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和县工业门类有煤炭、机械、化学、塑料、建材、食品、造纸、印刷、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行业,其中食品、建材、机械为本县三大工业门类。
一、煤炭开采业
50年代,国家对和县煤矿资源曾进行航空测量和钻探,据初步探明,全县煤储量400万吨。1957年12月,在孙堡乡鹰阿山创办孙堡煤矿,采用人工采煤,1958年产原煤2559吨,由于产量低,成本高和技术、设备、资金等困难,1960年4月停办。1967年后,相继开办孙堡、腰埠、善厚、高关、香泉等5个煤矿,1971年产原煤5125吨,1975年增为25103吨。1976年5月,由省煤田勘探二队普查表明,和县煤炭储量174.5万吨。其中C级75.4万吨,D级99.1万吨。1968年至1977年,善厚煤矿共发生井下瓦斯爆炸、窒息5次,死亡31人。1988年,全县煤矿企业减为3个,职工219人,产原煤15466吨,产值72万元,煤炭加工企业4个,职工73人,产值61万元,固定资产101万元。根据二十多年开采原煤产量的累计,共采煤391510吨。
二、机械工业
和县机械工业,多数是由手工业合作社或农具厂转产形成的。1958年,从全县各社镇铁木业生产合作社中,选调一批技术较高的工人,成立和县农业机械厂,并将各公社的手工业合作社,组成15个农具厂,同年,还成立和县粮食机械厂。1968年,成立和县轧花机械配件厂。1970年后,濮集、西埠、石杨、新桥、沈巷、白桥等农具厂,引进技术和设备,转产医疗器械、水泵、工业泵、食品机械等产品,厂名随之改变,同时,有12个社镇兴办农业机械修配厂。1984年,和县阀门厂与和县农业机械厂联合经营,改名为和县阀门总厂。1988年,和县工业泵厂先后招标承包了和县轧花机械配件厂、和县水泵厂。是年全县机械工业企业43个,职工2336人,产值209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5.59%,利税268万元,固定资产1162万元。
1988年机械工业分类情况

和县阀门厂(系大集体企业原属二轻系统)位于和城半边街。它的前身是历阳机械厂,1966年12月上升为大集体企业,改名为“和县手工业联合社农具厂”。1968年又改名为“和县东方红农具厂”,1974年由于低压阀门试制成功,产品转向各项低压阀门,故改名为“和县阀门厂”。产品主要是旋塞阀、止回阀、球阀、截止阀、闸阀等。到1983年阀门生产发展到5个系列,79个口径,远销到国内外市场,经济效益较好。
和县农业机械厂(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和城横江街。1958年4月在大跃进中,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从全县各社(镇)铁木农具生产合作社中,选调技术较高的工人组成的。主要生产打稻机、小钢磨、碾米机、DA型水泵、40船用齿轮箱、8×7离心泵、250水泵、直流水泵、32K钻床、饲料粉碎机和脱粒机等产品。该厂自1958年至1983年累计完成产值1392万元,上交利税71万元。但自1978年至1983年期,由于缺乏定型产品,经济效益不好,八年中共亏损27万元。1984年经县委同意,与和县阀门厂合并,成立“和县阀门总厂”。
和县阀门总厂,隶属县计经委,是全民与集体联营企业。全民、集体职工共有433人,固定资产193.3万元,1984年至1985年共完成产值489万元,上交利税19.5万元。主要产品:MGV闸阀、BS5153止回阀、850、860美标、英标、日本钢板法兰等。远销美国、英国、希腊和巴基斯坦等国家。1986年至1987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好,两年亏损20多万元。1988年调整领导班子,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通过技术改造和企业整顿,调动全厂干部工人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本年末产值455万元(其中:出口产值331万元)。创利税54万元,扭转了亏损局面。同年底,该厂招标承包了和县电工器材厂、沈巷排灌机械厂、姥桥农具厂,共有职工609人,厂房建筑面积65655平方米,固定资产600余万元。
附:和县阀门总厂1989~1992年发展概况
1990年投资2440万元,新建铸造车间、装配车间、理化检测楼。是年3月与“香港泰山国际贸易公司”合资成立“安徽易发铸锻有限公司”。1992年3月与城南乡合资成立“和县水带厂”,同年10月与“香港金升发展公司”及“台湾巨人金属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安徽纸业有限公司”。1992年底与联合乡合资成立“和县联合铸造厂”。
该厂是省级先进中型企业,省出口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扩权企业。产品以生产阀门管道配件,球墨铸铁,板金件,排灌机械、电子产品、精铸件、纸制品、印染品为主的企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85%以上产品出口美、英、韩、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国外客户有20多家。1992年完成产值2001万元,实现利润180万元,利税225万元,创汇300万美元。
和县轧花机械配件厂位于县城南大街得胜大桥东侧,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计经委。1968年7月1日,和城轧花厂修配车间,从该厂划出,成立和县轧花机械配件加工专业厂,系全省轧花机械配件厂,产品有轧花机械配件、鼓风机、吸风机、齿轮踩压机、油压打包机、轧花机、清绒机和脱绒机等。1979年后,产业结构调整,由棉花加工机械和配件、转产轧花、羽绒加工和废品加工等机械配件,1988年3月,本县在该厂试行公开招标,和县工业泵厂中标承包该厂。同年末,有职工155人,年产值118万元,超额完成计划指标1.32倍,实现利税19.3万元。
和县水泵厂位于西埠东桥唐子岗,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县计经委。它的前身是西埠农具修配厂,1974年该厂试制BA型高压水泵成功后,提高了经济效益。1976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由小集体转为大集体企业,更名为“和县水泵厂”。主要产品有清水泵(原BA型)、污水泵、泥浆泵、不锈钢泵等。近几年由于狠抓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该厂生产的TS清水泵,1986年经国家机械部产品验收合格,作为定型产品,颁发了产品生产许可证。并与机械部通机所合作试制RS型热水泵。1988年末,共有职工256人,年产值487万元,创利税86万元。
