一次,限于材料不足,所有桥梁改为便道小桥,路面铺筑石子。民国24年(1935),新建西埠至石杨公路(今西石路),次年竣工通车,全长27.5公里,是和县与全椒县的交通支线,抗日战争初期,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所破坏。民国26年(1937)新筑从和城至沈家巷、裕溪口公路(即今和沈线),全长37.8公里,建成后一度通车,抗日战争期间,受到国民党地方武装破坏,日军占领和城时,一度修复。民国34年(1945)复修一次,并新建与全椒县交界处官渡联结的船渡口。民国36年(1947)在和城东门得胜河北岸,将沿河大荣圩堤埂,拓宽整平,修建一条和城至金河口(即今和金线)的土公路,全长7.5公里,是通往马鞍山、南京、芜湖水陆联运主要道路。1949年初,裕溪口公路陡门河段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不久,被和县支前民工修复。1949年2月,和县民兵响应毛主席关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组织支前大军,动员筑路民工2.7万余人,修复新筑公路9条,共225公里。其中:和城至乌江20公里,和城至裕溪口40公里,和城至含山县城35公里,裕溪口至铜城闸15公里,西梁山至白桥5公里,绰庙至西埠30公里,含山县山口串至姥下河35公里,铜城闸至黄山寺15公里,绰庙至乌江30公里。修复和新架香泉、戎桥、西埠、姥桥、三板桥、功桥、后港桥等处桥梁60余座。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交通事业发展,1951年整修柘乌路的祁门站至和城段和西埠至石杨段。1956年,省公路局投资120万元,新建合肥至芜湖的公路(合芜路),和县成立修建纵队,负责境内铜城闸至裕溪口段的建筑工程。1957年实行民办公助,采取以乡划段、分片包干办法,改建柘乌路祁门站至乌江段,并修建桥梁6座。1958年在大跃进中,为支持钢铁工业生产,组织大批民工,突击修建和整修和金、和全、三石、和裕、和桃、朱娘、乌香、张山、张绰、香高10条公路,全长141.75公里,架设桥梁19座,木涵、石涵168道。由于贪多贪大,不考虑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其中有5条公路,长37.5公里和部分桥梁没有使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至1961年底,四年间全县共新建扩建公路11条,架设桥梁26座。
1962年到1964年间,先后对乌江桥和长建、腰埠、娘娘乡的铁淋桥、大王桥、杨桥、包桥进行整修,并新建石绰、祁善2条公路,全长29.67公里。1965年,根据省委指示,以“干线为主,备料为主”的精神,整修了和县至裕溪口、和县至全椒、和城至金河口、乌江至香泉4条公路,全长110.81公里;并续建善厚至祁门站,石杨至绰庙,和城至功剩桥3条新路。全年架设石拱桥4座,修涵8道。1966年,又修建了拱桥8座和杨桥1座,安装块石涵34道,整修公路59公里。1973年发动民工将和善路的王店到砂厂段,和石路的夹山关到粮站段,黄山寺到陡河的3条公路,修成晴雨通车路。并整修了龙华桥、大南门桥、桃花桥、范桥、腰埠桥、冯桥、泉水桥、蓑衣桥。
1978年到1984年,陆续修通了范桥公路(范桥油坊至范桥乡),石杨到善厚、和城至西梁山、郑蒲、濮集公路;新建和城的得胜桥、联合乡的皇娘桥、戚镇的茅圩桥及后港桥,加固了桃花桥、范桥,并拓宽了11条公路。
1985年以后,公路建设的步伐加快,为通往省外,先后使绰庙至星甸、善厚至高祖、姥桥至陶厂,石杨至官渡、裕溪经雍镇至黄渡、长建至姥桥等公路通车。1988年,对和县城内道路进行了改造,拓宽城区南北两段,使原为500米长,9米宽的路段,改造为27米宽的水泥路面,同时扩建了和阳桥。至1988年底,经过整修、改建、新建全县共有25条公路,全长314.2公里,其中省道2条(合芜路、柘乌路),62.3公里,县乡道路23条,全长251.9公里。
此外,还有煤矿、白云石矿、林场、微波站等专业线路5条,全长20公里,建桥1座。
1988年底主要公路情况表览表

公路养护
1949年至1955年,和县干线公路养护道班,隶属省公路局合肥管理所,驻巢县第五管理站。地方公路养护道班由县建设科兼管,1956年改由县交通科管理。1957年2月,实行分级管理,国道由道班养护,省道由道班和群众共养,县、乡道由群众养护。境内省道合芜路,群众养护组18人。柘乌路,群众养护组41人。1958年,省公路局投资80万元,对和裕路进行全面整修,路基宽8米,石子路面宽3.5米,改建桥梁2座,年底通车。1959年7月,原公路群众养护组人员,转为常年养路工人,有78人,负责养护90.3公里(合芜路19.5公里,柘乌路41.3公里,西石路24.2公里,和金路5.3公里)。1961年养护大队改为养路工区,下设4个道班,养路工人49人,隶属芜湖地区公路总段。行政上受县工交科领导,负责养护公路全程133.8公里,桥梁45座。1962年,公路养护达到:路面平整,路基坚实,边沟畅通,桥涵完好,路标无损,绿化整齐,被评为芜湖地区公路养护“四好工区”的光荣称号。1963年,贯彻“切实整顿,加强养护,积极恢复,逐步提高”的方针,县成立修建公路总队部,下设4个大队,20个中队,发动民工整修公路,历时100天,整修和裕、柘乌、合芜、和全、乌香5条公路,全长140.41公里。1965年,贯彻“干线公路由专业道班养护,支线公路交给当地公社、大队养护”的两种养护制度,将和裕、西石、乌香、五西4条公路,全长83.4公里,分别交给14个人民公社96个生产队负责包养。对西武路进行两次改线工程,长7公里,1969年取消“两种养护制度”,改为常年代表工养护制度。
1976年至1982年,先后对合芜、柘乌、和沈3条原泥结碎石路面,全部浇铺沥青,全长76.3公里。1984年改常年代表工为合同工制,恢复专人养护。1985年被评为省公路系统先进单位。
1988年,全县有养护道班21个,职工103人,合同工116人,四轮索引车25台,压路机3台,洒水罐10个,汽油泵5台,工程车2辆,路政专用面包车1辆,养护里程255.7公里。
汽车客运
建国前,县境有5条公路,仅柘乌路有私人汽车来往含山与和县之间,货运兼客运。
