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师范 民国18年(1929)9月,县培养义务教育师资,创办师资养成所,设1班,学生39人,教职员6人。县长兼所长,副所长由教育局长兼。设教务、训育主任各1人。常年经费3000元。教材多选用师范课本,学制1年。
民国35年8月,于县立初级中学内附设简师科,学制1年,学生46人,教职员3人。翌年再招新生42人,教职员4人。每生每月由县政府补助大米3斗,每学期按5个月计算。
1952年,县人民政府于县城天主堂办一年制初级师范,取名“含山乡村初级师范”,学生50人,教师5人。1953年暑期并入和县师范。
1958年,县于含城开办含山初级师范,校址在今环峰南路东街。学制3年。1960年有学生626人,教职工46人,10个班。1961年师范撤销。毕业班学生全部分配;一年级学生部分转入和县师范,年龄小的转入普通中学,其余下放支援农业。是年县办含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9人,抽调小学教师中水平过低的教师67人离职带薪进修。课程按初师开设。一年后学生结业,学校停办。
1972年,县在“五七”大学(校址在横龙铺)附设师训班。中师性质,学制两年,当年招收新生83人。4年招生189人。不包分配,“社来社去”,学生由公社推荐,毕业后回本公社任民办教师。
1978年秋,师训班改为县“五七”大学师范班,学制三年,招收中师两个班,学生103人。此后每年在巢湖地区内招生。1980年招普师班47人,民师班47人(民师为两年制)。
1981年,改“五七”大学师范班,成立安徽省含山县师范学校,招收民师90人。时在校生237人,教职工33人,后每年招生80人左右。1985年在校生260人,教职工82人。自1979年至1988年,共招生814人(其中民师222人);培养中师毕业生708人。另办了4个教师进修班,进修教师145人。学校占地面积19610平方米,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有校舍166间,大礼堂1座。1988年,根据省政府调整中师意见,撤销含山师范建制。
二、农校
1958年,县在陶厂镇创办初级农校。招生322人,教职工30余人。学校有农场,占地15亩;另有木材加工厂。1961年停办,改为普通初级中学。
1958年至1960年,全县有农业中学39所,属半耕半读性质,以生养校。课程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农业基础知识,不久大多数自行停办。
1965年,县在横龙铺农场办农技校,名安徽省含山县农技校,招生100名,开两班,教职工2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自行解散。
1986年,陶厂中学改为含山县农业技术学校,兼办普通初中,12个班,学生700余人,教职工70人。有校舍75间,农场1个,面积5亩;果园5亩;良种猪场1个。另建有1个实验中心。
三、林校
1965年11月,县在苍山林场创办含山林技校。招生50人,学制3年。学生食宿在林场,半耕半读,每月由农林局发给每人生活费8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离校“串联”。1968年11月,林校撤销,学生下放到公社、大队林场。 四、农垦学校
1966年春,为安置本县城镇户口知识青年,由县安置办公室于半湖乡彭山嘴村开办含山县农垦学校。新建校舍37间,招收1个高中班,两个初中班,学生140人。教职工9人。学生在校半耕半读,全校种水稻、棉花近50亩。“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四出“串联”,学校名存实亡,1968年底撤销。
五、“五七”大学
1970年5月7日,县在横龙铺原县农技校校址,办含山县“五七”大学一所。下设3个组:政工组、教改组和后勤组,教职工38人。开设农机、农技、林业、畜牧4个专业,学制两年,学生176人,均系公社推荐,另有人医、兽医班,先后培养“赤脚医生”164人,兽医63人。1972年,又兼办两年制师训班,学校除原农技校房舍外,新建校舍20间、大礼堂8间,购置大拖拉机3台,有耕地30余亩。1978年,改为县“五七”大学师范班,招收师范生。1981年,“五七”大学师范班改名为“安徽省含山师范学校”。
六、职业学校
民国6年(1917),县创办含山南镇区区立乙种商业学校,校址在运漕镇,有学徒52人,其中本科生20人(相当高小程度),其余为预科生。学校设备简陋,与普通私塾无异。
1986年,县第二中学改办县高级职业中学,校址在含城北郊。改办前已于1983年招收1个两年制高中无线电专业班,学生58人。改办后,学制3年,附设普通初中。至1988年,全校初中12个班,学生643人;高中职业班6班,学生190人,教职工78人。学校占地面积3公顷,有砖瓦结构平房156间,教学楼1幢,总建筑面积4774平方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