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驯鹿取茸
1972年县利用太湖山建养鹿场,1973年引进梅花鹿9头,1974年由北京、上海调进鹿12头,当年繁殖仔鹿4头,收茸3架;1975年鹿群病患死亡15头,安徽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教师对存栏鹿群检查医治,制止病患发展。1979年鹿群发展到104头,鹿茸产量由1974年13.7两,逐年递增达312两,创产值12253.92元;1982年产仔鹿42头,当年创繁殖仔鹿率达建场以来的最高水平。1983年产仔鹿25头,产鹿茸5724两,创值22910.37元,1988年,鹿群存栏159头,产鹿茸650两,产值达54008元。
二、中草药资源普查
县中草药种类多,资源丰富。《安徽通志》物产药部载,“含山产地榆(王豉)丹漫(丹参)夏枯草等中草药”。建国后,县医药部门组织三次中草药资源普查。1959年、1984年两次野生中草药资源普查,1985年地产中草药普查,普查结果,汇编一卷《含山县中草药普查与区划》。
1959年普查,在苍山老庵一带,查出各种野生动物、植物200余种;品种有明党参、沙参、丹参、苦参、桔梗、百合、龙胆草等100余种,还查出稀有珍贵品种——皖贝。1984年,在太湖山一带及东关狮子山顶峰,发现名贵植物药材——绞股蓝,蓝科植物稀有药材——蜈蚣蓝,稀少卷柏科——翠云草。1985年普查鉴定,县境内中草药植物类分104科,338个品种;动物类药材分22科,26个品种。
三、中草药生产、购销
1959年县药材公司,创办苍山药材培植场,作中草药生产试验基地,将野生药材逐步改为家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68亩,1961年扩大为871亩,从外地引进一批名贵药材,广东三萘、四川黄连、内蒙甘草、关外防风、辽宁人参、云南三七、江西金桔、徽州贡菊;移植本地产中药材皖贝、太子参、苍木;1964年、1965年褒山、巨兴、清溪3乡种植丹皮、玄参等药材100多亩。1971年,县卫生部门大办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采用“一根银针、一把草”为农民防病治病。县医药公司从辽宁丹东引进黄柏树种600余棵,从四川、福建、云南、甘肃、浙江、河北、内蒙及本省宣城、亳县等地引进杜仲、厚朴、天麻、款冬花、白术、大黄、防风、木瓜、瓜蒌、黄连数10个品种,培植试验成功。至70年代末期,省、地、县投资197196元,在县中草药培植场种植木本药材10多个品种300亩,草本药材20亩,向县内外提供草本、木本药材苗15636棵,种子计3325斤,总收入76434元。全县合作医疗室,药材栽种面积35亩,三官公社刘武大队种药材面积10亩,有木本、草本64个品种,野生变家种23种,引进39种。80年代中草药培植场产值130000元。县药材公司在县内设林头、清溪、陶厂、祁门、东关、三汊河、运漕、环峰、仙踪中草药收购点,收购农民采集野生动植物药材。1971年至1988年收购实绩3133000元;1974——1988年中药批发销售实绩802万元。
四、药品管理
县医药部门,为加强对县内中、西药品的经营管理,于1964年、1966年统一中、西药品价格标准;1980年重点检查清溪、巨兴、仙踪、姚庙、褒山、林头、东关、铜闸、运漕、关镇等11个卫生院的药品价格差异悬殊,1981年县卫生医药系统统一价格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为防止假药、伪劣、淘汰药品混入药房,县卫生部门通过组织医疗(药)人员学习国家卫生部、化学工业部、商业部联合颁发的关于《管理毒药、限制性剧毒药品的规定》和《麻醉药品管理条例》。1964年,县卫生局还发布《关于加强对游医、药贩管理意见》。1980年成立医药摊贩管理小组。1985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并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检查伪劣、淘汰药品18种,总金额达14300元。在县纪委、政法委等职能部门监督下,统一销毁处理。对贩卖伪劣药品的药贩,分别予以法纪处理。同时,在医疗卫生单位,制订毒药和限制性剧毒专柜专人保管,麻醉药品使用、限制处方用量等规定和办法。
附:太湖山养鹿场简介
一、建场
