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医疗卫生单位
含山县诊所
民国29年(1940),县政府将葛润生(葛盛德)的私人诊所改为含山县诊所,所址设在县城南门攀桂街19号,全员4人,葛任所长。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县办诊所。民国30年3月,改名县卫生院。7月,随县政府迁至仙踪镇。民国34年秋迁回含城原址。民国35年,省政府委派原桐城县保安团医院少校军医徐民尊为县卫生院院长,院址借用县天主堂教堂。民国36年,裁撤县卫生院,由县救济院接收,并于救济院编制范围内设施医所,人员薪饷在救济院收益项内动支。民国37年,施医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院长严君培(兼职)薪饷在财政预算内开支。
血防领导组
1956年成立“中共含山县委血吸虫病防治领导组”。1958年11月,开展除八害灭五病运动(八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臭虫、跳蚤、蟑螂、钉螺;五病:血吸虫、疟疾、丝虫、钩虫,头癣),改血防领导组为“中共含山县委除八害、灭五病领导组”;1962年改称“中共含山县委血吸虫病防治领导组”;1982年,县加强对多种地方病防治,将“血防领导组”改称“中共含山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组”。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52年5月,县成立“防疫委员会”。区成立防疫分会,乡成立防疫小组。秋,改称“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血防站
1956年2月,成立“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在流行区谢集、褒山、仙踪设防治组。县血防站设病床20张,流行区3个防治组设病床120张,收治病患者。1970年5月,县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队,1972年改名为血防站。1983年,对外开设门诊部,设诊病、治疗、药房、化验、放射、心电图、超声波、牙科8科室;1984年,站内设股调整为人秘、血吸虫病、寄生虫病、地方病4个股。1988年底,职工39人。
防疫站(卫生防疫站)
1956年8月,县将卫生院内设防保股划出,调派站长、会计、医务人员8人,成立“县卫生防疫站”。1968年8月,改称“县人民卫生防治院”。1970年,改称“县卫生防疫站”,内设卫生、防疫两股。1988年底,职工33人。
妇幼保健站
1952年,县妇幼保健站附属于县卫生院,配员3人。1954年,设妇幼门诊部;1956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12月改名“妇幼卫生站”。1959年,站内除站长和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外,其他6名医务人员下派公社医院,协助妇幼保健员开展工作。1964年,设门诊部,开展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1969年,医务人员下放,站留接产人员2人;1971年,下放人员回县,妇幼保健工作正常开展。1988年底,职工13人。
药材公司
民国时期,全县有民间药店108家,较大的药店10余家。分布在运漕、含城、林头、仙踪、陶厂、清溪、铜闸、东关八大镇。建国初,全县私营药店59家。1955年,县接收含城私营裕康药店,成立“县供销合作社合营药材批发商店”,职工3人;1956年2月,将此店改成“县供销中药材经理部”,职工5人;同年7月,发展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含山县经营处”,职工7人,归属供销系统,业务隶属芜湖地区药材站;1957年上半年划归县商业科;下半年划归卫生科。1959年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含山县分公司”,专营中药材购销及生产收购业务;1960年10月,接收县百货公司医药批发部,成为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材一体化经营单位。1963年,改称“安徽省含山县医药公司”,1964年元月,复由卫生科划归商业局。1965年8月改名“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含山县分公司”。“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含山县分公司领导组”。1968年,与县百货公司、糖、烟、酒专卖公司、食品厂、商业局合并为人民商业站,直属县革命委员会;1970年,人民商业站撤销,恢复公司名称,归属商业局,经济单独核算。1982年11月,隶属县计划委员会。1988年底,药材公司内设人秘、业务、生产技术等股,设有中药库、西药库、中成药库、草药库、针剂库、药品器械库;外设中草药收购组、含城批发站、含城医药一部、二部、运漕分销处,开办中草药加工厂、中药材培植场、太湖山养鹿场。1988年底,职工108人。
医院
