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人团体
组织沿革
民国16年(1927)至23年,县境各集镇成立同业公会,有米业、杂货业、糟酱业、烟草业、布业、京广业、药业、瓷窑业、船业、油坊业、竹木业、浴业、煤铁业、百货业等,会员545人。同业公会组织,先由3人组成的委员制,后扩展由7人至11人组成委员会,设主席、常委、执委。
民国20年,县林头镇,中共党组织建立林头店员工会,会员30多人。
民国28年,县动委会工作团,组织工抗会,会员81人。民国33年,民国县政府在仙踪组织建筑业工会,会员40余人,同时成立邵集乡建筑业分会。
1949年2月初,中共运漕镇党委,率先组织工会,镇党委会指导员兼主任,有会员798人;后成立运漕区工会,区教导员兼主任,直属巢湖专区工会办事处领导。时建有学徒工会、船舶工会及搬运、店员、教育系统工会。1950年9月,组建县工会筹备委员会。是年,环峰镇成立工会,主任钱兆义,有会员596人。11月20日成立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陆炳昌兼工会筹委会主任,韩兴旺为副主任,建立基层组织76个,会员2246名。1952年2月巢湖专区和芜湖专区合并,县工会筹委会改属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领导。
1954年,遵照全国第七次工会代表大会的精神,县工会将林头、清溪、陶厂、铜闸、仙踪5个镇工会,划归所属区镇党委领导。经过组织整顿,全县有基层工会66个,会员2994人。
1956年3月,召开第一次全县工会代表大会,成立县工会联合会。年底,全县有86个基层工会,会员3484人。
1961年9月,成立县总工会。经过调整,全县新建工会组织6个,合并工会组织15个,发展新会员354人;全县有基层工会委员会44个,分会30个,会员3002人。1963年,水电、物资系统成立工会,发展新会员274人。1964年工会再次进行整顿。年底,全县有基层工会46个,会员3086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县工会组织机构一度陷于瘫痪。
1969年,撤销工会组织,以县工人代表大会(简称工代会)取代县总工会。“工代会”与“贫代会”、“红代会”合并办公,设立“工代会常设委员会”。1973年5月,恢复县总工会,建立基层工会86个,发展新会员1561人,全县会员总数3977人。1979年2月,全县整建工会137个,会员5571人,工会小组583个。1985年,全县35个基层工会经过改选,成立新的工作委员会和小组,建立41个“职工之家”,并组建10个女工工作委员会。1988年底县总工会辖133个基层工会,会员9796人(其中女工2639人),下设生产生活部、组织宣传部。
历届会员代表大会
1956年3月11日,在县城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历时5天。出席代表48人。会议总结6年来工会工作,制订1956——1957年度工会工作计划,选举成立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委员会由14人组成,张仁政为主席。
1962年2月3日,在县城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9人。会议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动员全县职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实现各项任务而努力。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人,组成工会委员会。常委会由9人组成,周守银为主席。并选举出席省第三届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11月19日至21日,在县城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100人。大会组织交流开展“五好”企业、“六好”职工活动经验,提出开展“五好”活动要求。选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5人,常委会由5人组成,王玉发任主席。
1969年4月14日到16日,在县城召开第四届工人代表大会,参加会议代表66人。县革委会主任于建章向大会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委员23人、常委7人;县革委会政工组长陈效东兼主任,副主任马时友。
1973年5月26日,在县城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80人。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和出席省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县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由29名委员组成,常委11人,李家贤为主席,钱云为副主席。 1979年2月14日,在县城召开第六届代表大会,历时3天,出席会议代表250人,特邀代表10人。代表有工业、交通、财贸、农林、文教、卫生、科技等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有新老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大会学习贯彻中国工会“九大”确定的基本方针,动员广大职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选举产生新的县总工会委员会委员36人,常委10人,王玉发为主席,林功文为副主席,并选举出席省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4人。