和县工业泵厂位于石杨街。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县计经委。该厂原是“石杨农具厂”,1972年引进技术,试制氨水泵和耐腐泵成功,改为石杨水泵修造厂。由于产品畅销全国,1982年由小集体转为大集体企业,又改名为和县工业泵厂。产品有手摇泵、耐腐泵、真空泵、污水泵、氨水泵、多级泵和打稻机等。1986年试制一种广泛用于化工、电力、冶金、石油、造纸、制药、合成纤维等工业用的化工离心泵,有IH65—50—160、IH50—32—160、IH80—65—160三种规格,是F型耐腐蚀泵的更新换代产品,它采用IS0国际标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噪音小、耗能低等特点,1987年经国家工业部鉴定,标准达到70年代末国际水平。1988年末,有职工134人,年产值254万元,创利税38万元。同时,该厂(连同轧花机械配件厂)与水泵厂合并为和县水泵总厂。
和县水泵总厂1988年由和县轧花机械配件厂、工业泵厂、水泵厂合并而成。在原轧花机械配件厂处,新建“三联大厦”为总厂厂址。是全民、集体联合型企业集团,计有职工535人,厂房建筑面积27368平方米,固定资产567.5万元,属于全省水泵生产骨干企业。主要产品:IS型清水泵,PW、PWL型化工泵,AH型渣浆泵等9个系列,165种规格,其中部优、省优产品7项,在全国设有销售点29个。获省“创最佳经济效益”银牌奖,省机械厅“行业竞赛”金杯奖。
附:和县水泵总厂1989—1992年发展情况
和县水泵总厂现正进行技术改造项目,1989~1992年先后投资2998万元扩建新厂房,并引进外资,更名为中外合资安徽中联泵业有限公司。几年来,产品由原来的8个系列120种规格,发展到13个系列200种规格以上,部优产品由原来的一种规格发展到二个系列十一种规格,八五期间重点开发项目之一的“AH”“HH”型渣浆泵,广泛适用于国内基础工业使用,现已初步形成了系列化。销售点发展到25个。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该厂现有职工1215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24人,固定资产5000万元,1992年实现产值2107.6万元,利税305.9万元,利润250.4万元。当年,晋升为中型企业。1989~1991连续三年在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1989~1992连续四年创省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和县食品机械厂位于新桥区功剩桥,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该厂前身是新桥区机械厂和新桥农具厂。1982年,引进技术,转产食品机械,遂于1983年4月改名为和县食品机械厂。主要产品多用快速蒸箱,1984年被省经委列入新开发节能产品,食品机械已发展到五大系列35个品种,产品远销往黑龙江、新疆、广东、湖北、湖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末有职工63人,年产值148万元,创利税12.5万元。
和县排灌机械厂位于沈巷街,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它前身是沈巷农机修造厂。1984年改名为和县排灌机械厂,1987年转为大集体企业。主要生产农用系列水泵,WND3—3,5—4型导叶式混流泵、4×4离心泵,6×6卡佛式泵、WN12-12混流泵、8HB—15、14HB—40混流泵等四个系列7个品种。产品远销往上海、河南、江苏、黑龙江等省市和本省各地。1988年末有职工141人,年产值51万元,创利税2万元。
和县粮食机械厂位于和城望江街,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粮食局,该厂1958年为粮油工业机械维修而筹建的。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止,1970年重建。主要产品有:4寸、5寸、6寸、7寸、8寸、9寸、12寸等规格的DTE螺旋输运机;15立升、9立升、6立升、1.6立升,4个规格GFY关风器;GS900—2高速振动清杂机;WSB—3型绷装机。1988年有金工、钳工、铸造、木工四个车间,作业机械设备25台,其它机械设备17台(套)。有职工102人,年产值101万元,创利税28.5万元。
和县医用机械厂位于濮集街道,系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它的前身是濮集农具厂。1971年转产生产工具丝攻、板牙等产品。远销东北三省。1973年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口腔医疗机械,并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口腔矫形教研究室协作研制80—3型牙科模型观测仪。该产品吸收国内外先进产品的优点。临床使用方便、灵活和正确。1983年改名为“和县医用器械厂”。主要产品有“无缝冠机、齿科压榨机、牙科模型观测仪、盐水瓶吊架、煮牙盆、咬合器、氧气瓶推车、滴定台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其中:无缝冠机获得1986年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末有职工59人,年产值40万元,创利税3.3万元。
白桥农具厂位于白桥街、系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产品主要是:农用水泵、小型碾米机、粉碎机、195型柴油机钢套等。1978年后,转产铸造产品;为南京市内燃机配件厂,铸造化铝钳锅、锅圈等。1988年末有职工58人,年产值13万元,创利税1.6万元。
三、化学、塑料制品工业