1957年,柘乌路整修后,合肥汽车站每天有一次客运班车,往返合肥至和城,同年11月和城至乌江段路面修复竣工,县成立汽车站。1958年元月柘乌路全面通车,这是和县客运最早的公路,全长41.4公里。1959年12月增开和城至金河口客车班次。1961年客运量为2.56万人次,周转量为108.8万人公里。1965年县汽车站迁至北门,省汽车公司派客车4辆和若干代客车来和县驻点。1966年客运量6.75万人次,周转量为153.9万人公里。1972年和城至新桥、黄山寺至沈巷两条公路通车,同年12月和县第五车队成立,业务隶属巢湖地区第十五车队。拥有客车7辆,投资7.5万元,建造房屋和停车场。实行站、队合一。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交通部门有客车17辆,客运量达到131.7万人次,周转量为2080.2万人公里。1983年新建车站大楼和候车室。1985年客车增至34辆,客运量增为285万人次,周转量为7620万人公里。同年,全县非定型产品改装的上海58—1,增至229辆,机动三轮车增至273辆,改装的上海701汽车23辆。
至1988年底,县汽车站下设8个客运分站,29个代办站,12个招呼站,职工98人,拥有客车41辆,驾驶员77人,汽车修理工34人。客运班次:县外每天有45对班车,通往上海、无锡、南京、扬州、杭州、马鞍山、芜湖、合肥、江浦、巢县、含山、无为、庐江等省、市、县。县内每天往返有120个班次,全县90%以上乡镇通车,周转量11569万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4.56倍。
全县有个体小客车107辆,1498座,机动三轮车1200多辆,人力三轮车400辆。个体小客车营运线路16条,其中跨地区1条,跨县2条,县内13条,可直达南京、巢湖、含山及县内各区乡。
1988年和县与外省、市、县客运通车线路
巢湖——和县——上海和县——全椒
巢湖——和县——杭州善厚——滁县
巢湖——和县——无锡和县——六合
巢湖——和县——扬州和县——庐江
巢湖——南京和县——无为
姥桥——南京和县——二坝
和县——扬州和县——运漕
和县——合肥和县——马鞍山
和县——芜湖新桥——马鞍山
1988年县内客运通车路线
和城——乌江——香泉和城——绰庙
和城——乌江和城——范桥
和城——石杨——陶店和城——沈巷
和城——高关和城——白桥
和城——新桥和城——姥桥
和城——南义和城——后港
和城——西梁山和城——前唐
和城——黄山寺——五显和城——新塘
和城——娘娘庙和城——孙堡——高关
和城——善厚——陶店和城——高祖集
汽车货运
1958年和县汽车站购进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吨位4吨,开始办理汽车货运业务。1959年全县拥有解放牌汽车24辆。1961年货运量6661吨,周转量为22.2万吨公里,1973年有货车5辆18吨位。1978年汽车增为39辆166吨位,挂车6辆24吨位。此后,陆续出现了个体汽车、机动车运输户,车辆逐年增加。1981年,全县有机动三轮车171辆,人力三轮车520辆。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全县有私人购买客货车38辆,上海58—1,175辆,机动三轮车223辆。
1985年全县拥有货车294辆1033吨位,其中国营124辆376吨位,集体112辆393吨位,个体58辆183.5吨位,同年货运量达10.33万吨,周转量为62.6万吨公里。直至1988年底,全县有大型货车551辆,其中汽车站货车40辆;农用小货车155辆;4.6型机动车249辆。这些车辆,多数是厂矿企业自备车辆、个体运输户营业车辆,主要运输粮食、日用化工品、化肥农药、木材、水泥、煤炭、石油、钢铁、食盐等。同年货物运输量为5.38万吨。此外,尚有大中型拖拉机123台,手扶拖拉机2082台,除农忙用于耕种外,其余时间运输货物。
附:企业车队简介:
和县造纸厂车队,建于1971年。现有江淮汽车2辆,总载重量6吨;江淮油罐车1辆8吨位;东风货车1辆,新式解放货车2辆,计15吨位。另有沈阳双排座客货车1辆,合肥产12座面包车1辆,南京大桥吉普车1辆。
和县化肥厂车队,建于1976年,有江淮货车4辆计12吨位,解放货车4辆16吨位,星光双排座和北京吉普车各1辆。
和县水泵总厂车队,建于1988年,有各种交通运输车11辆,其中江淮1辆8吨位,解放“CA—141”2辆10吨位,“跃进131”2辆6吨位,双排座货车2辆3吨位,中客1辆26座,北京吉普和仪征吉普各1辆,上海桑塔纳轿车1辆。货车业务主要是为本厂运输水泵和原材料。
和县阀门总厂车队,建于1988年,有江淮货车2辆6吨位,跃进VJ—130货车1辆2.5吨位,解放“CA—141”4辆计30吨位,工具车2辆,天津小面包1辆,金杯双排、仪征吉普、上海桑塔纳各1辆。业务以运输阀门为主。
和县水泥总厂车队,建于1988年,有黄河货车12辆,计84吨位,货源以运石料为主,兼运水泥。
和县粮食局车队,建于1976年,现有老式解放货车7辆,计28吨位,日本三菱1辆6吨位,黄河油罐车1辆8吨位,挂车5辆10吨位,东风货车2辆15吨位,江淮货车3辆,23.5吨位。货运业务以本系统粮油为主。
驻和县沈巷地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六处二段车队,建于1983年,现有各类车辆16部,其中解放货车10辆,东风1辆,跃进1辆,双排座7辆,小汽车2辆。装运大宗货源以片石、木材、水泥为主。
驻和县沈巷地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六处机筑段车队,建于1978年,有捷克自卸车28辆,每辆8吨位,太脱拉自卸车15辆,每辆11吨位,解放汽车4辆,大平板车2辆60吨位,洒水车4辆,拖拉机8辆,汽车吊车1辆15吨位,小汽车2辆,装运业务主要是施工用的土、石及其它物资。
公路交通管理