1984年12月24日,在县城召开第七届工会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0人,特邀代表30人。大会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导思想,贯彻全国工会“十大”提出的任务,团结和动员职工改革创新,为振兴经济、建设含山而奋斗。会议审议通过县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经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县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35人、常委9人,孙其才为主席,孙厚木为副主席。
1988年9月27日,在县城召开第八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6人。大会经民主协商,选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1人,常委9人,孙厚木为主席,周明香为副主席。
工会活动纪略
1950年,巢湖地区运漕工会在运漕镇进行劳动者登记,召开劳资协商会议,创办业余工人学校1所,开设6个班级,学员323名,聘请兼职教师11名,教授工人文化课、政治课。1952年后,县工会配合“三反”、“五反”运动,在业余工人学校选择觉悟高的年轻学员,成立工人侦察小组,检举揭发资方违法犯罪行为。1950——1956年,全县工会组织系统中评为模范工作者14人,先进工作者388人,先进工作单位48个,出席全国劳模会2人,省级劳模42人。1959年全县开办业余工人学校26所,学员2255人,1960年增到36所,学员增到3665人。
1960年起,全县职工响应党的号召,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39个基层工会职工,提合理化建议3883条,采纳实施1196条。工业系统完成18个重大项目技术改造。陶瓷厂职工谢敬学,造出18台轻便制碗机。为厂节约5180元;林头粮站职工,修理好一条运输线,一年节省运费1500多元。
1965年,组织职工学习毛泽东著作,联系实际做好事。1973年,县工会在职工中开展“五比”、“五赛”活动(比学习、赛觉悟;比团结、赛协作;比干劲、赛贡献;比任务、赛指标;比安全、赛质量)。县印刷厂通过劳动竞赛,工效翻一番。
1981年,县工会加强对全县基层工会经费收、管、用的清理,4个月清理收回经费3500元,比1980年经费收入增长35%,上交省总工会1.1万元。1984年,县总工会贯彻中国工会“十大”和省总工会“七大”会议精神,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工人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工会民主管理。是年,全县基层工会完成财务经费收缴任务4.6万元,超额完成12361元,被省总工会评为县级工会财务先进单位。
1985年,县总工会对36个基层工会“职工之家”进行验收,发合格证41个。1986年,评选出15个“优秀职工之家”和91个优秀“职工之友”。1988年5月1日、10月1日,县总工会文化宫两次举办职工业余书画展,展出48名职工书画作品188幅。
二、农民团体
农抗会
民国18年(1929),中共张什一支部成员张学贤,在福山乡组织农抗会。农抗会积极分子张昌和、张昌玉领导农民同李府仓房(李鸿章家族的管帐帐房,号称二地主)展开抗租斗争。结果,把地主收租时用的大斛改为标准斛,并迫使地主在农民为他们运送租粮时增加人力车费。民国29年春,中共含山党组织,先后派张建、成乃明、陆成天在陶运区组织农抗会。民国32年9月,中共含巢县委在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减息,成立县抗敌协会联合会,区乡成立农抗、青抗、妇抗等团体。区乡农抗会通过诉苦、算帐的办法,发动群众向地主展开说理斗争,没收地主多收的租粮,救济贫苦农民。10月,福山乡青龙、桃山两村农抗会,在小庙岗召开600余人的群众大会,批判破坏“双减”工作的地主,勒令地主将多斛的25担租谷退交农抗会,保证了“双减”工作顺利开展。继后,福山、民主等乡亦分别召开农抗会,批斗破坏减租减息的不法地主。
农会
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在仙踪成立农会,筹备委员有赵古愚、唐文楼、郑杰如等。8月,环峰镇成立农会筹委会,选举范从和为常务理事。上述二筹备会均未开展活动即自行解体。民国37年7月,中共清林区委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双减”工作,取消小租制和送租上仓制;实行水利费用地主负担,种子费用佃东(指地主)均摊,农民欠地主租款,一律减25%。
农民协会
1949年5月,中共含山县委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区乡,建立农民协会。7月,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区乡,加强对农民协会领导,纠正不准中农、富裕中农参加农民协会的关门主义做法,克服“经济主义观点”,推选贫下中农中积极分子担任农民协会主席。1950年10月,成立县农民协会,下设组织、宣教、土地、房产农具、生产、武装6个组,具体负责县内土地改革工作,各区相应成立农民协会。至1952年,全县农会会员有44942人,农民协会代表6692人,农民协会委员915人。1955年12月,县委撤销农民协会组织,由县委农村工作部统一管理农村工作。
贫下中农协会