1958年,在大办工业时,本县曾在和城大西门外,兴办一座化工厂,1959年改为土化肥厂,当时依靠土法上马,生产颗粒化肥、磷肥、骨肥、土农药、太古油、液体烧碱和黄油肥皂等。由于设备简陋、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不高、销售不畅等原因,在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停产下马。1977年和县化肥厂建成投产,1978年后相继建立农药、塑料、橡胶制品等工业。1985年全县化学工业企业共有13个,其中化学工业3个,化学农业工业3个,橡胶、塑料工业7个。1988年末,全县化学塑料、橡胶等工业企业为11个(其中乡、镇办8个),职工986人,年产值938万元,创利税10.2万元。
1988年化学、塑料工业情况

和县化肥厂位于长江北岸西梁山西侧,1977年正式投产,国家投资413万元。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计经委。原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合成氨3000吨,投产当年产碳酸氢氨2667吨。由于设备不配套,产量质量均不高,呈现亏损局面,1978年至1981年地方财政和省化肥公司先后投资100万元,对原有的合成水塔、碳化煤球车间和6.5吨锅炉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设计能力由年产合成氨3000吨,提高到7000吨。从1982年开始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扭转了亏损局面。1985年复合肥试制成功,开始进行小批量生产。1988年末有职工635人,年产值454万元,创利税49.4万元。现有主要生产设备98台(其中:机械设备23台、动力设备75台),固定资产739.3万元,是本县骨干企业之一。
和县塑料厂位于和城北门外,系大集体企业,隶属于县二轻局。该厂前身是香泉塑料厂。由于开发塑料新制品、市场畅销。1976年转为大集体企业,厂址由香泉迁至和城。改名为和县塑料厂,生产聚氯乙烯编织带、薄膜、包装袋电线图、水瓶壳、塑料油壶等日用塑料制品。1978年有职工102人,年产值106.2万元,创利税6.8万元。1988年末,有职工99人,年产值64万元,创利税7.5万元。有机械设备25台,固定资产47.1万元。
和县橡胶制品厂位于娘娘庙、系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该厂前身是向阳农具厂。1975年转产橡胶制品,1979年改名和县橡胶制品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油封,弹性圈,星形块、阻水圈、自行车脚踏套、轴承、空气接管和进出水管等,产品远销江西、山东、新疆和本省各地。1978年产值14.1万元,创利税1.4万元,有机械15台,动力设备2台,固定资产16万元。1988年有职工41人,年产值24万元,创利税5万元。
和县农药厂位于乌江镇,1984年建成投产,是镇办企业。建厂初期,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1985年仅产农药144吨,产值31万元,利税0.56万元。1987年进行企业整顿,引进新技术,改造工艺和配套设备,生产杀虫双农药600吨,质量达到国家标准。1988年职工86人,产值283万元,利税20.5万元,固定资产61.9万元,厂房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
附:和县农药厂1989—1992年发展概况
和县农药厂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走一业为主、综合发展的路子,主要产品有18个品种,其中“禾乐牌”杀虫双水剂获1990年“安徽省优质产品”和1991年“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88—1992年连续五年被地、县评为技改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用”和一级“信用企业”。1989、1990年分别被省人民政府、巢湖地区行署、和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1990年被省科委列为科技“121”工程示范企业,1992年被省政府列入1235工程企业。
乌江农药厂现有职工368人,固定资产1200万元,厂房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1992年实现产值1457万元,1993年计划产值3000万元,利税300万元。
四、建材工业
和县石跋河、西梁山一带,砖瓦生产历史悠久,素有小窑群之称。石跋河窑址土质优良,生产的青砖经桐油浸泡干燥后,击之如铜声,断之无孔。马鞍山市出土的东晋墓砖刻有“咸和七年(332)乌江县”等铭记。又据明万历三年(1575)《和州志》贡物篇载:“城砖三千三百三十四个,斧刀砖三千三百三十个,共价银一百二十两,岁解工部内府供用库”。现北京定陵地下宫殿汉白玉墓室外层砌的大方砖,也是石跋河生产的“贡砖”。根据上述史实,和县石跋河生产砖瓦的历史,距今已1600多年了,由于砖质优良而被选定为“贡砖”。
民国38年(1949),全县生产砖59万块,瓦11万片。1952年成立和县西梁山砖瓦厂,全县年产砖142万块,瓦19万片。1953年后,私营窑户组织起来,全县年产砖666万块,瓦90万片。1955年全县生产砖655万块,瓦88万片。
1959年,省地质第二队物探普查资料表明本县非金属工业民用矿物资源丰富。石灰石(氧化钙含量50%以上)储量约100亿吨。黄砂、红砂和大片石的储量亦很丰富。这些资源为和县拓展建材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1960年以后,相继开办红旗、城南、城北、金城、孙堡等砖瓦厂。1966年全县年产砖987万块,瓦103万片。1969年全县年产砖506万块,瓦81万片。1970年起,在大力发展“五小”企业中,兴办夹山关水泥厂,县属集体和乡办建材工业也相继发展。1978年末发展为41个(内有砖瓦厂10座)其中:县属集体2个,乡办38个,年产值64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乡办建材和砂石开采工业发展较快,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石跋河窑厂生产的“正”字牌磨刀砖,远销省内外,深受厂家和用户的欢迎。西梁山窑厂的红砖质量名列全省前茅,获得省优产品证书。1979年全县建材产品产量也大幅度上升,年产砖11700万块,瓦1963万片,水泥9053吨。
