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产资源
(一)水面分布
据1980年调查,除长江、裕溪河、滁河外,境内有主要河道5条,水库67座,塘坝23436处,全县总水面15.73万亩,其中可养鱼水面10.4万亩,沿江沿河地区可养鱼水面占81.8%,西北丘陵山区可养鱼水面占18.2%,可养鱼水面在5000亩以上的有螺百、雍镇、八角、沈巷、城南、濮集6个公社,可养鱼水面在500亩以下的有白桥、隐驾、高关3个公社。
1980年水面分布表

(二)鱼类资源
和县鱼类资源丰富,品种有100余种,常见的鱼类有:鲢、鳙、草鱼、鳊鱼、鲤鱼、鳜鱼、鲫鱼、鳗鱼、鲶鱼、银针鱼、燕鱼等。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有:鳖、田螺、螺丝、蚌、虾、黄鳝、泥鳅等。1972年引进非洲鲫鱼、红鲤鱼、越南鱼等新品种。
著名的鱼类水产品有:
鲥鱼
鲥鱼是长江下游一种名贵鱼类。与鱼刀鱼、河豚齐名,素称“长江三鲜”。“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是宋诗人苏东坡称赞鲥鱼的诗篇。
鲥鱼主要产于安庆至和县一带长江水面,而和县石跋河至姥下河为捕捞鲥鱼的重点地段。“布谷叫,鲥鱼到”。鲥鱼进入和县江段大约在“立夏”期间。在长江渔汛中,它继鱼刀鱼之后属第二批“贵客”。渔民捕捞鲥鱼的习惯是:“‘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旧志记载:“四月一日,江边渔家开网打鲥鱼。端午节风俗食鲥鱼”。
鲥鱼是一种回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鲥鱼从大海里溯江而上,在长江产卵繁殖,然后返回大海。因其定期入江,如期返海,来往有规律,故名“鲥鱼”。形似鳊,鳞白如银,肉中多细刺,每尾重约1.5公斤,离水即死。它有个习性,即一旦被网扎住鳞片,就不再挣扎。故苏东坡称它为“惜鳞鱼”。
鲥鱼肉厚、嫩,鳞片下蓄有丰富脂肪,味鲜美。鲥鱼,宜清蒸,带鳞加上火腿片、姜末、葱花等佐料清蒸,堪称色、香、味俱佳。古为纳贡之物。若把鳞去掉,就失风味。清蒸时,宜沸水上笼,若冷水上笼,蒸时过长,鱼肉变硬,味已差。回游返海时脂肪大减,肉质变老,食之乏味。1965年至1972年,每年出口4.15吨至10.6吨。80年代,由于长江水质污染严重,鲥鱼产量明显下降。1987年,国务院决定:“长江禁止捕捞鲥鱼5年”。
鱼刀鱼
鱼刀鱼、竹笋、樱桃,有“初夏三鲜”之说。而鱼刀鱼乃是其中之秀。鱼刀鱼在我国历史悠久,名称众多,古称鱼此、蒸子鱼、鱼蔑刀等。鱼刀鱼的学名为“刀鱼齐”,俗称“凤尾鱼”、“鱼考子鱼”。“阳春三月柳絮飞,春江水暖捕鱼刀鱼。”在长江渔汛中,它是第一批“客人”。每年春季,由海入江,沿江上溯作产卵回游。它一般在“春分”前进入和县江段,石跋河至西梁山江面捕捞鱼刀鱼产量最高。鱼刀鱼全身呈银白色,体狭长,形似尖刀,刺若麦芒,游甚速。肉细嫩,肥而不腻,与鲥鱼齐名。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腹中有鱼卵,含钙、磷质和维生素A、B。食前无须刮鳞、剖腹,从鱼口中掏出内脏。油炸鱼刀鱼,加上糖醋,不仅香酥可口,连刺都可一道嚼食。驰名中外的上海“五香凤尾鱼”,就是以鱼刀鱼作鱼料,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宋代名士刘宰在饯别友人的鱼刀鱼宴作诗曰:“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毛艹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
河豚
河豚是生长在咸淡水相交处水域里的一种鱼类,为黄海、东海和长江流域的名贵产品,河豚体呈园筒形,体表密生小刺,并有灰、黑、黄、白色斑纹或条纹。体内有气囊,遇敌时吸气入囊,使腹部胀大如球而逃之夭夭,故有“气泡鱼”之名。