1969年4月,成立含山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会由37人组成。贫代会、工代会、红代会合署办公,简称“三代会”。1973年7月,县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召开,选举陈鸿祥为主任委员;8月成立贫下中农协会,公社成立贫协会,设贫协主任。1983年3月,县委撤销贫下中农协会组织。
三、妇女组织
妇女运动委员会
民国33年(1944)2月,县国民党部、县民国政府,成立“县妇女运动委员会”,张文哲为主任委员。3月,妇运会开展妇女剪短发运动,邵美荣任队长,每日下乡剪发。妇运会委员唐惠英率先剪发,县长黄钧明特赠唐女士奖品数件,并附诗一首以为纪念。5月,县妇运会,召开首次委员会议,出席委员10余人;县党部书记长郭季成、县长黄钧明参加会议。会议讨论婚姻自由,禁止虐待童养媳,奖励妇女写作等方面的问题。10月,妇运会主任委员张文哲辞职。张辞职后,妇运会即停止活动。
妇女抗敌协会
民国19年10月,在中共基层组织领导下,成立巢含妇女抗敌协会,负责人朱竹君。主要任务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党的活动基点,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揭露蒋管区的政治黑暗和开展反封建宣传。民国28年省动委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所属35工作团,从全椒古河撤到含和地区,39名妇女工作团团员,在陶厂、南义一带,发展妇女党员,组织妇女抗敌协会,宣传抗日,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戏剧,动员了一批青年妇女走上抗日道路。民国29年,妇女抗敌协会会员有150多人。在含和工委驻地大李村附近5个保,设妇女抗敌协会小组,发展会员70多人。民国32年春,各区、乡成立妇抗会。全县有24个妇抗协会,会员500多人。妇抗会参加“减租减息”,反“扫荡”、反“清乡”活动,大批妇女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子弹,为伤员包扎伤口,喂药喂汤,换洗绷带,浆洗衣服,缝补鞋袜,动员青年参军。在抗日根据地形成母送女、妻送夫、未婚妻动员未婚夫参军上前线的热潮。
妇女联合会
1949年10月设含山县民主妇女筹备委员会,1950年3月22日,中共含山县委正式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德成、副主任委员陈友凤。全县8个区、镇相继成立妇女组织,配备专职妇女主任,乡设不脱产妇女干事。1951年3月18日,召开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曹景英等22人为县妇联委员。12月2日,召开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历时4天,出席代表201人,选举曹静如为主任,李正莲为副主任。1956年9月27日,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53人,列席代表10人,产生执委27人,常委13人,推选李正莲为主任,吕翎为副主任,并选出出席省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这一期间,县内各界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宣传贯彻《婚姻法》、“镇反”、“三反”、“五反”,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中心工作。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县有2945名妇女担任互助组长,130名妇女担任农业合作社正副社长。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各界妇女动员亲属参军,全县母送子243人,妻送夫48人;在欢送志愿入伍的慰问活动中,县妇联收到各界妇女赠送慰问鞋163双,绣花袋1019个,绣字毛巾590条;各界妇女在捐献“含山号大炮”献金活动中,捐款1981.9万元(旧人民币)。1954年抗洪救灾,开荒抢种,全县妇女积极出工,开荒地3.1万亩,占全县开荒面积27%。 1957年11月29日,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名为“含山县妇女联合会”,各区乡镇成立妇联。1964年4月1日,在含城召开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15人,选举执委29人,常委11人,推选陈朴为主任委员,吕翎为副主任委员,选举出席省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6人。1966年10月到1968年2月,县妇联工作陷于瘫痪。196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妇联工作归属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这一期间,妇女界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58年,妇女成为农业生产战线的主力军。全县妇女营造“三八”林84处,面积达6500亩;兴建“三八”水库、挖渠道、筑坝、开塘;有2933名妇女学会犁田耙地,4519名妇女学会整套种棉技术。同年,妇联组织各界妇女在全县范围内建设妇幼保健网,培训新法接生员619人,普及新法接生;培训妇女保育员1782人,女教养员334人。1973年4月,恢复县妇女联合会组织活动。4月11日,在含城召开县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35人组成的第五届妇女联合会,并推选出席省第四届妇代会代表5人。1978年12月,在含城召开县第六届妇女代表会,出席会议代表400名。会议选举李忠兰等36人组成的第六届妇女联合会,推选常委9人。这一时期,县妇联抓幼儿保教人员训练班,培养保教员76人。