1988年全县有建材工业75个,其中,有水泥厂3个,水泥预制厂20个,砖瓦厂29座,砂石开采厂17个,石灰窑3座,其他建材业3个,其中乡办70个、占企业总数90%以上,职工总数7259人,产值1994万元,比1978年产值632万元增长2.16倍,实现利税292万元。其建材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5%,固定资产3234万元。
1988年建材工业分类情况

和县建材总厂位于西梁山,距县城35公里。1952年,县合作总社将该地6个私人经营的小窑厂合并成立西梁山砖瓦窑厂。建厂初期只有6个烧草的窑,靠手工操作,日产砖3000块、小瓦800片,经过不断改造和扩建,小土窑改24门大轮窑,手工操作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产量上升到日产砖10万块、平瓦2万片。80年代初开展技术革新,推行以里火三指、中火稀、外火要密的码窑法,砖瓦质量达到部颁标准,名列全省同行第一,获得省优质产品证书,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地先进集体称号。1988年末,有职工527人,年产值221万元,创利税54万元,固定资产149万元,厂房建筑面积12053平方米。
和县水泥厂位于和城北部30公里夹山关,系地方国营企业。1970年春筹建,同年秋,小批量生产,主要生产水泥、磷肥、硫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企业整顿,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水泥产品由1978年8010吨,到1985年上升为1.7万吨。1985年增加烘干机和除尘等设备,使粉尘污染严重的制成车间成为文明生产车间。立窑车间降低了电耗。被巢湖地区评为节能先进单位。全厂职工175人,固定资产140.7万元,比建厂初期增长三倍多,产值88.1万元,上交利税13.6万元。比建厂初期增加一倍多。为了扩大再生产,1985年与上海城市建设局签定了补偿贸易合同。
和县水泥总厂位于长江北岸、苏皖交界的乌江镇。始建于1986年6月,1988年底建成并投入生产。全厂占地面积约15公倾,拥有固定资产2011万元,职工517人。
附:和县水泥总厂1989~1992年发展概况
和县水泥总厂近几年注重质量,增加设备投资(其中建厂以来主要生产设备投资1800多万元,厂生产的“霸王牌”水泥产品除满足本省需要外,80%通过厂自备码头,由水路运销江、浙、沪等地,现年产能力已突破十二万吨,利税达700万元。
和县石跋河砖瓦厂位于长江下游“和马”轮渡口岸,系乡办集体企业。明清时期,因该地土资源优良,生产的青砖曾列“贡品”。建国后利用黄、粘土质资源,就地取材,所制刀砖生产已有30多年历史。所生产的“正”字牌刀砖,性能达到:质地纯洁,经久耐用,磨石历刀具光口锋利,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张小泉”、“王麻子”等剪刀名产家和用户的欢迎、目前刀砖生产的规格有:大面24.0×10.5×4.7(厘米)21.1×8.9×3.9(厘米);梯形23.0×8.3×4.3(厘米)23.0×6.7×4.3(厘米)。产品实行“三包”(即包运、包装、包质)年产刀砖60万块,1988年末有职工257人,刀砖产值118万元。
和县砂轮厂位于雍家镇街。它的前身是雍镇芦席生产合作社,1968年转产后改为雍镇研磨厂。1980年改名为和县砂轮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砂轮有100多种,产品远销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省。1988年末有职工35人,年产值29万元。
五、食品工业
清同治四年(1864),和县开办濮集油坊。民国初期,本县食品工业主要是手工操作的粮食加工、酿造行业。分布在各乡村集镇,除糟坊100余家外,尚有砻坊、磨坊、糖坊、油坊以及豆制品作坊等。
民国10年(1921)后,本县始有私营机器碾米工业,和城有周静卿、吴咏梅开办的大达公米厂,有柴油机1台,碾米机2台,职工10余人,资本2000元。朱季宽开办新记碾米厂,资本5000元,职工27人,年产大米72万斤。1925年石跋河一带有赵康梁开办的赵森和米厂。至民国19年(1930)该厂转卖给邵仲安,改名为大昌和米厂,赵康涛开办的赵森昌米厂。和城另有益泰机面厂,资本2000元,职工6人,年产面条6斤。1925年,乌江镇有范继广开办正昌米厂,范泽先、张天成开办天成米厂,还有范泰昌米厂,以上8厂均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后韩立和与罗北辰等在石跋河开办益农米厂,李子芳在乌江镇开办万丰米厂,民国34年(1945)停业。民国35年(1946)和城海南屏开办公和米厂,民国37年(1948)外迁。建国前夕,全县有粮油加工、酿造业作坊共536家,从业人员1816人。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食品工业也随之兴起,1950年接收和县东门邵朝贵等四人合开的槽坊,成立地方国营和县酒厂。同年,接管石跋河益农米厂,改为人民米厂。并由地方财政投资。在和城南门兴办和裕米厂。1952年冬中粮公司和县办事处与县粮食局合并,原中粮和县米厂改为和县粮食局第一米厂。随后白桥国营第二米厂,雍镇国营第三米厂和乌江国营第四米厂相继成立。1952年开始县供销合作总社利用私营油坊设备,相继在濮集、沈巷、西埠、桃园拐、香泉、善厚、戚桥、乌江、石跋河、白桥等地开办加工油厂。1953年至1958年,先后成立和县面粉厂、和县油厂、和县食品厂,并在香泉、赤坝、善厚、石杨、绰庙等地,建立11个粮油加工附属厂。随之,和县第一米厂、和县面粉厂、和县油厂合并,成立城关粮油厂。1958年全县食品工业31个,产值1325万元。1959年后,由于三年困难时期,食品工业因缺少食品原料,产值下降,1962年全县食品工业产值仅为532万元,1965年后,经过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发展生产,食品工业产值回升到998万元,1969年后,全县粮食加工业亦逐步发展,为了方便生产和社员生活需要,县粮食部门先后支持姥下河、五显、徐庄、大赵、戚镇、得胜、城西、螺滩等大队(村)和高关、善厚等公社(乡),建立一砻一机半机械化加工米厂,协助八角、大闸等公社(乡)建立机械生产的油脂加工厂,西王大队(村)建立面粉加工厂,1978年全县食品加工企业(独立核算单位)39个。产值2207万元,实现利税114万元。