县人民医院1949年11月,县将原救济院附设施医所改名为“县人民医院”,委派原救济院长严君培任县人民医院院长,1950年,更名为“县人民卫生院”。1956年12月8日,改称“县人民医院”。1960年10月,县加强东关重点厂矿医疗、预防,将东关厂、矿医院,归属县医院,改称“县医院东关分院”(1962年撤销)。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县人民医院在仙踪公社八熊大队山程村设县人民医院分院,调配医务人员10人,配置医疗设施、药品、器材;10月,对外门诊。1967年,县院将山程分院人员抽调回县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分院撤销。1968年10月,县卫生系统精简合并,成立“县人民防治院”。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将县人民防治院与原卫生系统分开单列,恢复各原单位名称,复称“县人民医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人民医院内设政秘、医务、总务3股;1984年,县编委核准,内设人秘、医务、总务、财务、药械5股,6个住院部,7个科室,1个门诊部。1988年底,职工、医务全员243人。
麻风病院1959年冬,县成立麻风病院,院址设在褒山乡朝阳、山陈两个行政村之间的朝阳庵,并改名麻风村。1960年收治病人,医务人员由卫生科调配,行管人员属民政科编制,全员4人。1965、1972、1974年,县组织三次麻风病普查;1988年,全县麻风病患者104人,瘤型34人,结核样型54人,界限型16人;入院治疗72人,在家服药治疗32人,治愈59人,死亡36人。
区乡卫生院1951年以前,乡镇医疗主要是私人开业,县卫生科于1951年3月,组织县城乡医务人员成立“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参加协会会员284人,农村个体医生260人;1952年全县兴起乡村医生集资办联合诊所,私营药店联合成立国药合作商店,至1958年,全县有联合诊所16个,医务人员131人,国药合作商店(组)7个(含公私合营1个),从事中药人员130人。1959年随着县行政区划的变更,区、乡医疗也随之调整,到1961年,大公社化小,县医疗点调整为19个公社(镇)卫生院(所)。1977年,县设立仙踪、清溪、陶厂、东关、运漕5个中心卫生院。1979年设仙踪、清溪、林头、铜闸4个区卫生院。1988年,全县共有24个区乡镇医院、诊治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培训乡村赤脚医生,成为各地区医疗预防中心和三级医疗预防网纽带。
行政村卫生组织1958年以前,乡村主要是个体医生集资兴办的联合诊所,但多数分布在集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卫生室较少。1958年10月,公社医院设行政村门诊部34个;1959年门诊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为大队卫生所,当年全县有大队卫生所46个,医疗卫生人员142人。1961年,增加到77个,占全县117个大队的65.8%;1969年,大队办合作医疗,培训赤脚医生。1970年全县有184个大队建立合作医疗室,有赤脚医生291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队合作医疗解体,赤脚医生经过考核合格,达到中专水平者晋升为乡村医生,就地从事乡村医疗。1988年底,全县有256个医疗点,行政村或群众集体办的占1.17%,乡村医生或个体办的占95%,其余属联办或乡镇卫生院设点。分布在全县行政村的乡村医生、卫生员273人,成为乡村卫生宣传、防疫治病、群众就医的一支重要医疗卫生力量。
其他医疗卫生单位1954年开始,省、地驻县厂、矿、学校卫生所(医务室)39个,随着区乡医院的发展,厂、矿、学校事业单位医疗点,逐渐调整、精简,1988年尚存20个。
二、医疗技术人员
民国期间,全县约有200名民间个体行医者。建国初期,县内民间行医123人,部分参加联合诊所,随后,有的逐步被吸收进区乡镇集体组织的卫生院。1949年,县接受施医所医师2人、卫生员3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50年代开始,县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至1957年,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4所,区乡卫生所30个,厂矿学校医务室2所,中西医疗技术人员244人,私人诊所57个,从业80人。至1965年,有县级医疗单位5所,区乡厂、矿、学校卫生所(室)30所,中西医疗技术人员412人,其中医师级34人。至1978年,县区乡医疗卫生单位相对稳定,中西医疗(药)技术人员615人,其中医师级53人。1984年,全县各级医疗单位有病床630张,中西医疗(药)卫生技术人员754人,其中主治医生10人。1988年,县级医院1所,区乡镇医院24所,厂(场)矿、学校医务所(室)8所,医技人员749人,主治医师132人;全县256个行政村医疗点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3人(获地区合格证书70人);合格的个体行医人员46人。
三、医疗技术
中医