1958年县医药公司在县苍山观音庵,建苍山药材培植场,作为中药材生产试验基地。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又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影响,培植场停产。70年代初,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以适应农村医疗的药材需要,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创建中药材培植场作为县中药材试验基地。县药材公司选择太湖山创建县中药材培植场,以种植中药材和养殖药用动物为主。
太湖山,地处县南,气候温和,牧草丰富,水源充足,适宜养殖畜牧的天然环境。清乾隆《含山县志》载:明代进士戴重游太湖山,曾遇鹿群百余头,虽距尺丈而不惊。县医药公司根据太湖山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上有鹿群出没的史实,决定在太湖山中药材培植场开辟养鹿区(场),鹿区总面积为30亩。1971年筹建,1972年建成。
二、引进鹿群
鹿全身是宝,鹿茸是名贵中药,具有生精补髓,益血助阳,强筋健骨功效。鹿的副产品,淘汰的鹿肉、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皮、鹿角、鹿茸血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兴办养鹿场,驯养鹿,县医药公司既无专业技术人员,又无实践经验。公司组织专人学习养鹿知识,并在全国16种鹿类中,选定具有最高经济价值而且仅三年驯养期即可提供商品药材的梅花鹿、马鹿两种,作为驯养品种。1973年首先从北京引进梅花鹿9头;1974年,从北京、上海引进长颈鹿12头,繁殖仔鹿3头。养鹿场工人逐步具有驯养技术,1977年鹿群猛增到64头,由于鹿群数量增多,鹿场狭小,饲养技术条件跟不上,鹿群开始生病,当年死亡15头;经过实践,摸索出诊治鹿群常见病经验和饲养技术;1979年鹿群发展至104头。
三、扩场
1979年,省、地、县拨扩场资金24589元,重新扩建鹿场,总面积为80亩。新鹿场活动范围大,建有一长、高、宽均为3米的蓄水池,增添鹿苑6880平方米,比原鹿场扩大3870平方米,建职工宿舍1120平方米,比原宿舍增加630平方米。
四、科学养鹿 饲养研究掌握鹿消化器官功能特性。鹿器官发达,食性广、耐粗细、适应性强。饲料来源广,木本科籽实、豆科籽实、混合灌木枝叶、块根瓜类加上无机盐、盐类,均可充作鹿的饲料,并掌握母鹿配种期、孕期、分娩哺乳期饲养添料的科学,保证鹿茸生长量多质好。
驯化掌握鹿具有野性、能跑、善跳、胆小易惊、喜群居特性。特别是从新疆天山牧区引进体高力大35头马鹿的野性突出。驯化从鹿的食性、集群性,可塑性着力,使用一定刺激信号,建立鹿的大脑条件反射,逐步将鹿群置于复杂环境,强化调教信号,巩固条件反射,达到驯化效果。使鹿群在野外放牧与家畜无异。经驯化的鹿群,不惊慌、不炸群、不流产、不死胎,母鹿难产率大大减少;驯化后,不怕人、易接近,患病易于诊治。
繁殖坚持母鹿生长满3年,方可选作种鹿,保证鹿的“优生优育”;观察鹿的发情期及发情信号,建立鹿的繁殖期谱系,进行人工选配,保证繁殖健康的子鹿。采用一公群母、避免近亲交配,防止鹿种退化。太湖山养鹿场选配的母鹿,受孕率100%,成活率80%,达到国内同类鹿场先进水平。
鹿病防治寄生虫病、白痢、肺炎、骨折是鹿群常发病。养鹿场掌握鹿群患各种病的特征,请安徽农学院教授讲畜牧兽医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摸索出诊断治疗方法。1980年以来,未发生鹿群大发病和成批死亡的事。灌浓菜汁或石灰水制止白痢。白痢初发期,驱使病鹿爬坡,再用来苏尔沾在棍棒上,插在病鹿口角边,使其运动排气,疗效显著。 制取鹿茸鹿场采取锯茸机械保定法,摒弃麻醉法,保证鹿茸纯洁质好;掌握锯茸技术,注意止血消毒方法,保证鹿茸再生;严格鹿茸加工程序,煮前排血,文火烘烤,加速干燥,获取优质成茸。近年来采用封闭法,把茸血中色素与干物质全部保留在茸内为特色而制成的带血茸,成为鹿茸中最优质产品。
1971至1988年,鹿场拥有固定资产150万元,饲养鹿只196头(马鹿15头、梅花鹿181头)。1988年鹿茸产量达65.21两,经济效益54008.5元,全厂干部、技术员、农民工20人。
养鹿场场长王履福(医药公司副经理),技工窦强,号称养鹿专家。国家医药管理局1986年授予王履福全国医药单位劳动模范称号。《中国医药报》、《中国青年报》、《文化周报》及一些全国性刊物均报导太湖山养鹿场生产名贵中药鹿茸的消息。1984年安徽省长王郁昭、副省长孟富林来场视察,省内外养鹿场也都先后前来参观。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