1979年后,食品工业门类增多,有粮油、酿酒、饮料、豆制品、糖果糕点、肉食、禽蛋等加工制造,并通过引进技术和恢复,传统生产工艺,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和县酱品厂生产的原酱原汁,天然发酵的酱油,味道鲜美;双乳酱瓜、色泽红润,味道脆嫩是理想的家常菜肴。有500多年历史的雍家镇“一品玉带糕”明清朝代就列为“贡品”,由于恢复传统的配料和工艺,1984年被评为省甲级名点。白桥的豆制品“五香茶干”、“青方豆腐乳”、“糖酱生姜”和善厚乡的龙潭汽酒、汽水均被评为省优产品。乌江镇生产的“霸王酥”,酥松脆香,色味独特,质达省优,名传全国,曾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的嘉奖。黄山乡生产的无铅松花皮蛋,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1988年末,全县食品工业发展为88个,其中乡、镇食品工业71个,从业人员2247人,年产值5298万元(其中出口产值82万元),比1978年产值增长1.29倍,平均年递增率28.5%,利税353万元,固定资产1333万元。
1988年食品工业分类情况

和县酒厂位于和城东门外,1950年创办,有职工11人,固定资产3700元。1951年,生产白酒13.3吨。1957年,改造老设备流水锅为斛子锅(冷却器),建造氨酵池,降低损耗,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当年产白酒335吨。1974年后改用新菌种黑曲(东酒一号),提高了出酒率,1975年生产白酒885吨。1983年至1984年,建造曲酒,增设一套汽酒生产设备,产品由单一的白酒发展为高、低度白酒、艹果汁酒、香槟酒、曲酒等。1988年有职工134人,产值452万元,利税61.8万元,固定资产113万元,厂房建筑面积8116平方米。
和县城关米厂位于和城南门横江街。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粮油食品局。1950年中粮公司和县办事处筹建和县米厂。1952年中粮和县办事处与县粮食局合并,更名为和县粮食局第一米厂。1957年增设面粉、油脂二个车间。1958年改为“城关粮油厂”。经过多次设备更新和扩建,1988年已具有相当规模,大米质量达到部颁标准,面粉可生产富强粉、七O粉和标准粉。1972年又更名为“国营和县城关粮油厂”。1985年3月划分为粮、油、面粉三个厂,米厂内设二个车间,作业机械设备:砻谷机、米机、粉碎机10台,动力设备24台(315千瓦),变压器1台(180KVA),生产能力:日产大米200吨,混合饲料30吨。1988年末,有职工97人,年产值441.7万元,实现利税16.9万元。固定资产337万元,厂房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
和县饲料厂全民所有制企业,1983年筹建,1985年投产,厂址在和城南门横江街。现有厂房面积2660平方米,厂辖生产饲料车间和门市部,厂里主要有提升机、绞龙、初清筛、粉碎机、永磁筒、自动秤、混合机、分级筛、制粒机、冷却器、电锅炉、抽水泵、关风器,颗粒筛选机十四种设备。现有固定资产164万元,主要产品有60—90Kg肥育猪饲料,小鸡料、蛋鸡料等。现有职工66人,年产值750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
和县粮油食品厂县粮油食品局下属食品加工企业,该厂始建于1979年,现有职工28人,厂房面积28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4K印刷机二台,方向印刷机一台,年糕机一台,电烤箱(144千瓦)一台,固定资产12万元,主要产品有白雪糕、玉带糕、雪枣、京枣、桃酥及各种印刷品。食品年产量200吨,产值30万元。该厂印刷车间获1990年度地县级先进单位。
和县植物油厂全民所有制,前身是城关米厂油脂车间,1983年筹建,1985年投产,厂址在和城南门横江街。内设预榨,浸出,炼油、面条4个车间,有作业机械设备18台(套)动力设备44台(326千瓦)其他辅助设备10台,变压器2台(370KVA)。1988年末职工167人,年产值1128.8万元,实现利税171.7万元。
和县面粉厂全民所有制企业,前身是城关米厂面粉车间。1983年筹建,1985年投产,位于南门横江街。厂房十间,作业机械设备13台,变压器2台(230KVA),日产25吨等级粉。1988年末职工85人,年产值299.6万元,实现利税28.8万元。
姥桥粮油厂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姥桥街后,1985年与原和县国营第二米厂(即白桥粮油厂)合并为一厂。设有大米、油脂、饲料车间各2个,作业机械设备有砻谷机、米机、榨油机、粉碎机15台,辅助机械设备38台,动力设备80台(801千瓦),变压器2台(204KVA)。1988年末有职工61人,年产值274.6万元,实现利税8.1万元。
乌江粮油厂位于乌江镇南街,它的前身是国营和县第四米厂。1955年县供销社的乌江轧花厂部分粮食加工机械移交,1956年扩建,1962年增设油脂车间,经过多次设备更新改造,基本上实行一条龙生产。现有大米、油脂、饲料车间各2个,面条车间1个,修理车间1个,作业机械设备砻谷机、米机、榨油机、粉碎机面条机等16台(套),辅助机械设备47台,动力设备475千瓦,变压器4台(460KVA),生产能力:日产大米120吨,油脂30吨,饲料16吨,拌面1.5吨。1988年末职工52人,年产值215.5万元,实现利税20.4万元。
和县食品厂位于和城元真街,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商业局。1958年历阳镇食品加工厂和南京糖果厂,联合组成县百货公司附属饼干加工厂,后改为食品厂,职工55人,内设:糕点、糖果、饼干和饴糖4个车间,经设备更新改造,有各种糕点、糖果生产机械设备24台(套),从而由手工操作,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1978年后,由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引进技术,除生产传统的白雪糕、冬糖饼干、糖果外,增加菊花酥、蚕蛾酥、蛤蜊酥和广式月饼,奶油蛋糕等品种。1988年末,有职工72人,年产值90万元,比1978年产值增长34.4%,实现利税17万元。固定资产25.6万元,厂房建筑面积2740平方米。