建国初期,县内医疗以中医治疗为主,主治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花科、骨伤科、针灸科、眼科等。1957年,县医院设中医科,聘用林头联合诊所老中医钱江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并聘用老药工严为栋主持中药房工作。不久,中医科撤销。1959年经考核吸收具有一定的中医医疗水平、在县内中医界享有威望的严绍徐、张德喜、刘惠农、盛董林、脱传曾等入院,复设中医科。同年,县卫生科、县医院组织针灸业务培训,全县320余名医护人员均能用针灸治疗一般常见病。1958年,县医院全年门诊针灸治疗2932人次,占全年门诊人次28827人的10%以上。1962年,运用针灸治疗1例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患者(哑吧),2例小儿麻痹症和5例夜尿症患者。1971年,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利用针灸麻醉进行手术,即在耳朵上选择适当穴位针灸麻醉,达到减少手术疼痛的目的。1974年12月——1977年,对阑尾摘除、疝修补、男女结扎、胃脾切除、破腹产、子宫和甲状腺切除等25种外科手术施行耳针麻醉282例(其中阑尾摘除124例、疝修补47例),获得节省麻醉药品、减少副作用的效果。1979年,针麻手术停用。1988年,陈祖兴在《巢湖医药》登载《张德喜治疗胃溃疡出血介绍》一文;朱文艺登载《中药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阿一斯综合症》一文,沈开金登载《以中药加味生化汤为主治疗陈旧性宫外孕体会》一文。特别是中医科“自拟消石散”治疗胆囊泥砂结石三十例均获成功。陈祖兴用人参归脾汤治愈一例心电图窦性停搏房颤的危重女病人。同时,中医科对于妇科疾病、胃炎、胃溃疡、肾炎、甲乙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以及小儿麻疹、肺炎、百日咳等常见疾病都有较高的疗效。 西医
民国9年(1920),县城环峰镇开始有西医个体行医;民国14年以后,林头、东关、运漕、仙踪等较大集镇相继有个体西医开业;抗日战争时期,县城、集镇中药铺(店),代销西药成药山道年、疳积散、头痛片、唐拾义、万金油等,针剂青霉素、606消炎退热等常用针剂。建国后,县西医逐渐普及,国家分配的医科大、中专毕业生增多,县医院逐渐形成一支较强的医疗骨干队伍。
内科县医院初成立时,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1961年开始输血,1963年开始输氧,1965年头皮静脉输液,1968年骨髓穿刺。1976年以后医疗新技术、新仪器,在内科普遍应用,如心包穿刺、肝穿刺、锁骨下穿刺、心脏监护、超声心动检查、超声雾化吸入等,使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80年代,随着医技科室逐渐齐全,医疗设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增设了心电图、超声波(A超)、胃镜(纤维内窥镜)、B超、食道调博仪、脑电图、心电监护仪、蓝光治疗仪等设备。内科的诊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区镇卫生院多数能治疗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泌尿、传染病等系统常见病及一些疑难病症和危重病的抢救处理。一般区乡卫生院对危急病人能及时诊断与抢救治疗。
外科1953年开始,县医院逐步开展阑尾切除、疝修补等下腹部手术;1959年能做肠梗阻、肠坏死切除、肠吻合。1962年能进行胃脾切除、胆囊摘除、肝修补、肾切除;1975年以后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乳腺癌根治、脾肾静脉吻合等上腹部手术;1980年设骨科,骨折复位与骨固定手术,全面施行锁骨下穿刺、小儿麻痹症矫形术、死骨取出等。1981年以后,能进行全胃切除、直肠癌根治、空肠胆管十二指肠间置术等,并施行部分泌尿外科手术。
妇产科建国初,县医院仅2名接生员,只能接平产。1953年能处理横位前置胎盘等常见难产;1961年起,开展宫外孕修补和子宫次全切除手术,并逐渐施行古典式剖腹产、卵巢肿瘤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70年代能进行子宫下段剖产术、阴道膀胱瘘修补、卵巢肿瘤、宫外孕和阴道内子宫全切除;80年代起,能做附件切除、胶膜外剖、盆腔静脉息症等较大手术。各区镇卫生院均设妇产科,大部分能实行孕检、新法接生、上环、结扎等手术。
眼科50年代,运漕联合诊所设有眼科室,诊治眼疾。1961年,县医院设眼科,能做常见眼疾病防治、倒睫、白内障等手术。1969年眼科医生下放至农村,眼科关闭。是年11月重新设眼科,能施行眼球摘除,人造瞳孔等手术。主治医师易寿华引进冷冻摘除白内障角膜溃疡、小梁切除加硅酸片引流治疗青光眼、创造泪道穿置硅橡胶管治疗泪道阻塞新技术。
传染科1962年县医院建传染病室,70年代前期,主要收治肺结核、传染性肝炎以及“乙脑”、痢疾、麻疹等急性传染病;1979年,增设传染科。
检验1952年4月,县医院设化验室,开始血、尿、便三大常规化验;1957年分配1名检验士,先后增做脑积液、渗透液、痰液、精液、前列腺液、胃液、肝功能等化验。1959年,开展肥达氏反应,康化反应等项目。1965年,检验分临床、细菌、生化三室,开展细菌培养和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实验。各区镇乡医院,设有化验室,环峰、运漕、东关、铜闸、仙踪等中心卫生院,能做肝功能和抗“O”检验。
