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公路建设始于民国18年(1929)。时国民政府苏、皖、浙三省道路委员会统筹规划的京(南京)陕(西)公路经县境28公里,基础工程开始施工,民国21年完成便桥、土路,民国23年用碎砖石铺成3米宽路面,次年5月20日,柘皋至乌江段举行通车典礼。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本侵略军将县境内淮南铁路枕木拆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利用铁路路基通汽车,渡江战役前夕,县内又突击抢修含(山)油(坊集)路。
建国后,公路建设步伐较快。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制定《含山县交通工作规划》(初步意见),60至70年代,支线公路发展迅速,至1988年底,县内公路共有24条,总长252公里,其中柏油公路3条,55公里。
一、线路
省、县际线路
合(肥)芜(湖)路,原名合(肥)裕(溪口)路,是全省南北主要干线公路之一。也是省会通往黄山、九华山重要旅游线路,经过县境24.7公里(68k+900m——93k+600m),1956年建。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1964年路基拓宽至9米,1976年拓宽至12米,1978年在原路基上铺柏油路面。县境太湖山段(79k——82k)系傍山险道,1980年经重新勘测,另辟新道,路基宽4——5米,路线增长600米,减少弯道16处,并在80k+50m处设有车辆检查站。1986年,又将太湖山段路基拓宽至8.5米,1987年合芜路再次全面拓宽,路基宽达17米。
柘(皋)乌(江)路,自巢湖市柘皋镇,至和县乌江镇,与江苏省公路衔接。县境内长28.4公里(30k+500m——58k+900m)。抗日战争期间,此路屡修屡毁,抗战胜利后只能勉强通车。1949年初。为迎接解放军南下,突击抢修该路。1956年、1957年进行全面整修,铺筑砂石路面。1975年,铺筑渣油路面,1988年路基宽12米,路面宽6.5——7.0米。
合(肥)浦(口)路,系安徽省连接江苏省的重要干线之一。县境1.9公里(97k——98k+900m)。柏油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6——7米,技术等级三级。此路柘皋至浦口段,民国18年动工,次年6月举行通车典礼。抗日战争期间毁坏,民国36年7月,国民党政府为进攻皖东革命根据地,督修古河至柘皋段,同年9月通车,12月继续铺筑砂石路面,宽3米,次年8月完成。1949年初,进行抢修,建国后,多次整修,1971年开始浇铺渣油路面,次年底竣工。
县内主要线路
含(山)塔(子岗)路,由含城经东山乡、陶厂镇、关镇乡至塔子岗,与合芜路衔接,全长28.5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5——6米,技术等级四级,1963年开始修筑,1968年全线贯通,1976年后,又进行多次整修。
含(山)古(河)路,由含城经昭关、仙踪、骆集至古河,与合浦路(96k+Om)衔接,全长27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5——6米,砂石路面。1949年2月,为方便解放大军南下,突击抢修此路,时路基宽5——6米,1965年、1975年两次整修,1984年接通骆集至合浦路。
长(山)横(龙铺)路,由长山,经鱼岘口,至横龙铺,与柘乌路(42k+450m)衔接,全长16.3公里,砂石路面,技术等级四级,路面宽5米,1958年因大办钢铁(在长山开铁矿)抢修此路,1984年进行全面整修。
茅(草垄)林(头)路,由茅草垄,经福山、方山口至林头镇,与合芜路衔接,全长17.8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4米,砂石路面,技术等级四级,1969年10月修筑,1971年10月竣工通车。
仙(踪)姚(庙)路口,起点仙踪镇西(含古路14k+800m),经魏集至姚庙,全长8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4——5米,1963年修筑,长8.6公里。1975年另辟新线成现状。1986年铺成四级砂石路面。