黄山皮蛋厂位于黄山寺街,系乡办企业。创建于1981年,该厂1985年以前是以传统工艺加工皮蛋。1986年引进安徽农学院技术,加工无铅溏心皮蛋,含铅量仅为0.0096—0.1PPM,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感观指标,保质时间均达到国家标准。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8年末有职工25人,年产无铅松花皮蛋300万个,产值37.6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2万元,厂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乌江小酥厂位于乌江镇。系镇办集体企业。“乌江小酥”又名“霸王酥”,创产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有600多年历史,1978年后,该厂为了提高地方名特产品质量,不仅恢复传统制作工艺,还增加甜、咸、桂花、奶油和巧克力等品味,“霸王酥”远销北京,广州深受消费者赞誉,1986年获得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证书。并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的嘉奖。1988年职工20人,年产值14.5万元,设备有烘炕机4台,固定资产6.6万元。
和县外贸加工厂厂址在张家集乡。1988年张家集乡与巢湖地区外贸冷冻厂联营,成立和县外贸加工厂,有职工478人,厂房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有500立方米150吨冷库一座及配套的制冷、供电、供排水设备。主要生产冷冻草莓、青刀豆、油炸红薯块等12个品种,销往日本。该厂年产量占全省冷冻副产品出口总量25%,位居全省冷冻企业之首。
六、造纸印刷工业
清末明初,本县有私营文英堂印刷业,用旧式木刻活字印刷私塾书本及签柬。民国16年(1927)以后,和县始有民生工厂、福和书店,金华斋等三家机器印刷业。
1951年成立和县印刷厂。1958年,在和城大西门外,建立桃花桥造纸厂,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设备简陋,纸质差,成本高,亏损大。1961年7月停产。1975年在西梁山新建一座具有现代规模的和县造纸厂。1978年后,西埠、濮集、白桥等乡创办印刷厂。1985年全县印刷、造纸工业企业4个,年产值317.7万元。1988年末有7个企业(其中乡办4个),职工502人,年产值418万元,创利税56万元。
造纸印刷工业(1988年末)

和县印刷厂位于和城北门元真街,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计经委。建国初期,县工会组织上海失业回乡的6名印刷工人,成立工人印刷服务社。1951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地方国营和县印刷厂,职工35个。当时该厂设备简陋,仅有三间茅屋,五块石板、二把切刀。1952年后,地方财政陆续投资20多万元,新建厂房,添制设备,由手工操作逐步改变为半机械化生产。1979年以后,集资2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增添照相、制板、彩印、压痕、电化铝等14台较先进的设备,实现机械化生产,能承印书刊杂志,注册商标及各种彩色等印刷品。自建厂至1985年上交利税93.4万元,相当地方财政总投资的四倍多。1988年末有职工81人,年产值70万元,创利税12.5万元。固定资产68万元,厂房建筑面积3446平方米。同年4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和县造纸厂位于西梁山西侧,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计经委。该厂1975年5月正式投产。开始以棉杆为原料,生产仿袋水泥纸。1978年改用木浆原料,生产牛皮纸、包装纸。当年产值193.7万元,上交利税48.9万元。1980至1983年由于设备和工艺流程不配套,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能力,以致经济效益不高,呈现亏损局面,1985年后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商品包装纸和书写文化用纸,销往全省各地和上海、杭州等城市。从而扭转了亏损局面。1988年末有职工402人,年产值338万元,比1978年产值增长74.5%,创利税43万元,固定资产456万元,厂房建筑面积11055平方米。
七、纺织工业
民国10年(1921),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了提供学生实习场所,曾在乌江设立农业试验区,濮陈集附近开办轧花碾米厂,民国27年(1938)抗日战争时停办。民国32年(1943)5月含和支队供应处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功剩桥一带兴建二个纺织厂,一个染纱厂,职工100余人,后又兴建被服厂,保证根据地的军需民用。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经济部下属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在乌江投资建造轧花厂,民间土纺、土织较为普遍,仅和城就有土布织机200余架。民国38年(1949)作为官僚资产被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乌江农产品加工制造厂,内设轧花、碾米两部。
建国后,轧花、纺织工业不断发展;1956年成立和城轧花厂、针织厂。1958年后,成立白桥轧花厂,1960年成立和县棉织厂。1967年历阳镇创办针织厂,1969年改为织带厂。1979年县棉织厂改为和县帆布厂。到1985年有轧花纺织工业8个,产值1271.3万元,1988年末,全县有纺织工业企业10个,职工1239人,产值1504万元,创利税94万元,固定资产403万元。
1988年纺织工业分类情况

和县帆布厂位于和城小西门新民街,系县属大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
1956年在和城、濮集、西埠、戚桥、绰庙、乌江等地的棉织生产小组,合并组成历阳棉织生产供销组。1960年5月县政府决定改为和县棉织厂。1979年3月,改名为和县帆布厂。