放射科1961年,县医院设X光室,开展胸部透视;1968年安置200毫安X光机,开展常规透视。70年代末,检查项目增加口眼静脉胆囊造影、钡剂灌肠、静脉肾盂造影等;80年代,已具备应用“B”超、“A”超、心电、胃镜、二维、心动仪技术。全县区镇医院均设置放射科,能做摄片检查。
门诊住院1951年门诊诊病次数9541人次,1988年门诊诊病次数71687人次;住院病人治愈率逐年递增,死亡率逐年下降。
县医院建院初,门诊只有内科、外科、产科、西药房等科室,至1959年,门诊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针灸科、化验室、手术室、中药房、西药房等科室;1960年增设X光室,1961年增设眼科室,1962年,内科和外科住院病房分开,1969年增设牙科室,1979年,新医院建成,先后增设门诊科室10个,住院病区4个。1988年,全院内设机构有1室、5股(人秘、医务、总务、财务、药械)、1部(门诊部)、6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传染科、五官科)计有6个住院病区和37个门诊、医技和辅助科室。
住院部设内科病区、外科病区、传染科病区、妇产科病区、老干部病区、手术室、中医诊病室、心电图室、西药房、收费室;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口腔科、眼科、五官科、皮肤科、理疗科、心电图室、超声波诊断室、中医科、中药房、西药房、挂号收费室、针灸科、中医外科、肠道门诊、注射室、观察室、急诊室、化验室,放射科、病理室、胃镜室、供应室。
附:民间验方
县清末进士张学宽处方
痢疾方苍术、杏仁、生熟军、川羌各一两、川乌一两四钱、甘草一两四钱、陈皮一两煎水下,水痢、水泻汤下;噤口痢、陈齿肉骨煎水下。
绞肠痧方铜钱嚼三四十枚,并服飞龙夺伞丹一瓶重量约三分,重患者两瓶即愈,中暑及腹痛各痧方用大蒜一枚捣如泥,冷开水调和澄清饮之。
霍乱吐泻腹痛方桃叶一两煎服,冬日用桃皮。
转筋入腹方苏叶五钱(暑用苏荷)、荆介四分、莲子一钱五分、豆豉五钱、香附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五钱、葱白五寸煎服。
县关镇乡清末儒医刘骥良验方
治破伤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方羌活、茆白附、天麻、茶菊、白芍、防风、僵虫、全虫、川芎、细辛,炙叶、生姜汁煎方。
治肝脏肾亏头晕目眩身困心懵方 潞党参、黄蓍、京子、天麻、川芎、萸肉、茯苓、丹皮、细辛、熟地、山药、泽泻、天元肉煎服。
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方
羌活、防风、天麻、九节菖蒲、胆星、夏原兰、芥穗、氏红、川芎、茶菊、姜汁、姜虫5条煎服。
县陶厂镇提供鼻塞验方
取新鲜生姜一块大小不计,洗净切成薄片(不放盐)嚼姜片至苦味,吐渣二、三次可愈。
四、医疗设施
房舍
1949年,含城解放,县医疗系统房舍,仅原救济院遗留瓦房6间、草屋20间、无公有房屋。1950年,成立县人民医院,逐渐发展区乡镇医院,联合诊所房舍利用公房及祠堂庙宇,仅仙踪、环峰、林头三地联合诊所建房27间。1979年以后,各地医院自筹资金和国家拨款两结合的办法兴建医疗房舍,至1988年,全县建房面积40340.1平方米,价值346.8万元;其中业务用房19566平方米,生活福利用房19996.3平方米,其他用房777.8平方米。县直卫生单位17018.4平方米;农村区镇乡集体医疗机构2331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中砖瓦、钢筋、混凝土结构占96%。县医院、防疫站,血防站、保健站、东关卫生院、铜闸卫生院、清溪卫生院、仙踪卫生院8个医疗单位兴建门诊楼、住院楼、办公楼、县医院建立主治医师宿舍楼。
病床
建国初,县人民医院接收救济院病床10张,1959年床位增至374张,1970年增至389张,1979年增至566张,1988年底全县医疗系统病床总计为662张,比1949年增加64.2倍。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1.66张。其中,县人民医院病床210张,血防站20张,24个区乡镇卫生院412张,省东关水泥厂卫生所20张。含山县人民医院建院后病床发展概况

器械
1952年,巢湖中心卫生院,发给县人民医院显微镜1台。1957年,县人民医院、各区乡镇医院购置部分医疗器械;1965年以后省卫生厅下发县医疗系统部分主要器械;县、区、乡自筹购置一部分器械,医疗器械逐步完善。1988年24个区乡镇有X光机10——30毫安13台,50——100毫安14台,200——300毫安2台;刀包乙种7个、丙种17个;消毒器,后立卧式8台,平提式30台;冰箱7台,温箱3台,干燥箱2台;显微镜41台,心电图6台,超声诊断仪3台;骨科连引床23张;万能产床16张,循环紧闭麻醉机1台,无影灯14只,光电比色计1只。县城防疫、妇幼保健、血防三站有50——100毫安X光机3台,立卧式、平提式消毒器各1台;冰箱5台、温箱3台、干燥箱2台;721型分光仪2架;显微镜19台;万能产床3张;救护车5辆。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