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期间,县粮油市场皆为私人粮行。分三种类型:1、代客接洽行。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较好的仓库设施。经营方式为:外地粮商一般携带钱币、食盐或布匹等物,与行方商定粮食价格,粮行即从中小粮行收购粮食,其价格一般低于客商成交的价格。2、合股经营行。一般有几户入股。也有独户经营的。其特点是将所收粮食转卖给大粮行,其成交时间短,一般在一日内完成。利润获取途径有二:一是向大粮行索取成交额的3%手续费;二是在收进和转卖粮食时,收价低,售价高,获取差价款。3、跑腿行。这类粮行的规模最小,只有一个简单的门面,一般不在行内等待收粮,主要是四出活动,打听行情,将卖粮户与大粮行联系起来,待成交后,跑腿行即从大粮行获得成交额的3%的手续费。
这些粮行收购粮食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余粮户。农户将余粮加工成熟米或糙米出售给粮行(亦有在新稻上场时向粮行出售少量稻谷)。粮行在转手买卖批量粮食的同时,对城镇居民的食用粮也进行零星销售。
据民国25年(1936)统计报表载,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72077担,其中米825359担。 私人粮行主要分布在运漕、环峰、仙踪、林头、东关、陶厂、铜闸、清溪等集镇。其中以运漕、环峰两镇最多。
运漕镇,座落三万亩良田的杨柳圩中,与无为九联圩隔河相望,粮源广泛;南面的裕溪河沟通巢湖和长江,水运便利。是民国期间为芜湖米市提供粮源的小米市之一。抗日战争初期,运漕沦陷,侵华日军在此大量收购粮食,粮行遽增,达40家左右。1941——1942年,达到50家,含山解放前夕,由于战火连年,粮行减少到30家。
三四十年代,运漕镇最大的粮行是朱氏粮行,由朱博文祖上开办,至朱博文时最兴旺。其开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外商,抗战时期主要同日本人做生意,含山解放前夕主要成交对象是苏南粮商。当时知名粮行有:徐庆记粮行,由徐永友开办;张梅记粮行,由张家梅开办;金氏粮行,由金华宏开办;赵氏粮行,由赵公侠开办;罗氏粮行,由罗益丰开办;吕氏粮行,由吕立举开办。
环峰镇,民国期间,由于交通不便,粮行规模小、数量少。大多是中小型粮行,进行季节性的粮行交易。民国25年,该镇有粮行25家。民国35年至建国前夕,粮行减至23家。较为知名的粮行有:王东升粮行,王定铎开办;胡大友粮行,胡复宏开办;庆永丰粮行,庆炳南开办;黄瑞记粮行,黄业和开办;庆长源粮行,庆昌厚开办;郑同礼粮行,郑硕成开办;汪立记粮行,汪立芝开办;雍广记粮行,雍立广开办;还有陈志诚粮行、刘培发粮行和黄贻华粮行等。
建国初期,粮食市场沿袭建国前状况,都是私营粮商交易。1949年7月,成立县政府领导的粮食局,此时粮食市场较为混乱,为保持市场粮价的稳定,县粮食主管部门在环峰、陶厂、清溪、仙踪、林头、东关、铜闸、运漕等镇设立购销点,积极开展粮食购销业务,制止少数粮商投机倒把,牟取暴利。收购价格大多随行就市,以达到平抑市价、稳定粮食市场的目的。1953年11月,国家开始实行统一粮油政策,粮油始由国家粮食部门独家经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征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