该厂组建初期,全靠手工操作,生产民用格布、水纱蚊帐等,年产量不足10万米。1962年以后,棉纱计划紧张,针织品全部停产。转为棉毛衫、印染弹花等门市加工业务。1965年以后,恢复棉布生产。1985年从外地聘请30多名技术人员来厂作技术指导,在解放军总后3503厂支持下,引进日产5万米的防水、防燃、防腐帆布轧染机设备,生产21支/2×2、21支/5×5粗细硫化色帆布,经合肥橡胶厂等用户单位检验,物理标准合格,生产品种有本色和染色帆布两大类,规格有215/4×4、3×3轮胎胶管胶带等工业用帆布,215×3×4、2×3、2×2鞋用帆布和民用、军工、劳保等各种轻重型帆布。产品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215/4×4轮胎帆布,1985年获省优产品证书。产品除供应本省及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外。有的产品经过加工处理。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是本省定点生产帆布厂之一。1988年末,有职工353人,年产值351万。创利税45万元。固定资产178万元,厂房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
和县丝织地毯厂位于和城小市口,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1987年根据国际市场丝织地毯紧俏情况筹建该厂。建厂后,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同江苏省句容县地毯厂签订加工业务合同,对方负责原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本厂负责来料加工。主要生产设备有织造机12台,年产丝织地毯6000条,1988年末有职工26人,年产值9万元,创利润1万元。
乌江轧花厂位于乌江镇,现系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供销社。民国34年(1945)国民政府经济部下属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贷款30万美元,购买乌江范起广家土地100亩,从美国引进锯齿式轧花机4台、60匹柴油机1台、32匹柴油机1台、18寸砻谷机1台、米机1台以及打包榨油等设备。1949年作为官僚资本被没收,先由南京纺织公司接管,不久,转由皖北行署管辖,改为乌江农产品加工制造厂,后移交县合作总社接办,改为乌江轧花厂。1952年末有职工55人,产值227万元,经过设备更新改造,有141型剥绒机6台、136型打包机2台、5571型轧花机2台。1978年加工皮棉1049吨,短绒204吨,年产值232万元,创利润16.8万元。1985年后,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产值逐年下降。1988年末有职工132人,产值130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固定资产64.9万元,厂房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和城轧花厂位于和城和阳街,系县供销社所属集体企业。1956年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5571型轧花机3台,141型剩绒机9台,打包机2台。1971年加工皮棉1203吨,短绒142吨,产值269万元。1978年加工皮棉1334吨,短绒250吨,产值293万元,创利润29万元,1988年末有职工151人,产值247万元,创利润15.1万元。
和县织带厂位于和城老北门,系历阳镇所属镇办集体企业。建于1967年,建厂初,设备简陋。有木制纺织机4台,梳棉机1台,并条机1台。木制布机8台(是工人自带入厂的)职工24人,主要产品回纺布。年产值4.6988万元,固定资产8000元,由于产品滞销,1969年改为织带厂,属历阳镇镇办企业。经过10多年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该厂已初具规模,主要设备有1511织机72台,1515织机4台,丰雷重磅织机2台,K811捻线机1台,1381拼股机1台,1391捻线机1台,铁木结构并线机2台,槽简机2台,编织机44台,经车3台,织带纬车2台,G191卷纬机1台,行车1台,牙简车1台,纺织电机95台,纳纱机1台,脱水机1台,100KV变压器1台,房屋22间,固定资产30万元。1980年产值15.3万元。主要产品:罗纹带、背包带、帆布带、碇带、帆布历士带等。远销合肥、巢湖、淮南、蚌埠、芜湖、马鞍山、南京等城市。1988年末有职工180人,年产值142万元,实现利税14.3万元,厂房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固定资产44.7万元。
八、服装、鞋帽制造工业
民国26年(1937)以前和城有三进、三庆两家鞋店,资本均千元。全县集镇均有成衣铺、皮匠摊。民国32年(1943)和含抗日根据地在长建乡驼唐黄村设有被服厂,为新四军部队生产服装、布袜、绑腿带、被单、纹帐等军需品,民国34年(1945)新四军北撤后停办。
民国38年(1949),全县有个体缝纫手工业312人,个体皮革手工业4人。1953年本县较大的集镇都成立了缝纫生产组,有缝纫个体手工业者633人。皮革个体手工业者5人。1954年普遍组织缝纫生产小组,入组16人。个体缝纫手工业者687人。个体皮革手工业者5人。1956年成立缝纫生产合作社(组),入社332人,入组129人,缝纫个体手工业者290人。1957年参加缝纫生产合作社(组)达468人,缝纫个体手工业者88人,入社(组)的人员占总人数的84%。1958年后,历阳鞋帽生产合作社和白桥缝纫生产组,分别改为和县鞋帽制革厂和白桥综合厂。由于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缝纫业除了加工定货,一直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后期,各地缝纫合作社(组),相继转为个体经营。而制鞋业产品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71年全年生产皮鞋300双,布鞋5.6万双。到1977年生产皮鞋1.2万双,布鞋10.4万双。1978年白桥镇综合厂,改为白桥缝纫社。全县皮鞋生产上升为1.4万双,布鞋生产降为6万双。1985年正式成立和县儿童服装厂,1986年羽绒厂正式建成投产,加工绒絮,羽绒滑雪衫等。全县生产皮鞋4.2万双,布鞋1.3万双。1988年末,全县有服装、鞋帽加工企业6个(其中乡办2个)。职工361人,年产值354万元,创利税21万元,固定资产34万元。