它以肉嫩、味鲜、营养丰富而著称。堪称佳肴上品。宋代诗人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诗句。此诗不仅说明早在宋代河豚已成了珍贵名肴,也告诉人们捕捉河豚的季节是在春天。河豚是长江渔民捕捞的鱼类之一,和县姥下河至西梁山为捕捞河豚的重点地段之一。
河豚鱼营养丰富。从河豚中提取的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原素,均属名贵药材,能止痛消炎。据国外资料透露,河豚中提取某种物质,具有治癌疗效。因而,河豚在国际水产贸易市场上身价倍增。河豚食时必须除去头、皮、内脏等部分并洗尽血污。否则会致死人命。河豚经腌制后,称“乌狼鲞”。亦可制成罐头,或加工成冻河豚,运销香港、日本。
针鱼
针鱼,体细长,呈园柱形,长达20厘米,体重约100至150克,灰白色,下颌延长如针状,口小、眼大、直肠、无鳞片,尾鳍分叉。背鳍和臀鳍相对,均位于身体后半部。幼鱼下颌甚短,后期增长。据旧志记载:“针鱼嘴州东十五里,即杨林河出江口也,以产针鱼,得名。”《本草纲目·鳞部三》记载:鱼箴鱼,释名:姜公鱼,俗名铜口兑鱼。此鱼铜喙有一针,故有诸名,俗云姜太公钓针,亦傅会也。集解:生江湖中,大小形状,并同脍残,但喙尖有一细黑骨如针为异耳。气味:甘、平、无毒。食之无疫。”
鲥鱼下市,针鱼上市。我国沿海和长江等各大河口均产针鱼。长江沿岸以和县金河口为重点产地。该地原称针鱼嘴,以产针鱼而得名。明代和州进士宋锦曾在《针鱼嘴》诗中写道:“江水悠悠江路长,高天飞雁唳微霜。十年浪迹身如梦,老树寒烟认故乡。”
70年代前,年产针鱼一吨以上,销往上海、杭州等城市和出口东南亚各国。
螃蟹
螃蟹,八足旁行,故名“螃蟹”,简称蟹子。肉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甲壳可提取医学和工业上的宝贵原料。螃蟹在和县分布甚广,江、湖、河皆产。而石跋河至西梁山一带江面为重点产区。据旧志记载:螃蟹,“以梁山矶口最佳”。蟹,农历九月始肥,谓之霜螯,随潮解甲。当地群众有一些谚语:“九月团脐,十月尖”;“西风响,蟹脚痒”等。
每逢金风送爽,桂花飘香之时,螃蟹即将上市,待到秋高气爽,菊花盛开季节,更是肉满膏肥。自古以来,人们喜食螃蟹。《红楼梦》中描述了贾府中“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调和螃蟹咏”的场景。“持蟹赏菊”,是文人雅士生活中的乐趣。明末和州文人戴重,有诗赞曰:“江蟹秋深多郭索。”
50年代,60年代和县盛产螃蟹。70年代后,由于主要河道先后建闸,产量逐年下降。8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蟹苗,发展养蟹专业户,产量回升。
蛤蜊
蛤蜊,亦称文蛤,俗名胭脂点。软体动物,壳卵园形,身长约二厘米,淡褐色,边缘紫色,外壳有线圈式花纹,生长在浅河底。据旧志记载:“蛤蜊,土名胭脂点,正月味佳”。
和县沿江内河均产蛤蜊,得胜河为重点盛产地,每年春季,市场就有出售。肉鲜美,汤食为佳。
二、养殖
(一)鱼苗
和县沿江地区金河口一带,可捕捞天然鱼苗。50年代,捕捞量较大,除供应和县放养外,还销往外地。1954年设长江渔场5个,117户,共捕鱼苗13200万尾,其中三分之一,育成鱼种后,供和县放养,其余三分之二,销往安徽省全椒、含山、定远、六安、合肥、宣城等县市和江苏省海门、江浦等县。1955年成立和县水产养殖场,主要在长江张捕鱼苗。1957年张捕鱼苗27620万尾,育成鱼种2700万尾,部分销往河北、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省。60年代,长江张捕鱼苗产量逐年下降。1962年为25933万尾,育成鱼种4936余万尾。1965年为5823万尾,育成鱼种570余万尾。1970年为1435万尾,育成鱼种140余万尾。1973年和县水产养殖场人工孵化鱼苗试验获得成功,初步改变了单纯依靠捕捞长江天然鱼苗的局面。1979年和县水产养殖场人工繁殖鱼苗500万尾,从外地采购人工繁殖鱼苗5500万尾。1988年该场人工繁殖鱼苗3250万尾,育成鱼种430万尾。