建国初期,和县公路交通管理工作由县公路管理站负责。车辆入户、发放牌照、驾驶员考核发证,则由地区监理所直接管理。1962年5月,成立和县运输市场管理委员会。1963年5月,成立和县交通管理站,下设姥桥、沈巷、石杨、乌江、历阳5个交通管理站。1976年成立和县车辆监理站,负责车辆监理、年审、交通事故处理、养路费征收等项工作。此后,每年组织3至4次交通安全大检查,对违章行驶,除扣证罚款外,情节严重者交公安部门处理。每年对驾驶员及车辆进行年审,分批举办驾驶员学习班,进行体格检查和技术考核,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1978年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车辆逐年增加。1981年根据“农田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督管理规则”,加强农机安全、组织安全检查,在全县开展安全教育。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为“两户一体”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对车辆、驾驶员,必须经交通或公安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运。凡营运客、货车辆,必须按规定办理有关保险。1985年,全县有各种车辆540辆,其中大客车35辆、大货车286辆、客货车12辆、小客车44辆、小货车8辆、消防、救护车9辆、油罐车、吊车5辆、摩托车、轻骑64辆、拖拉机75辆,此外还有三轮机动车、手扶拖拉机323辆。虽不断改善路况,加强公路交通管理,但翻车、失火、撞车等交通事故时有发生。1972年至1985年,全县共发生交通事故196起,死亡87人,致伤残9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46万元。1988年发生交通事故36起,死亡21人,伤残10人,直接经济损失4.54万元。乌江镇个体户沈立胜,乘面包车贩运毛线等,在江苏省宜兴县发生火灾,当场烧死货主沈立胜等3人,烧伤2人。
1987年,县交通警察大队,由交通局划归公安局领导。1987年10月26日,在柘乌路88公里180米处,一辆满载乘客的机动三轮车与一辆解放牌货车迎面相撞,造成4人死亡,13人受伤,其中重伤4人。1988年新建沈巷、西埠、乌江、白桥4个交通管理站,站房及配套设施齐全。1975年至1988年,全县共发生交通事故244起,死亡126人,受伤116人,经济损失18.65万元。
(三)铁路
和县境内的淮南铁路,于民国23年(1934)春,由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筹款兴建,同年秋竣工通车。随着交通发展,逐步增加客、货运输。
抗日战争爆发,淮南铁路被拆毁。民国27年(1938)日军入侵时,强拉民夫修复通车。沿线建立碉堡岗哨,设防固守。民国34年(1945)秋,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先破坏铁路后,又利用铁路路基改建公路。
1949年大军渡江后,次年即将淮南铁路修复通车。原来修建标准低,设备简陋。根据两淮煤炭基地开发的规划,1979年铁四局开始承建第二线,(又称淮南铁路复线)1982年中途停建。1988年春续建。
淮南铁路经和县境内有21公里。县境沿途停靠站有大易村、沈家巷、编组站、房家桥4个小站。
大易村站,位于含山县铜城闸东,是和县境内的第一站,中心位置淮南线K199+600,二股道,为五等会让站,不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沈家巷站,位于铜城闸与裕溪口之间,中心位置淮南线K206+0,为四等客货运输中间站,车站有三股道,全站区长度3583米,职工数547人,股道数16股,道岔70对,扳道房6个,站台1个,站台长度200米。列车通过能力客车4对、大运转15对、小运转10对,年旅客发送量47万人次,年货物发送量33万吨。有装卸队1个,装卸工人19人。
1988年日均接发列车21对,其中客车7对。接发列车股道三股,接车线639米,车站有两个月台,旅客候车室84平方米,旅客发送量年平均12万人次,货物发送量平均3.6万吨,兴建货物仓库200平方米,车站年运输收入32万元,养路工区,30多年来无事故,多次荣获铁道部和铁路局嘉奖。车站从1981年起,连续6年荣获红旗车站称号,连续3年荣获文明站称号,并获得省经委“安全奖杯”。
房家桥站包括编组站在内)位于裕溪口站以西一站,为5等会让站,不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二、水路交通
(一)航道
和县位于长江下游,境内长江航道自裕溪口,经西梁山、姥下河、金河口、石跋河至乌江驻马河止,全长48公里。县内有河流7条,总长220公里,季节通航172公里,常年通航72公里。
牛屯河,位于和城南22公里,因河水流经牛渚山而得名,属天然古河。牛屯河南在裕溪河后河北岸的水古庙接源,北流经铜城闸、西太基、杭河泊、后港桥、白桥,至盛家圩入长江,全长35公里。中途在杭河泊分为两支,到黄桥会合,形成套河。牛屯河流域面积266.94平方公里,河底标高3米(吴淞基面),河宽30至150米,中水期水深2米左右,但河流上游铜城闸外水位受巢湖汛期和雨季影响,下游新桥大闸外受长江汛期和潮氵夕影响,通航船舶吨级差甚大,汛期通航300吨级以下船舶。沿途有后港河、苏河、功剩河、鲁桥河、铜庙河、吕家河、百旺河、陡河八条支流汇入,除百旺河、陡河不通航外,其余支河均可季节性通航15吨级以下船舶。
姥下河,位于和城南15公里,系古代人工河流。宋乾道二年(1166),知州胡日方开凿。清乾隆六年(1741)重浚成河。其上游从青峰河的丰山分流,经姥桥镇注入长江,全长15公里,河底高程4.5米,河面宽20米。姥桥镇以上7公里水浅多湾,只能季节性通航。以下8公里河道较直,可常年通航15吨以下小船,洪水期季节性通航30吨船舶。
太阳河,位于和城东南5公里,属天然古河,上游在黑龙桥接青峰河,由西向东流经戚桥、城南、郑蒲至太阳河口入江,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入江处河底高程4米、河宽20米,河床顺直,从戚镇小李村至太阳河口8公里,常年水深1.5米左右。1970年以前,洪水期可通航15吨以下小船,枯水期断航。1972年在大王桥建防洪节制闸后,不能通航。
得胜河,属古代人工河流,发源于含山县西北鱼岘口水库上游,同东山水库汇合于含城,由西向东流至张公桥入和县境内,于金河口注入长江,全长50公里。河床为黄泥质,受上游山洪冲刷淤积,每年最高7至8毫米,河道弯曲狭窄,最小弯曲半径仅35米,河面宽30至50米(最窄处10米),河底高程6米左右。