仙(踪)谢(集)路,起点仙踪汽车站(含古路13k+500m),至谢集,全长4.5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5——4米,四级砂石路面。1969年建成简易公路,1974年春铺装泥结碎石路面,同年5月竣工并正式通客车。
清(溪)巨(兴)路,由清溪镇至巨兴集,全长7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4米,四级砂石路面,1964年冬建成简易路面。1976年春改建,当年8月竣工,达四级公路标准。
塔(子岗)运(漕)路,起点塔子岗,经黄墩至运漕镇,全长12.5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4米,四级砂石路面。1958年建成简易公路。因运漕后河阻隔未通车。1975年,运漕后河黄咀公路桥建成,始通车。
东(关)太(湖山)路,起点东关码头,横贯东关镇,至太湖山与合芜路(83k+250m)衔接,全长9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4米,砂石路面,技术等级四级。
此外,县内还有支线、专用线13条,计长71.7公里。
县部分支线及专用公路概况表

乡间公路
乡间公路、又称简易公路,机耕路,由各乡村投资投劳修筑而成。1988年全县共有241条,总长727.8公里,桥涵大都齐全,15%左右已铺筑简易石子路面,其余都是土路,路基宽一般4——5米,少数8米以上,可行驶大型拖拉机和5吨载重汽车。
二、桥梁
1965年前,全县有公路桥梁18座,总长277.7米,其中永久性桥梁5座,共长61.9米,占总长22.3%,其余皆为木桥,自1966年起,公路桥梁先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至1988年,全县有永久性桥梁34座,总长1043.1米。
全县20米以上公路桥一览表

三、站点
1988年,全县有1个县级汽车站,3个分站,6个代办站和31个带客点。
县站
县汽车站在含城北门,1972年建成,中间为单高层候车室,286平方米,两翼均为三角形两层楼房,共21间554平方米,站台面积204平方米,车辆保养场228平方米,职工宿舍1993平方米。职工共有174人,其中正式工102人,合同工6人,待业人员66人。
分站
清溪分站,1969年设置,1988年有瓦房3间,面积81平方米,用作候车室、售票处和宿舍。有正式职工1人,临时工2人。仙踪分站,1984年设置,占地4.2亩,建筑面积142平方米,有正式职工1人,临时工2人。运漕分站,位于运漕镇北,1987年设置,占地面积2.54亩,建筑面积178平方米,有正式职工1人,临时工2人。
代办站
全县设有铜闸、陶厂、东关、古河(址设河刘)、骆集、祁门站6个汽车代办站,每个站有职工1人。
四、运输工具
客运工具
民国34年(1945)秋,南京人崔红金有一辆加拿大产福特牌卡车,从事运输。民国35年3月,含城人杜宝峰经营一辆2.5吨半旧美制小道奇卡车。1957年8月,县境公路客运开始,直至1981年11月,县内公路客车均由芜湖、合肥及巢湖汽车运输公司管理,除短时间出现过辛牌货车改装的客车(24座)及大篷车外,其余皆为40座的解放牌客车。1981年11月,县搬运公司购买凤凰牌大客车(40座)1辆。1984年1月,巢湖汽车运输公司二队在含山成立,有解放牌客车14辆;1985年增至23辆,同年搬运公司客车增加3辆(121座)。
1981年始,个体小机动车载客运输出现,大多为12马力以下的手把三轮车及农用车。同年下半年起,10至20座个体、联户小客车开始从事客运,到1988年底,县境共有从事客运的小机动车近400辆,个体和联户小客(含中客)50辆。
货运工具
县境公路货运工具在1960年以前,除了过境的少数车辆外,大都为人力车和畜力车,1961年,县搬运管理所购买了一辆东德产的旧“依发”牌柴油机货车,从事公路货运。60年代中期,短途货运仍以平板车为主要运输工具,长途货运由芜湖汽车公司和省直属15汽车队承担。
1967年始,县境内有少量拖拉机参与运粮、运肥,1970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109辆,70年代中期,全县拥有大拖拉机40余辆,手扶拖拉机280余辆。
