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救济
灾害救济
光绪27年(1901),县境大小各圩,淹没殆尽,赈含山米银6500两。是时,全县人口20万,灾民人均0.003两。
民国10年(1921)大水,省政府以1500元作以工代赈赈之。
建国后四十年间,水、旱灾害交替发生,较大的灾害有:1954年水灾,1958年旱灾,1969年水灾,1978年旱灾,1983年水灾。县政府重视社会救灾。40年,共发社会救济款3699.4万元。
1949年,全县发放救济粮,大米707279公斤,稻谷312788.5公斤;1960年救济款3万元;1962年,救济款41.5万元;1968年6.3万元;1979年为10.4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对境内发生灾情的地区从1980年至1988年,共发救灾款421万元,年平均为46.77万元。
县在历次救灾工作中,动员丰收地区支援灾区。1983年,杨柳圩水灾,九连乡掀起支援灾区的热潮,社员成群结队把支灾粮食送到乡政府集中,用13辆大拖拉机、1辆运输汽车装载3.9万公斤粮食,敲锣打鼓送往杨柳圩黄墩乡。骆集乡三天时间捐献粮食41819.5公斤,牛草15.9万公斤;乡政府负责同志亲自运送至海口乡。姚庙、仙踪等乡镇广大群众肩挑、手提、车拉,把支灾物资送到集中点。全县共捐献粮食54.73万公斤,牛草168.95万公斤。机关干部、职工捐款2.316万元,粮票6264.5公斤,衣服110件。
城镇救济
建国后,县政府对城镇无职业生活困难的居民,动员社会互救互助。政府发给临时救济款,以补不足。1962年拨城镇临时救济款1054元;补助7户17人。1963年,下拨社会救济2000元,解决城镇孤儿、“五保”户生活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镇临时救济列入年度计划。1979年元月,县下拨城镇临时救济款1.5万元;1980年至1988年,全县下拨城镇临时救济款21.254万元。
精减退职职工救济
从1965年开始,县对195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1961年——1965年期间被精简下放的干部职工给予精退救济补助。是年共给87名职工发救济补助金3203元,家属救济费115元。1984年,全县享受精退救济费的292人,年发救济补助金81255元;1988年325人,年发救济补助金92600元。
对刑特赦人员救济
1976年,对宽释人员给予妥善安置,对生活困难者,给适当救济。从1981年开始,对宽释人员家住农村的,每月按15元标准发给,住城镇的每月按18元标准发给。
下放回城人员救济
1980年,县对1968年由城镇精简下放人口,由县民政部门办理回收手续。是年全县回收城镇居民535户,1519人。拨发城镇回收人员救济款10633元。
二、扶贫
农村扶贫
建国初,县政府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家庭副业生产,并逐步组织生产互助合作;还采取贷粮、贷款、贷肥、减免农业税等办法,扶持贫困户搞多种经营,摆脱贫困。对特殊贫困户,给予钱粮救济。1950年,县拨发救济粮1224.4万公斤;1955年至1957年拨发救济款16.8万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县对农村贫困户,减免公益负担,辅之以救济款。是年,全县共发放救济款6800元。1959年发放救济款2万元。1960年后,县民政部门对贫困地区以下拨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和临时救济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1962年,县拨木材300立方米、毛竹2000根、棉布3700尺、棉花600公斤;1963年拨给贫困户医药费6000元。
70年代采取部门包乡、单位包村、工作人员包户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帮助贫困户脱贫。1981年福山公社选择47个贫困户开展扶贫试点。县政府拨给1.2万元,购化肥8250公斤、猪35头、小牛1头、长毛兔30对,并拨大米850公斤、夏衣105件、蚊帐15顶、被21条、布92尺、床5张、门3付、竹席3张,分发给以上贫困户。1981年,有29个贫困户,初步摆脱了贫困。1985年县政府直属机关包扶贫户314户。1986年,县成立“含山县扶贫基金会”,至1988年,基金会集资97万元,其中救灾扶贫资金款50万元,抚贫生产周转资金47万元。1988年贫困村办经济实体,县财政局扶植骆集乡高张村兴办吊丝窑;水利局、农机局分别扶持关镇乡铜庙村、长岗乡太湖村兴办面粉厂。
城镇扶贫
建国初,县组织城镇居民户互助互济和发放临时救济的办法扶持贫困户。1957年,县采取发展生产,兴办福利副业的方法,扶持城镇贫困户。是年,运漕兴办麻织厂,安置劳力多的贫困户82人就业;环峰镇3个居委会联合办起打绳、制伞、饲养3个生产组,1958年,合并成为光明生产合作社,接受贫困户富余劳力47人。县对运漕、环峰2个福利厂投资2350元,银行贷款3250元。年底,全县福利生产总值达2.39万元,利润3344.10元,固定资产达2518.46元,职工每月工资最高的20元,低的13元。1959年,全县福利生产发展为7个生产社组,职工438人,生产总值14832元,职工工资36583元,工人月工资高的达30元,低的15元。1959年县对福利企业进行整顿,是年,城镇福利社有含城光荣石灰厂、含城制革厂、运漕麻织综合厂,职工由438人,降为251人。1959年,产品总值10.95万元;1960年,产品总值16万元。国家先后投资47855元。70年代初期,城镇福利生产管理委员会撤销,城镇成立工业办公室,镇、街道居委会兴办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以扶持城镇贫困户、安置残废人员就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拓宽城镇贫困户、残废人就业门路。1984年,民政局扶持东关兴办福利面粉厂,安排9名残疾人员就业。1987年扶持铜闸镇、福山乡建汽车修配厂、黄砂厂,安排14名残疾人员就业;1988年,扶持环峰镇、林头镇、长岗乡兴办3个福利企业,安排11名残疾人员就业。
下一篇:第四节 支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