1983年5月27日,在含城召开第七届妇女代表会暨“三八”红旗手集体、“五好”家庭表彰大会,出席会议代表350人,特邀代表10人,列席代表5人。选举产生由32人组成的第七届妇女委员会,推选常委9人。会议表彰500户“五好”家庭,180名“三八”红旗手。20个“三八”红旗集体,选举出席省第六次妇代会代表4人。
1988年5月22日,在含城召开县第八届妇女代表大会暨优秀妇女干部、女能人表彰大会,出席代表198人,特邀代表6人,列席代表5人。选举产生31人组成的县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会,推选常务委员9人。并选举出席省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4人。
这一时期,县妇联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县各界妇女在经济改革大潮中,涌现一批先进人物。1984年,由县妇联牵头,13个单位组成县儿童协调工作委员会。截止1988年,儿童协调工作委员会赠送全县幼儿园、托儿所脚踏风琴12台,小木椅430张,小桌子104张,集资款3.95万元;为全县幼儿园、托儿所购置电风扇、自动小黑板、幼教幻灯片、各种教具和大中小型玩具以及免费为幼儿放映幼儿影片1033场次;为2336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全县幼教队伍,由1979年以前的40余人,增加到167人,多渠道培训幼教师资,受训率达55%以上。1988年,全县建立各种类型幼儿园、托儿所138所,入托入园幼儿6242人,入园(托)率达21.3%。
1984年始,县妇联对全县幼儿园教养工作进行多次评比,截止1988年表彰29名“好园丁”、5个“好园所”。铜闸街道幼儿教师吕小茹,被评为优秀民办幼儿教养员。县妇联主任李忠兰被评为先进托儿工作者。运漕幼儿园主任罗节凤,铜闸幼儿园主任韩丽出席省托幼工作先代会。全县开办15所家长学校,表彰28名好妈妈,4位教子有方的家长。
在五年普法教育活动中,县妇联组织《宪法》、《新婚姻法》、《继承法》的宣传,编制印发宣传资料800多份,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90期,接受培训的基层妇女干部5330人次;对因婚姻家庭问题受虐待的妇女,妇联参与调查和解,解救29名妇女;并配合政法部门深入骆集乡,处理拐卖儿童案件,对35名拐卖儿童作案人依法予以处理。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1985年,县妇联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352期,培训妇女18404名。办妇女扫盲班154个,39549名农村妇女参加学习,有3000多人脱盲。全县兴办以妇女为主体的专业户,联合体280户;九连乡养猪能手张孝外,东关镇养鸡能手施厚英,关镇乡养兔致富的周善英、福山苗木专业户司宗芳,成为全县劳动致富的女代表。全县涌现22名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女厂长、女经理,运漕春蕾皮鞋厂厂长刘金霞,1988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成为省妇联表彰的100名女企业家之一。林头镇杨山林场场长吴光英垦荒造林20年,开发山林3500亩,成材木价值200多万元,被评为全国林业战线劳动模范。
在精神文明方面,1987年,省政府表彰环峰镇鼓楼街妇代会。该会组织妇女为武警中队、消防战士洗衣、洗被,坚持二十年如一日。1988年,全县评选出“五好”家庭16908户,受县级表彰的1519户,省级22户。褒山朝阳行政村妇女主任杨恩兰,县文化局职工樊茂英、清溪新星行政村张仁英、东关镇中埂程湾村程自梅4人,受到国家表彰。评选出县“三八”红旗手740名,“三八”红旗集体265个。受地区表彰的“三八”红旗手11名,“三八”红旗集体1名,受省表彰的“三八”红旗手15名,集体2名;受全国表彰的“三八”红旗手有:铜闸旅社经理贾佑珍、陶厂医院妇幼保健医生孙维珍、关镇敬老院院长张萍、清溪小学教师朱梅生、县医院护士长于影等5人;铜闸旅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县妇女积极参政,在县、区、乡三级领导岗位中,县级7人,科局级49人,区乡级17人。
四、青少年组织
青年组织
民国18年(1929)下半年,中共张什一支部书记周心抚,发展福山小学学生张宗元、班吕中为共青团员;民国19年张宗元在运漕中学读书,发展3名共青团员,建立团小组。民国20年6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组建共青团含山县委,书记刘心怡。该组织在芜湖开展活动,不久,共青团组织撤销。
民国26年夏,县成立青年抗敌协会,金子美、唐绍宦等3人为青抗协会主任,下设总务、情报、宣传、妇救等科,有会员近100人。青年抗敌协会积极参加各种救亡、抗日工作,排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抵制日货,募捐救济抗日难民,组织担架队救护抗日伤员,编写抗日小报,在街头进行抗日演讲。是年秋,成立“含山青年战地服务团”,民国县政府县长邱瑞荃任团长,募捐救济抗日难民,为战地抬运抗日伤病员,为前线士兵运送子弹。