1970年前,内河水位受长江直接影响,夏季江水上涨,河道可通航20至30吨级船舶,冬春枯水,航行因难,经常在河口筑坝蓄水运船。1970年金河口节制闸建成,外御长江水倒灌,一般内河可控制水位7至7.5米,枯水位水深0.7米,只能通航10吨左右小船。
石跋河,位于和城北16公里,由西流向东南,经严庄、黄坝、大黄至石跋河口入长江,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河道弯曲多滩,宽窄不一,河底标高3.3米,河面宽10至30米。1959年进行河道清理,清出乱石50立方米,泥土800立方米,木桩119根,可通航15吨以下船舶。支流双桥河,1970年以前,洪水期通航10吨以下小船,现已淤塞,不能通航。
驷马河,又名驻马河。位于和城东北22公里,属于人工干渠,上游在金银桨接滁河,向南流经幸福桥、石桥、乌江镇注入长江,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270.33平方公里。驷马山河下段,原称驻马河,发源于驷马山,至驻马河口注入长江,全长10公里,是安徽省与江苏省的界河。河宽不足30米,比差较大,属于季节性河流,洪水期可通航50吨船舶,枯水期需在河口筑坝蓄水航行。
青峰河,位于和县西南部,南在杭河泊接牛屯河,北于八字河口连得胜河、贯通娘娘庙、姥桥、南义、联合、长建、前唐、新塘等乡,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310平方公里。河道弯曲,支流众多,汛期通航10吨级以下小船,枯水期断航。
(二)港口码头
和县港,位于和城东门外,得胜河北岸,为得胜河主要港口。建国初为自然岸坡。1954年建成一座台阶式客运码头,28级石阶,宽20米,客货兼用。后东门外码头废,和县到含山航班码头,移至南门外得胜大桥边。
雍家镇港,位于和县南部裕溪河下游北岸,是雍镇乡所在地。1956年前为自然岸坡,客轮停靠上下旅客用小划子接送。1956年建一座石阶码头,宽8米,40级台阶,并设18米长木质趸船一艘,供客轮停靠上下旅客。1971年,建造15米长斜坡水泥码头一座,供常年停泊100吨级船舶使用。
西梁山港,位于长江北岸西梁山镇边。原系自然岸坡,航运体制划开后,长航港务站设趸船一艘。1981年巢湖航运局投资建造踏步码头一座,长53米,配备水泥、木质趸船各一艘。1988年港口年均客运量3万人次,吞吐量20万吨。
白桥港,位于牛屯河下游的白渡桥镇。码头分布在白桥、新桥大闸两处。白桥码头,自然岸坡。主要供粮食、棉花、化肥、百杂货进出口使用。1978年建新桥节制闸,江河隔断,水运货物必须翻坝中转,故形成码头。港口年均吞吐量2.5万吨。
姥下河港,位于姥下河入江口处,民国25年(1936),地方政府在河口建闸,江河隔断,姥桥镇水运物资必须翻坝中转运出,形成码头,配趸船一艘,供客轮上下旅客,货运码头系自然岸坡。1988年港口年均客运量2万人次,吞吐量1.1万吨。
金河口港,位于和城东5公里得胜河北岸,是和县主要港口。1950年前,金河口港原有座台阶式客运码头,旧木质趸船1艘,由于航道淤塞,后迁至针鱼嘴处。1956年芜湖港务局在针鱼嘴建造台阶式客运码头及石坡900平方米,石阶30级、宽3米,设木质趸船1艘。1982年因江边港口淤塞,长江航运局在针鱼嘴下老埂头建造办公室、宿舍14间、候船室9间,仓库6间,设中型栈桥码头一座,长10米,宽4米,水泥趸船1艘,长45米,宽10米,石砌岸坡50米。1969年,和县百货公司、生资公司、和城粮站、含山县百货公司先后建造仓库52间,2600平方米,和县燃料、石油、生产资料、木材等公司、长江修防所等单位建立货场约5000平方米。1988年客流量年均50万人次,货运量21.3万吨。
石跋河港,位于和城东北,石跋河下游北岸,原无固定码头。船舶装卸均依自然岸坡,旅客上下用小划子接送。1974年设置水泥趸船一艘,供客轮停靠。1985年设汽车轮渡日渡运量250辆次通马鞍山市。1988年港口客运量5.2万人次,货运量不足万吨。
乌江港,古代乌江镇紧靠江岸,经过几千年变迁,江边东移,乌江港变为内河港口。1972年至1988年经过兴建、扩建,共建有港口码头四座:
客运码头,位于驻马河口,1967年设24米长趸船一艘,配铁架栈桥。1974年5月30日栈桥掉入水中,造成20人死亡事故。1979年改换为长40米的趸船代替桥墩。1988年,客运量6.5万人次,货物吞吐量6.63万吨。
航管站码头,位于站房下方河沿,1973年建成石阶码头,宽6.5米,1978年增建栈桥码头,1982年拆除栈桥。中水期泊位水深3米。其余为自然岸坡,均可泊船装卸,有货场3900平方米。
粮站专用码头,位于乌江粮站仓库河边,1973年秋建成,片石码头,占河沿宽度11.5米,有两道斜坡、平台码头,能停泊100吨级船舶2只,中水期水深3米,年吞吐量1万吨。
食品站专用码头,位于港区东面,1972年秋建成,占地40平方米,中水期泊位水深3米。
幸福桥港,位于和县北部驷马山干渠右岸。幸福桥原名小胡桥,只有几户人家。1970年开挖驷马山干渠时,小胡桥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公路桥,更名为公路桥。1975年成立幸福桥航管站。该港水域,原是一条不足10米宽小水沟,驷马山干渠工程竣工后,拓宽为100米,港岸线长77米,水域面积7.7万平方米,常年水深2米,可停泊1000吨级船队装卸作业。该港有客货码头两座。1980年建造石阶码头,长25米,有简易货场2000平方米,另有小胡桥粮站投资建造简易石阶码头长20米。
石杨港,位于和县北部滁河中游南岸,从石杨到滁河的官渡2.5公里,名官渡河,河宽不足20米,水深不足1米,1974年巢湖航运局投资2万元,将官渡河开挖拓宽为100米,中水期水深1.2米,常年可通50吨以下货驳船,形成港口,港口码头属自然岸坡。1988年客运量3.6万人次,吞吐量6.7万吨。
先锋港,位于和县北部滁河下游右岸,港区水域原是一条小沟。1985年12月,巢湖航运局投资12万元,将480米长的小沟,开挖拓宽为20米,常年水深2米,可停泊1000吨级船队装卸作业。1988年建成栈桥码头2座,护坡60米,有简易货场3805平方米。年吞吐量4万吨。
(三)运输
水运管理
古代水运自漕运开始。清光绪十八年(1992)和州有漕船5只。沿江口岸分设关隘,河泊所设在雍家镇、裕溪街,是内河设置关隘。和州支口旧置局,于白渡桥。