(二)成鱼生产
建国后,渔业生产不断发展,放养面积相继扩大。1952年放养2.4万亩。1957年放养4万亩,年产3300吨。1960年和县水产养殖场与人民公社在杨顺圩联合放养,并有19个大队集体放养,当年全县共放养4.5万亩,年产4957吨。“文化大革命”期间,放养水面和产量一度下降。1978年后开始上升,1980年建立善厚、腰埠、范桥、人民湖、新圩5个商品鱼基地,全县放养5.4万亩,年产2100吨;1981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与个体放养水面扩大,1982年放养6.69万亩,其中:国营放养3800亩,集体放养2.36万亩,联户与个体户放养3.95万亩,年产2359吨。1988年放养10.09万亩,占可养水面96.6%,年产3694吨。并从固镇县购进网箱8只,在杨顺圩、七成圩等6处试验网箱养鱼。
(三)河蟹、珍珠蚌
和县盛产河蟹,是外贸出口商品之一。50年代,年产100吨左右。60年代,由于河道建闸、水质污染等原因,产量下降。为发展河蟹生产,1973年水产部门从崇明县引进蟹苗120公斤,投放沟、湖10处。1985年开始人工池塘养蟹,县水产局举办培训班,传授技术,有专业户17户,投放10亩。1986年县水产局拨款2.5万元,帮助专业户购蟹苗,添置设备,有专业户31户,放养78.7亩。1987年专业户140余户,放养700余亩。1988年放养600余亩,人工池塘养蟹4年来,共产蟹177.3吨。
1981年和县水产养殖场及其下属渔场6处,开始水面人工育蚌,至1982年产珍珠100公斤,1983年至1985年,由于珍珠销路不畅,价格下跌。人工育蚌水面减少,产量下降。1985年仅产珍珠10公斤。1986年,县委书记汤永涛带领区、乡领导干部,到无为县参观学习人工育蚌经验,在全县推广,人工育蚌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年产珍珠235公斤,还出现一批河蚌育珠专业户,并开展人工繁殖三角蚌。1988年人工繁殖三角蚌51万只,出售30万只,收入2万余元,当年全县产珍珠240公斤。
三、捕捞
建国初期,和县沿江地区的雍家镇、西梁山、金河口、石跋河一带,有渔民400~500户,在长江和内河从事捕捞。土地改革中,有部分渔民分得土地,改行从事农业生产。1954年成立渔业互助组14个,参加渔民117户。1956年成立光荣、胜利、新华、前进4个初级渔业社,入社渔民282户。1958年合并组成红旗高级渔业社。1969年该社部分渔民下放农村,至1981年回收下放渔民,另组成新建渔业社。1988年两社共有渔民323户。此外,还有一批农忙务农、农闲捕鱼的兼业渔民,1957年有3511人。1958年为2235人。1958年至1959年,各人民公社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开展集体副业生产,曾组织渔业专业队123个,1574人。60年代,国营和集体渔场相继建立,兼业渔民不断减少。1980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渔业生产发展,兼业渔民大量增加。1988年,全县有兼业渔民4472人,还出现一批专业户。
四、国营水产养殖场
1955年,成立和县水产养殖场,位于和城东门外大荣圩堤边及城南乡琵琶滩两处,职工58人,水面140亩,绠网1920条,主要在长江张捕天然鱼苗。1958年张捕鱼苗27000万尾,育成鱼种6925万尾。1961年张捕鱼苗25688万尾,育成鱼种3766万尾。此后,张捕量逐年下降,如1963年,张捕鱼苗7972万尾,育成鱼种830万尾。1973年家鱼人工繁殖鱼苗获得成功,开展以人工繁殖鱼苗为主,并对全县养鱼业作技术指导。1988年有职工59人,固定资产4380元,有蓄水池、产卵池各1个,孵化池3个。
农业总产值


上一篇:第七节 畜牧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