民国28年,县成立6个青年抗敌协会,会员272人,与工抗、农抗、妇抗、商抗共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9年春,江北游击纵队政委黄岩路经运漕镇,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赞扬运漕镇青年抗敌协会在抗日宣传工作中作出的成绩。同年,县铜庙、关镇地区青年抗敌协会部分成员,在江北游击纵队新七团的帮助下,参加铜关游击队,编成2个排,1个侦察组。民国31年5月4日,中共和含中心县委,在功剩桥召开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县抗敌协会率领会员参加纪念会。
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含山县工作委员会,县委书记兼任团书记。团委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1950年,各区相继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区工委,全县有团员115人。团组织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动员团员、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县青年报名参军1283人,批准入伍930人。1951年土改运动中,全县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查田活动,东林区4个乡团员查出隐报田320亩。1953年春,县中学、县直机关、县农场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是年4月7日,召开第一届团员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以来组织发展工作情况,听取县委中心工作情况报告,产生第一届团县委委员11人,候补委员4人,江敦义为团县委书记。会后,各级团组织广泛宣传《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全县2808名团员有2046人参加了互助组、合作社。1956年6月,召开第二届团代表大会,动员全县青年为完成县委提出的1956年2.25亿公斤粮食生产任务而努力。会议选举陈运为团县委书记,选举出席省团代会代表6人。
1957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含山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含山县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城工部、秘书室。整风运动开始,团组织围绕整风,开展了整团活动,组织青年学技术、用技术,全县成立152个种植小组,开展小型丰产田试验。
1959年11月28日至30日,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含山县委员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会议选举张泽、倪受尧等17人为委员。是年,组织团员、青年参加“种一分地菜、养10只家禽、增100斤粮、积1000担肥的丰产活动”。1961年,开展种瓜果、蓖麻、向日葵“三种”活动和争当“六好”青年,“红旗”团支部活动;全县评出“六好”青年75名,“红旗”支部13个。
1963年元月18日至21日,召开第四届团员代表大会,会议号召“团结全县青年,高举三面红旗,为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争取农业全面丰收而奋勇前进!”会议产生新的团县委委员15人,崔裕寿为副书记。3月,全县各条战线青年、团员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团组织活动中止。
1972年,恢复团县委,有团员3311人。3月12日至14日,召开第五届团员代表大会,选举41名委员组成新的委员会,常委10人,陈效东兼书记,陈良文、谷和平为副书记。
1979年元月19日至21日,召开第六届团员代表大会,会议选举委员26人、常委10人。是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团县委组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陶庭发、宫能华等3人在全县作报告,有4000多青年、团员参加听报告。会后,共青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学习。1980年,全县掀起县、乡(社)两级团支部的组织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月5日,在含城召开新长征突击手命名表彰大会,表彰114名新长征突击手。仙踪中学教工龚勤长、教师乔业仕获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1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和应用“礼貌语言”进行社交活动,并和县妇联协作成立“青年婚姻服务处”,为青年男女牵红线搭鹊桥。
1982年9月20日至22日,召开第七届团代大会。会议以党的十二大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县第六届团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今后团工作方针任务。会议选举新的委员会和出席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委员27人,常委9人。1985年全县掀起“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捐资活动,全县各级团组织捐款1748.6元;通过演讲、报告、家访、征文等形式,开展“英雄在我心中”和向模范人物蒋其祥学习的活动。