民国初年,全县开始出现一两家船行,由沿江河岸港口的来往船只频繁,船行也逐渐增多。公开勒索民船佣金8%。名曰“埠头钱”。同时还有所谓“江快”、“河快”,完全依靠封建势力公开霸占江面。
西梁山设有关卡和盐警队,主要是缉查私盐。民国36年(1947),设置检查站,从金河口到南京沿途经过十二道关卡。每经关卡都要征收“关卡费”、“检查费”。
1949年10月,和县船民在历阳镇人民政府领导下,成立“民船公会”。1950年4月,皖北内河航运局巢湖办事处运漕航管站在和县设立船运管理站办公室,开展航管业务。1951年,和县木帆船成立联营小组,初步实行统一调配制度。1952年,和县航管站改属芜湖内河局领导,下属有白桥、西梁山、姥下河、金河口、石跋河、乌江等港口。同年成立和县海员工会,全县发展会员1093人。1953年春,水运企业系统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原“民船公会”与“海员工会”合并,改称“船民协会”。对全县境内的船民进行登记、定户、定港。
1954年县设立港人民政府,下辖白桥、金河、得胜、乌江4个选区。同年8月,全县成立经济、劳动互助组33个,1238人,船只283艘。同年,在东门建筑航管站,站房120平方米。10月,和县航运企业管理划归当涂县航管站领导。1956年改属芜湖航运办事处领导。
1956年3月,成立“和县港金河木帆船运输社”。随后又成立“白渡、友好、得胜、光明4个木帆船初级运输合作社”。入社344户,从业人员856人,木帆船344只,吨位3344.5吨。
1958年,成立“和县港木帆船跃进生产合作社”。下辖乌江、西梁、金河3个大队和1个船厂。社员725人,木帆船263只,吨位2876吨。1959年体制下放,改设和县航管所,属地方政府领导,同水运社合并办公。1962年体制收回,所社分开,又改为和县航管站。1963年改称“和县港水上运输合作社。1965年航运体制调整,芜湖内河局经营的金河口至马鞍山过江轮渡以及南京至芜湖港的客班航线,移交给长航经营管理。和县航管站由芜湖航运分局领导。1973年企业改为“和县水上运输社”。1975年又改为“和县水上运输公司”。1981年开辟得胜河4条短途客班。1984年和县水上运输公司更名为和县航运公司。
1985年全县航运企业,均由和县航管站领导,下属基层港站有西梁山、姥下河、金河口、石跋河、幸福桥、石杨、乌江(包括乌江水上检查站)、白桥等。各港站共有专职人员22人。
1987年和县航运公司属交通局直管,和县航管站、港务站属条条单位。其组织关系在地方,行政上由交通局代管,业务上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
1988年和县航管站内设航政股、运管股、人秘股、财务股。下设乌江闸水上安全检查站,先锋、石杨、幸福桥、乌江、石跋河、金河口、姥下河、白桥、西梁山、雍家镇10个基层航管站,在编工作人员32人。船舶
和县从事运输的木帆船,大部分来源于外地杂旧船,主要船型有:
五仓子:产于皖南宣城一带,板薄、无腊,舷板垂直向下略宽,船身短,肚大舱深,舱口小,航速慢。
黄稍子:产于巢湖,铺头铺稍呈长方形,平底,船体两舷对称托水腊、大腊、子腊、船口腊,早期为深舱窄口,后期为浅舱宽口,一般装两桅,头桅略前倾,主桅挺立,两桅各张一帆,两舷挂披木板,善跪八面风,航速快,抗浪性强,江湖、内河均适航。
实稍子:船身狭长,舱深,舱内平坦,抗浪性能差,适宜内河航行。
鸦尾子:船长,船尾较高,船尾呈“V”形虚稍,舱面较窄,抗浪性能强,航速较快,适宜长江航行。
摆江子:船舷肥园外凸,舱窄而深,后封舱亦呈箩圆式,船头和船尾较高,抗浪性能强,适宜江、湖航行。
挂机船:以原有木帆船、水泥驳船为基础,在船稍安装“195型”柴油机为动力,10至20吨船只安装一台,30吨以上船只安装两台,每台马力12匹,每船可拖木驳船1至2只。船行机动灵活,运输效率高,这类船只使用范围广。
建国前,全县木帆船469只,3424吨,平均每船不足7.5吨。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木质船经过技术革新、改造,逐步被水泥船、钢质船代替,人力、风力行驶变为机械动力行驶。1988年底,和县集体专业船舶有钢驳、水泥船、木驳、货轮、拖轮等118艘,6402.5吨,2454马力,470客座;社会船舶140艘,2823马力,5906.5吨;个体船舶259艘,5198马力,11737.5吨,1220客座。
1988年和县个体船舶统计表

1988年和县社会船舶调查表

客运
长江客运:清末,李鸿章子侄依赖招商局创办资本,在芜湖建立“利济轮船公司”经营客运,民国8年(1919)《芜湖县志》载:小轮船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商人创设公司,先行江北巢湖、合肥;次行南京,沿途停靠和县境内的西梁山、采石、和县(金河口)、石跋河、乌江等站。民国初年,逐步扩展有“泰昌”、“利济”、“洽商”、“永济”、“福记”、“大安”、“兴隆”7家公司经营客运,其中南京至芜湖两条客班航线正常在和县各港停靠。民国22年(1933),在采石、新河口设立对江轮渡办事处,有汽船、拖驳各1艘,渡运客商。民国35年(1946)春,南京泰丰轮船局江荣轮复航宁芜线,后有三兴、中华、新中国等私营公司继续复航宁芜线。福记公司开南京至运漕航线,以后延伸至无为。1954年洪水期有碍内河圩堤,改开南京至裕溪口,当日往返。1953年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开设和城东门至采石、马鞍山的循环轮渡,大水季节停靠和城东门,枯水期停靠金河口。1957年改开金河口至马鞍山(中途停大黄洲)的对江轮渡。1956年南京联营轮船公司与芜湖港务局共同经营宁芜线,由飞江、飞良两艘客轮,每天对开。1972年巢湖航运局分别开设西梁山至芜湖,乌江至石杨两条客班航线。1982年长江航运局增设金河口至南京客班航线,当天往返。1984年后,郑蒲乡政府、和县航运公司等集体单位和大闸乡、城北乡的个体户分别开设姥下河、金河口、乌江、石跋河、大闸至马鞍山5条客班航线。