1988年服装、鞋帽制造工业情况

和县儿童服装总厂位于白桥街道,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它们的前身是白桥缝纫社。因该厂制作童装款式新颖、价格低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故有“巢湖地区一枝花”之称。1984年根据市场对童装的需求。以白桥生产儿童服装为中心,分散加工,统一销售,扩散经营。1985年经批准正式成立和县儿童服装总厂。主要产品有:巴拿马服滑雪衫、西马甲背带套装、甲克衫、、英俊衫、拉练茄克、猎装、童裤、马裤、连衣裙等。销往江苏和本省各地。1988年末有职工61人,年产值31.4万元,创利税2.7万元,厂房建筑面积278平方米。
和县鞋帽厂位于和城和阳街,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局。它的前身是和县针织鞋帽厂。1970年针织、鞋帽划开分设。主要产品有:布鞋、皮鞋、皮革、帽等。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新疆等市自治区。此后一度因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1978年产值40万元,上交利税1.5万元。1979年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承包责任制,厂部与车间、财务、供销之间均签定合同,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985年产值93.8万元,上交利税5.2万元。产值比1978年产值增长1.34倍。现有机械设备52台,动力设备60台。1988年末,有职工140人,年产值125万元,创利税10.7万元。固定资产29.5万元,厂房建筑面积2292平方米。
九、其它工业
其它工业,包括胶木电器、电工器材,造船、家具、木藤棕草和工艺美术等。这些企业有一部分是由公社农具厂转产的。多数是在发展乡镇企业时,先后兴建的。1949年全县其它工业总产值182万元。1953年总产值205万元。1954年总产值279万元,以后年份其它工业总产值逐年下降。直至1985年其它工业总产值才升为1.043万元。1988年末,全县有其它工业企业24个、职工830人,年产值1251万元,固定资产403万元。
和县胶木电器厂位于腰埠街。1967年由腰埠铁木竹生产合作社,改名为腰埠农具厂。1975年开始生产胶木电器产品。1981年改名为和县胶木电器厂,主要生产74型300A—500A电焊钳,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87年10月,经全国五金工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获省优产品证书。是省定点生产厂家。1988年,有职工52人,产值38万元,利税2.7万元,固定资产22.4万元,厂房建筑面积897平方米。
和县电工器材厂位于和城南门外。1975年5月由原来和县农业机械厂变压器车间划出,单独核算,成立和县电工器材厂。建厂初期,以生产电力变压器为主,1979年与省卫生厅签订协议,转产试制XF—1型集卵机,101—2型电力鼓风干燥箱、X光观电灯等医疗器械,后因销路不畅而停产。1982年试制粮食机械除尘器,文书档案箱,电力电容器柜,麻类打包机和小型系列油压机等。1988年末,有职工83人,年产值91万元,创利税12.2万元,固定资产57.3万元,厂房建筑面积4611平方米。同年年底,通过招标承包形式并入和县阀门总厂。
和县造船厂位于金河口,系集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1958年成立和县跃进木帆船高级运输合作社。为了维修木帆船只,招收社会闲散木工、捻工34人组成“和县船舶修造厂”。当年建造了载重81.5吨驳船一只,为本县造船工业揭开序幕。1971年自行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货轮“巢货3号”。1981年已能自建拖轮、货轮、水泥驳船等。1985年改名为“和县造船厂”,1958年至1985年,共建造(改造)木帆船68艘,1683.5吨;建造水泥拖轮3艘,360匹马力;货船4艘,140匹马力,载重135吨;水泥驳船54艘、2029吨;安装挂浆机50艘。1988年末,有职工79人,年产值25万元。利税1万元,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972平方米。机械设备23台(套),辅助设备3座(副),动力设备1台(100KW)。
和县五金厂位于和城北门大街,系历阳镇所属镇办集体企业。该厂建于1970年,建厂初期,设备简陋,仅有一个铁墩子,一座锅炉,依靠维修农村的农具和水泵为主。年产值2万元,固定资产1万元。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生产铝合金柜台、高架,随后又发展搞室内外装璜,并还生产儿童多用折叠床,促使企业连续发展,经济效益较好,已成为初具规模的镇办骨干企业。
为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1986年,建造了一座文昌商场,营业面积800平方米,经营品种,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发展计4000多样。1988年,有职工237人,年产值30万元,实现利税6万多元,厂房及商场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30万元。
附:和县五金厂1989——1991年发展概况
和县五金厂、文昌商场是隶属历阳镇的工商并贸大集体企业,现有职工104人,是两块牌子、两个核算单位,一套领导班子。它是在1984年已濒临倒闭的小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过全厂职工的艰苦创业,1991年固定资产净值达150万元,1990年销售额实现360万元,利税27万元,目前成为历阳镇骨干企业。几年来连续被县评为“先进支部”、“文明单位”、“先进企业”、“优胜单位”等光荣称号。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