1986年1月16日至1月18日,召开第八届团员代表大会,全县团员2万人,出席大会代表246人。会议讨论审议共青团含山县第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八届委员会,委员29人,常委9人。会后,团县委抓“青年之家”建设,298个农村团支部,建“家”270个,建“家”率达97%。1987年,开展争挂“七五”(第七个五年计划)建功者奖章活动,全县有52人,获省、地级颁发的“七五”建功奖章。团县委还在全县范围进行移风易俗教育试点。1988年,成立青年图书服务部,广泛开展国防知识教育,组织中学生暑期军训夏令营1所,受训青年学生50人。是年,全县推行团员证制度,全县换发新团员证1.6万本。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及其活动纪略 民国31年(1942),三青团安徽省支团,在含山组织三青团,委任国民党县政府秘书陶熔(嘉山县人)兼任三青团筹备员,发展青年入团。民国33年,安徽省第五战区全椒分团在古河大王庙举办为期一个月夏令营活动。含山初中学生约30人参加夏令营三青团入团仪式。
民国34年12月,三民主义青年团含山分团部正式成立。省三青团支团委派杨尊瑜(巢县人)任主任。县人方安定任书记。下设总务、宣传、训练、妇运等股。分团地址设含城东北街后小竹园王宅,后迁南门攀桂街。
民国35年,杨尊瑜大肆鼓吹“三民主义救国”、“青年救国”论调,在县初级中学、省立含山中学以及职业青年、社会青年中采取集体入团方式,大量发展三青团员。全县有若干区队、17个分队,发展团员2086人。三青团组织为特务机关迫害进步青年罗织罪名,进行反共宣传。民国36年,县分团秉承省支团意旨,以国民党新生力量自居,党团之间,派系斗争激烈。县三青分团为抓地方新闻舆论阵地,创办《民言报》,与县国民党党部书记长司绍珍把持的《正风报》分庭抗礼。
民国37年,国民党、三青团实行党团合并,三青团员转为国民党员。撤销三青团区队、分队,改为县国民党区分部。至此,县三青分团宣告终结。
少年儿童组织
民国28年(1939),中共含山县委活动的主要地点福山、陶厂、龙梅成立“共产儿童团(地下秘密组织),为地下党组织送情报。民国30年5月,陶厂民主政府组建抗日儿童团,组织儿童学文化,唱革命歌曲,向儿童讲革命道理。儿童团有团长、分队长、小队长,并有红缨枪、手榴弹,协助地方民兵站岗放哨。
1950年春,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县内小学建立少年儿童组织。1952年,名为“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县建队中小学72所,成立大队7个、中队91个,少年先锋队员3383名;大队、中队均聘任共青团员或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为辅导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建立“红小兵”组织,取代“少年先锋队”。1977年,中小学校恢复“少年先锋队”组织。1979年,全县恢复建队学校485所,中学21所,小学464所,有少先队员30735名,辅导员507人,其中校外辅导员12人。
少年儿童组织积极开展少年组织活动。1955年,在全县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参加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绿化环境、小实验制作。1958年少先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全县少年组织建立小工厂、小农场、小饲养场2637个。1961年开展“爱党、爱毛主席,做共产党毛主席的好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活动;动员少年儿童开展“为超纲要贡献一份力量”的“一、三、五”活动(即捡1斤粮、除300个“四害”、种5棵树)。1963年3月,少先队组织儿童“向雷锋同志学习”。1979年,开展“我们爱科学”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为红领巾增光彩”活动。1981年第一个文明礼貌月,全县中、小学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学雷锋礼貌用语教育活动,参加绿化、美化校园活动,建立少年卫生监督岗,全县表彰58名“学雷锋、树新风”优秀少年。1984年组织“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和创建“优秀少先队中、小队”活动。1985年,10所中、小学开展“雏燕起飞奖田径通讯和向小英雄赵现红学习”活动。1986年,含城两所小学举行“六一”少先队检阅式大型团体操表演赛,童车表演赛。1987年,开展“红领巾文明行动”评比活动;是年11月组织县八大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工作大检查,经省、地少先队工作检查组评定,县少年先锋队工作,被评为巢湖地区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
五、工商组织
商会
清宣统元年(1909),县成立商会,有会董18人,设正、副会长。同年,运漕镇、东关镇成立商会。清宣统三年,仙踪、清溪、林头、铜城闸、陶家厂、三汊河等镇商会先后成立。民国16年(1927)各镇商会由会长制改为委员制。民国20年,县商会改组,由各同业公会,推举会员代表及商店代表票选执行委员15人,候补委员5人,监察委员7人,执行委员中选出常务委员5人,主席1人。同年,各镇商会均进行改组。改组后,各镇根据市场和行业情况,分行业成立同业公会,属所在镇商会领导。民国23年,县有商会团体9个,会员632人。工商同业公会37个,会员545人。民国35年8月4日,县商会改选,出席会员75人,选举理事9人,监事3人,其中常务理事3人,常务监事1人。晏齐勋为理事长,张之甫、夏仁杰为常务理事,钱兆富为常务监事。