内河客运:1956年和县金河初级社,开设和县至含山县的客班航线,中途停靠桃花桥、马桥、范桥、腰埠、张公桥等地,用两条木船8吨位,每日对开。1980年后,提倡有水大家行船,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民间客运兴起。1981年,新桥运输队、前唐乡运输队先后开设新桥、和城、铜城闸、白桥4条客班航线,乌江驻马大队开设乌江至驻马河客班航线,和县航运公司开设金河口至张公桥,后港乡后港大队开设新桥至白桥,娘娘庙乡陈垄大队开设小桥至和城,戚镇乡茅圩大队开设范桥至和城等4条客班航线。1984年后,和县航运公司、戚镇乡茅圩大队、绰庙乡裕民大队、范桥乡贸易货栈、城南乡严桥等地单位和个体户,分别开设乌江至驻马河、韩桥至和城、张公桥至和城、李渡至乌江4条客班航线。1988年,客运周转量达11569万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4.56倍。
1988和县农村客班客运航线

货运
民国22年(1933)前,雍家镇港兴旺发达,雍镇有10余家粮行为客商,从黄渡、八角、沈巷、雍南等地收粮食运往南京、苏南一带,年运量3000余吨。建国前和县港货运,出口主要有大米、稻谷、小麦、黄豆、棉花等年均2万吨,其中80%运往南京、无锡。进口主要有煤油、食盐、棉布和农用物资,年均1.2万吨。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路货运种类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以粮食出品为大宗,变为以砂、石等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出口为主,粮食、棉花次之,进口有化肥、农药、机械、钢铁、煤炭、木材和轻工业品等物资,全县港口货物发运量:1949年为1.2万吨。1963年上升为11.9万吨。1981年上升到28.5万吨。1988年达50.6万吨,比1949年增长42倍。
主要货运航线有:
幸福桥至扬州,160公里,年均石料7万吨。
乌江至马鞍山,20公里,年均白云石6万吨。
金河口至马鞍山,15公里,年均白云石6万吨。
裕溪口至西梁山,7公里,年均煤炭4万吨。
联运:1951年,和县设立联运站,办理水运、汽车、铁路、人力车等水陆运输货物联运业务。1952年联运站撤销,联运业务由航管站办理,业务范围缩小。1982年4月,再次开展联运业务,和县、乌江、金河口、西梁山等港站,先后办理联运中转粮食、化肥、木材等3.65万吨。
合同运输:50年代初开展以合同形式的运输业务,逐步发展到保险、特种物资及大宗物资等各种合同运输。1976年以来,幸福桥还发展到产、运、销一条龙的三角合同运输。到1985年止,经合同运输的物资达8万吨。1988年货运周转量7543.6万吨,比1978年增长1.94倍。
三、桥梁、渡口
(一)桥梁
和县位于长江北岸,丘陵兼圩区。主要河道有9条,支河渠26条。桥梁在交通位置上显为重要。据明代正统《和州志》载:和州桥梁有土桥、清淮桥、菩提桥、市桥、普济桥、县桥、孔公桥、清胜桥、开圣桥、桃花桥、戚家桥、乘驷桥、和阳桥、泰阳桥、赤埭坝桥、黄埭坝桥、东桥、西桥、广阳桥、大桥、小桥、黄梁桥、迎恩桥、功剩桥、姥下桥、后港桥、永安桥、泰宁桥、惠庆桥、浔阳桥、白渡桥、东河村桥、西河村桥、杨桥、黄木桥、惠政桥、孔夫桥、青阳桥等38座。据清代光绪《和州志》载:和州桥梁有迎旭桥、迎春桥、东门闸桥、龙口桥、沙河桥、杨荷桥、和阳桥、乘驷桥、彭家桥、螺丝桥、迎恩桥、大王桥、太阳桥、三板桥、得胜桥、南河桥、唐家桥、新桥、姥镇大桥、兰花桥、凤凰桥、陶家桥、后港桥、戴桥、贯章桥、荡李桥、盛公桥、马家桥、洪家桥、房家桥、施家桥、江家桥、傅家桥、敖家桥、龚家桥、永安桥、姚刘桥、白渡桥、大兴桥、三元桥、功剩桥、土桥、长生桥、卫龙桥、桃花桥、黄塘桥、和丰桥、范家桥、龙王桥、东桥、西桥、黄梁桥、金家桥、永济桥(张公桥)、浔阳桥、黑林桥、落驴桥、朱龙桥、潘家桥、新林桥、王家桥、小心桥、广阳桥、钟家桥、钅兹基桥、大戴桥、新塘桥、汤家桥、尹家桥、泰临桥、鼓楼桥、惠政桥、西河村桥、裴家桥、史家桥、广聚桥、所家桥、夹山桥、李家桥、双桥、孔夫桥、果老庙桥、赤埭坝桥、黄埭坝桥、万善桥、孙家桥、东河桥、新建桥等88座桥梁。另在州城内建有春芳桥、清淮桥、菩提桥、大市桥、银锭桥、虹桥、玉带桥、江姓桥等8座桥梁,还有6门护城河桥。现存古桥:
白渡桥位于和城南22.5公里,从发现的建桥碑文看,远在唐朝即有此桥。清道光、光绪年间曾两度复修。民国5年(1916),当地群众捐款5337元,重建为三孔石拱桥。1958年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整修,中孔10米,两面孔各8米,桥宽5.3米,桥高7米,全长36.4米。1987年5月20日,国家拨款130多万元,在原桥西侧,新建一座孔径38米×3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
和阳桥位于和沈线,明万历四十年(1612)始建,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曾三次重修,古桥今存,为三孔石拱桥。中孔跨7米,二边孔各跨6米,宽6.3米,全长21米,1958年县交通科整修通车。
黄坝南桥旧名万善桥,清康熙六年(1667)始建,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民国9年(1920)重建为三孔石拱桥,中孔跨5米,两边孔各跨4.5米,桥宽4米,桥高5米,全长26.3米。195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整修,并增设栏杆。
黄坝北桥旧名种德桥,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8年(1919)改建为三孔石拱桥,中孔跨5.2米,两边孔各跨4.5米,桥宽4米,桥高7米,全长26.2米,195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整修,并增设栏杆。
乌江大桥旧名惠政桥,是苏皖两省交界处的公路桥。清同治年间重修一次,后毁。民国24年(1935)为京陕干线公路桥,初建为七孔木架桥。抗日战争时,遭受严重破坏。1956年和县、江浦两县共同拨款,建成为组合梁七孔木架桥,全长51.5米,后因不适应交通发展事业需要,于1966年省公路局拨款4.5万元,改建为石拱桥,三孔,净跨6米,全长45米。1971年由于驷马山引江工程灌溉道的需要,将原乌江大桥拆除,重建双曲三孔拱桥,净跨25米,桥面8.8米,桥高15米,全长129.4米。
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1955年起,新建和改建一批桥梁,至1988年底,全县有主要公路桥梁50座,多数是1964年至1977年兴建的。附表如下:
1988年主要公路桥梁一览表

(二)渡口
历史古渡
渔丘渡历阳未建县前,江水泛滥,据旧图经云:“渔丘渡为伍员入吴济渡处,是昔时江流由今城而后乃徙而东也”。至唐代和县江岸已移至当利口与杨林河口。
新河渡位于和城东南20里,横江河入江处,即新河口渡,由于该河口封闭,此渡口已废。
杨林渡位于和城东8里,即今针鱼嘴,清代前称杨林河渡,民国6年(1917)始改称金河口渡。
车家渡位于乌江东南18里,《宋史·地理志》云:“乌江县界车家渡,可径冲建康之马家渡。
安阳渡位于乌江东南18里车家渡附近,对岸为江宁县界。
姥下河渡位于和城东南30里,对岸当涂县上八洲。
梁山渡位于和城南60里,与陈桥洲对岸。
当利驿渡位于和城东南10里瓦盆沟处,对岸采石。
裕溪口渡位于和城南70里,古称洞浦,又名新妇港。
太阳河渡据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十二月三十日(1855年2月4日)告示载:太平天国时期在此设渡口,并刻有碑文曰:“太平天国渡船条规:要求码头船户对远近往来客商,务宜随到随行、不可迟延、阻滞,无论车子肩挑,以及牛骡驴马猪羊等物都需按规条分别收费。倘若仍蹈前辙,贪诈存心,一经查出,定按天法究治,决不宽贷”。规定单身人出钞二十文,牛驴骡马每条出钞二百文,挑担人出钞四十文,羊每只出钞十文,“无钞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虽系一人,亦须送去”。(原碑现存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官渡位于石杨镇北滁河边,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此渡,故名曰:“官渡”。
乌江浦渡乌江亭下有驻马河口,即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王处。
民间渡口
1988年,境内有渡口52道,其中分布在长江沿岸8道,裕溪口4道,牛屯河4道,得胜河8道,青峰河3道,石跋河10道,滁河12道,渡船52条。其中机动客船1条,挂机船7条,水泥船24条,木船19条,大盆1张。
东江渡位于和县西梁山陈桥洲,对岸是芜湖四褐山,1979年为私人承包,有木质挂机船1艘,12马力,定额44人。
西江渡位于和县白桥乡陈桥大队,对岸是和县黄山乡黄山大队,原由私人经营,后归集体,1975年仍由私人经营,有木船一只。
北江渡位于和县白桥乡陈桥大队,对岸是和县西梁山造纸厂,原是小划子渡船,后改为集体。1984年给4人承包,改用挂机船。
梁山渡位于和县白桥乡西梁山大队街西生产队,对岸是东梁山,1961年生产队用木船摆渡,1984年由私人经营,改用挂机渡船,定额44人,属历史古渡。
姥下河渡位于和县隐驾乡姥下河口,对岸是当涂县江心洲乡,属历史古渡,为姥下河大队集体所有,1984年将大船改用挂机船。
太阳河渡位于和县郑蒲乡庙镇大队,对岸是当涂县江心洲,属历史古渡。1970年前用木船渡运,归集体经营,1980年后改装挂机船,由私人经营,定额26人。
新河口渡位于和县城南乡新河大队,对岸是马鞍山市,1960的前系木船,1980年后改用挂机船,原属城南乡政府经营。1984年交私人承包营运,定额150人。
大黄洲渡位于和县城北乡大黄大队,对岸是马鞍山市,属私人经营。1973年改木船为机动客船,归大队集体经营,1982年给私人承包营运,定额110人。
晏渡位于和县八角乡晏渡大队,对岸是含山县黄墩乡黄墩大队,1958年前由私人所有,1958年后归生产队集体经营,有水泥船一只。
高庄渡位于和县黄渡乡黄渡大队,对岸是无为县孟庄村,1950年后用大盆设渡,1970年用木船设渡由生产队经营,1981年生产队轮流摆渡,木质船一只。
马家渡位于和县雍镇乡前河大队,对岸是无为县板桥乡马渡大队,1950年后收归集体,1960年照顾给私人经营,有木质船一只。
雍镇渡位于和县雍镇乡,对岸是无为县雍南乡,此渡历史悠久,是用木质渡船,1980年由四人摆渡,定额40人。
汤成渡位于和县前唐乡汤成大队泥河生产队,对岸是新塘乡下河大队,原为农用,后改为渡口,由私人承包经营,水泥船一只。
河南滩渡位于和县五显乡五显大队南岸生产队,对岸是前进大队北岸生产队,集体经营,轮流摆渡,现由私人承包,木船一只。
周贵仕渡位于和县白桥乡周贵仕大队,对岸是和县黄山乡后周村,1981年设渡,私人经营,木船一只。
坦李渡位于和县长建乡东堡大队坦李生产队,对岸是东堡大队南岸生产队,为季节性渡口,春冬河道干涸停止摆渡,私人经营,有水泥船一只。
新开圩渡位于和县长建乡新圩村,对岸是东堡大队,1970年设渡,私人经营,有木船一只。
陈村渡位于和县娘娘庙乡大郑大队孟村生产队,对岸是陈村生产队,1981年设渡,私人经营,水泥船一只。
罗李渡位于和县长建乡盛旺大队罗李村,对岸是盛旺大队,历史古渡,1949年解放军南下,为军运渡口之一,罗李生产队集体所有,1979年私人承包,有木船一只。
韩村渡位于和县娘娘庙乡光辉大队韩村,对岸是小李生产队,1980年开始设渡,私人经营,水泥船一只。
大时渡位于和县娘娘庙乡、大范大队大时生产队,对岸是胡家圩,1980年开始设渡,私人经营,水泥渡船一只。
范桥渡位于范桥乡范桥大队,历史上有渡,现已建桥。
东河渡位于和县范桥乡大闸大队东河生产队,属得胜河支流西马河,对岸是大闸大队粉坊生产队,1980年私人设渡,水泥船一只。
小排渡位于和县得胜河支流西马河、范桥乡大闸大队小排生产队,对岸是大闸大队陈圩生产队,1979年私人设渡,水泥船一只。
马桥渡座落在西马河入得胜河处,位于和县范桥乡大闸大队北岸生产队,对岸是大闸南岸生产队,兼摆西马河口,成为三角渡口,建国初期由马桥七户摆渡,现有生产队轮流摆渡,有水泥船一只。
东门渡位于和县城北乡龙桥大队东门一、二两个生产队利用破水泥船摆渡,1980年各户用大盆作渡,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陈村渡位于和县城南乡东河大队陈村,对岸是城北乡龙桥大队孟村生产队,私人摆渡,先是木船,现水泥船一只,定额10人。
张葛渡位于和县城南乡东河大队张葛生产队,对岸是城北乡刘垄大队,私人经营,有水泥船一只,定额8人。