民国初期,商会的主要任务是注册商号,颁发执照,摊派捐税,检查监督商业活动,维护商业合法利益。民国11年3月9日,县商会陈修文、农会张曾宣等人,代表含山各界人民,通电芜湖各公团,反对苛税。民国17年4月,全省商联会在芜湖召开,县运漕商会向省商联会提出三点改革意见:取消盐斤附加、厘卡飞检、烟酒税,恳求大会公决。
商抗会
民国28年(1939)中共基层党组织通过抗日动委会,组织商抗会,向商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启发商民投入抗日斗争。是年,县商会下属区商抗6个,乡商抗1个,有会员193人。民国31年开始,敌伪顽加紧实行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食盐、布匹及人民必须的日用百货,都成为禁运品。清溪、陶厂两镇商人从芜湖、南京等地运入食盐等大量生活日用品。陶厂镇商会还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通过粮商收购粮食,以粮换购日用百货,支持抗日根据地军民。
工商联合委员会
1953年,县工商界在县委统战部、县工商科指导下,于5月26日在含城召开全县工商业界代表座谈会。出席代表42人,经过认真协商,产生含山县工商联筹备委员会。筹委会由17人组成。同年6月24日,召开首次会员代表大会,成立“含山县工商联合委员会”(简称工商联)。工商联第一届执委下辖运漕、仙踪两个分会,铜闸、清溪、林头、陶厂4个办事处及铜闸、关镇、巨兴、东关、三汊河、祁门站、张公桥、姚庙8个工商小组。1954年10月,经过一届执委四次会议讨论通过,撤销八大镇及部分小集镇工商小组,吸收个体户为工商联的直属会员。1957年5月,县工商联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会,1958年10月,召开第三届委员代表会。两次代表会,研究工商小组设置及人事更换情况。全县工商管理设运漕办事处,铜闸、仙踪、清溪、林头、陶厂、关镇、巨兴、东关、三汊河、祁门站、张公、姚庙、谢集等13个工商小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商联受冲击解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工商联适时恢复。1987年,恢复成立“工商联筹备领导组”。1988年2月,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推选21人组成执委会。执委推选常委9人,主任委员林厚友,副主任委员黄兆雨。
50年代到60年代,工商联推动工商界从私营走向公私合营和合作的体制,协助县商贸部门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改善经营管理,为生产和消费者服务,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1987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县工商联落实各项工商政策,开展对外经济联系合作和友好交往。1988年,县工商联设经济咨询站,为经济建设服务。
六、其他社会组织 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4月,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5月1日,抗美援朝分会,组织“五一”反美示威大游行,全县以乡成立大队(指挥部),村成立中队,以集镇为集中地点。全县参加游行的工人、农民、妇女、师生、商民、干部、僧尼14.5万人。游行示威结束,各界人民纷纷以实际行动响应抗美援朝分会的号召。5月2日,运漕镇商民一天完成春季营业税9000多万元(旧人民币)的任务,环峰镇有30多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7月12日,抗美援朝分会,召开抗美援朝各界人民代表会,参加代表会的农民代表168人,党的宣传员代表50人,文教、工业、商业代表各20人,宗教代表5人,志愿军家属代表10人,计293人。各乡指导员、文教区员、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及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听取赴朝慰问代表团刘佛年传达报告。会后,由区委分区传达、讨论。全县听取赴朝慰问团报告的人数达13万多人。经过分层传达、讨论,全县形成一个开展抗美援朝运动高潮。各界人民制订爱国公约,积极踊跃捐献飞机大炮款,全县捐款14.76亿元(旧人民币)。 中苏友好协会
1952年9月17日,县成立中苏友好协会筹备委员会。11月30日,访苏代表王守基来巢湖地区作访苏报告。12月15日,召开“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县委副书记林德江任会长,8个区镇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乡(镇)成立26个支会,83个分会。全县会员有8000多人,并颁发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和证章。县中苏友好协会、支会、分会通过报告会、图片展览、幻灯片,宣传中苏友谊和合作的国际意义,提高对苏联的认识。1953年,根据“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规定,协会不吸收个人会员,只吸收集体会员。1954年,县中苏友好协会自行解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