金河口渡位于和县城北乡金河大队,对岸是和县煤建公司货场,私人经营,现木船一只,定额10人。
龙泉渡位于和县香泉乡七联大队,龙泉渡(两岸是一个生产队)因戎桥水库建成后设立此渡,私人经营,水泥船一只。
双桥一渡位于和县濮集乡双桥大队,对岸是双桥,季节性渡口,冬季河干筑坝代渡,私人经营,有水泥船一只。
渔花渡位于和县濮集乡新圩大队,对岸是渔花队,历史渡口,为人力牵索渡,私人经营,有水泥船一只。
双桥渡位于和县城北乡双桥,对岸是新圩,历史古渡,解放后收归集体,1980年后由私人承包,有水泥船一只。
陈子圩渡位于和县濮集乡陈子圩,对岸是城北乡双桥大队新圩生产队,历史古渡,1956年归集体经营,1984年由私人承包,有木船一只。
磨坊渡位于和县濮集乡磨坊村,对岸是濮集,1981年设渡,私人经营,有水泥船一只。
桥头牛渡位于和县濮集乡四联大队桥头牛生产队,对岸是黄坝大队小徐生产队,历史古渡,大水摆渡,枯水搭跳或筑坝来往,有水泥船一只。
窖头渡位于和县城北乡州尾大队窑头生产队,对岸是濮集乡六联大队,历史古渡,私人经营,有水泥船一只。
张家坝渡位于和县濮集乡新圩大队东舟生产队,对岸是黄坝大队张家坝生产队,新设渡口,人力摆渡,私人经营,有水泥船一只。
三合渡位于和县濮集乡宋桥大队三合生产队,对岸是杨桥生产队,历史渡口,解放前用大盆摆渡,1979年改用水泥船,私人经营。
港口渡位于和县善厚乡港口大队,对岸是全椒县广平乡,历史渡口,有木质旧船一只,私人经营。
安郭渡位于和县善厚乡皂角大队大崔牛生产队,对岸是小崔牛生产队,1953年大崔牛生产队集体设渡,主要供两岸农民使用。有木船一只,私人渡运。
赤镇渡位于和县陶店乡韩店小街,对岸是全椒县赤镇,历史渡口,原有私人经营,1956年由韩湾生产队购置两只木船,产权归集体所有,私人承包。
青阳渡位于和县善厚乡青阳大队,对岸是全椒县杨庄大队,1970年设渡,1974年改用木质渡船,私人经营。
官渡位于和县石杨乡李渡大队,对岸是全椒县官渡,历史古渡,现由私人经营,有木船一只。
金银浆渡位于和县石杨乡新农大队岗北生产队,对岸是绰庙乡裕民大队,历史古渡,原为私人经营,后由生产队轮流摆渡,有水泥船一只。
新沟渡位于和县绰庙乡裕民大队,对岸是全椒县三叉河乡,有木质船一只,私人经营。
闸北渡位于和县绰庙乡裕民大队,对岸是金城乡金城大队,1971年开挖驷马山河设渡,有水泥渡船一只,私人经营。
幸福一渡位于和县绰庙乡幸福一大队,对岸是金城乡利泉大队,1971年开挖驷马山河设渡,有水泥渡船一只,私人经营。
驻马河口渡位于和县乌江乡驻马大队河南生产队,对岸是江浦县林山乡河北生产队,汉代即有此渡,1964年集体购船,1980年由私人经营,木船一只。
汽车轮渡
和县至马鞍山汽车轮渡简称和马汽渡,位于和县石跋河口,对岸是马鞍山的猫子山,由和县与马鞍山共同兴建,于1985年1月21日破土动工,同年10月1日建成,正式渡运汽车。全部工程经费780万元,由两地均摊,有渡船3艘,总自重765吨,排水量1083吨。日均渡运汽车300至350辆次,由和马两地共同经营,利润平均分配,管理权属马鞍山市所有。
官渡汽车轮渡位于和县石杨乡李渡大队,对岸是全椒县官渡乡。1985年以前,个体户用木船摆渡经营。1985年底石杨乡、官渡乡共同投资48万元,在原渡址兴建官渡汽车轮渡,于1986年10月1日建成,正式渡运汽车。有渡船2只,总排水量52吨,80马力。有职工12人,日营运14个小时,日均渡运汽车50—70辆次,收入近500元。管理权限由全椒县行使。
四、搬运装卸
建国前,和县搬运装卸行业,大多数为封建把头所操纵。和城有5个把头点:城内小车组、南门大车组、东门大车组、南门竹木码头组,金河口码头组,共有搬运工人200余名,大车20余辆,独轮车70余辆。乌江港有搬运装卸工人50名,雍家镇港的货物均由当地居民搬运。
1949年春,成立“和县搬运工会筹备委员会”,4月间,搬运工人全部投入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斗。1950年成立和县搬运工会,创办工人俱乐部和大众食堂。入会工人666名,有独轮车328辆、板车44辆,装卸工237名。下属雍镇组24名,姥桥组26名,黄山寺组45名,善厚组28名。1951年开展民主改革运动,进行反封建把头斗争。1952年全县搬运工人发展到575名,在和城、白桥、姥桥、黄山寺等地建立搬运组。同年抽调搬运工人200名,成立两个大队,支援工业生产。1954年成立和县搬运管理站,将和城5个搬运组合并为3个大队,并将白桥、姥桥、乌江等地搬运工人编为4个中队。有独轮车94辆,板车327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货源、统一运价,按劳动等级付酬。是年夏,抽调工人200余名,参加抗洪抢险。1955年,成立乌江、白桥2个搬运服务站,姥桥、濮集2个搬运服务组。同年,抽调100名工人,参加合芜公路整修工程。1958年从新疆购进运力马40匹。解放牌汽车1辆,成立和县搬运站马车队,开始办理货运。下属乌江、善厚、姥桥、白桥、沈巷、香泉6个搬运分站及黄山寺搬运组。共有搬运工人630名,大、小板车508辆。又抽调413名工人,参加“大办钢铁”运动。1960年和县搬运管理站,改名为和县搬运装卸管理所。1961年,抽调工人336名,支援农村电力网建设,帮助架设黄墩——新塘——望江——和县——黄坝的高压线路。1963年8月,又改名为和县搬运合作社,实行一县一社,统一核算。1968年恢复分级核算。1969年根据“同类合并”的精神,将历阳搬运大队和城关搬运站合并为和县搬运公司。1975年,全县有搬运工人682名,汽车4辆,其它机动车28辆,板车531辆。1979年后,城乡出现一批运输专业户,从此,结束了搬运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由于竞争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专业运输部门的搬运量日益下降,收入减少。1985年9月,和县搬运公司改名为和县运输公司,1988年全县有城关、濮集、乌江、绰庙、石杨、善厚、西埠、白桥、沈巷、黄山、雍镇、姥桥、香泉13个搬运站,搬运工人520名,汽车36辆,计180吨位,人畜力车1112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邮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