1979年,县内共有各种载货汽车140余辆,其它机动车辆20余辆,大中型拖拉机145辆,6161马力,小型手扶拖拉机823辆,9129马力,人力板车250余辆。
1988年全县各种车辆数

五、运输
县境公路运输始于30年代。民国24年(1935)6月,柘乌路上有部分卡车沿途带客。民国27年4月,日军侵占含山后,日军车辆运输频繁。民国34年秋,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利用淮南线(合肥至裕溪口)铁路路基行驶汽车。同时,私人经营客运业务亦已出现。民国37年6月5日,原含山县航管站改称“含山县汽车站”,实际营运甚少。
1957年8月5日,合肥至含山首通客车,同年县汽车站成立。1958年春,巢县至含山每天往返两班客车,同年11月,巢县——含山——和县之间的客运班车增加到每天四班。1964年初,含山至仙踪通客车;1968年含山至铜闸通客车;1969年,含山至东关通客车;1971年10月,含山至张公通客车;1974年5月,仙踪至谢集通客车;1974年8月,仙踪至姚庙通客车;1976年5月,含山至林头通客车;1977年5月,含山至长岗通客车;1980年11月,含山至运漕通客车;1984年1月,含山至袁冲通客车;1986年1月,含山至半湖通客车。80年代后期,客运线路开始向跨省、地、县长途线路发展,到1988年,县汽车站开设跨省线路2条,跨地区7条,跨县5条,县内班线12条,客运里程1359公里。
1957年全县客运量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9万人/公里;1966年达20万人次,349万人公里;1988年,完成219.1万人次,6915万人/公里。
1981年前,县内公路客运均由芜湖、合肥及巢湖汽车运输公司经营。1984年1月始,巢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二车队主要负责含山的汽车客运,最初使用辛牌货车改装的客车(24座)及大蓬车,后皆为40座解放牌客车。
1981年出现个体小机动车载客运输,同年下半年,10至20座个体、联户小客车开始从事公路客运。11月,县搬运公司也从事客运。
客运票价随物价等因素变动而变动。1986年5月,票价计算标准:干线公路每人公里0.026元,支线公路每人公里0.031元。1988年10月1日起,干线公路每人公里0.0356元;支线公路每人公里0.041元。
1956年前,货运车辆较少。1956年10月柘乌路全面整修后,机动车运输逐渐增多。1957年汽车货运量933吨(外地汽车货运不计在内)。1961年2月,县搬运管理所购置一辆旧“依法”柴油机货车,从事公路货运,这时短途运输主要由平板车承担。1963年汽车货运量5573吨,货运周转量18.8万吨公里。1967年起,拖拉机加入短途运输,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主要厂矿也逐步拥有自己的货运汽车。1969年,公路货运量达6.4万吨,货运周转量119万吨公里。1979年,货运量12.8万吨,货运周转量205万吨公里,长途货运量成倍增长。1988年,全县拥有机动车2731辆,货运量36万吨,货运周转量7910万吨公里。 1982年前,零星货物都随客车同行。1983年春,县汽车站正式开办零担货运业务,营运线路有含山至巢湖、合肥、上海、无锡、南京、和县等。零担班车分东、西向,每日路经县站。
全县除国营、集体专业运输企业外,还有6个企业自有运输车队。
县粮食局汽车队,1976年6月成立。1988年职工18人,汽车7辆53吨位,油罐车1辆4吨位,固定资产32万元。
省东关水泥厂车队,1973年成立,1988年职工64人,汽车28辆,151吨位。
巢湖化建矿车队,1986年成立。1988年职工18人,汽车8辆,52吨位。
铁道部巢湖水泥厂车队,1986年5月成立。1988年职工78人,汽车44辆,180吨位。
县水泥厂车队,1987年12月成立。1988年有职工25人,汽车10辆,36.5吨位。
花山矿车队,1986年6月成立。1988年有职工50人,汽车21辆,106吨位,50座位。
1957——1988年全县国营、集体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统计表

六、养护
民国时期,公路养护主要是征用民夫进行。1957年,县建立护路队。1959年10月正式成立养护队,同时设立流动道班(当时没有固定道班房),对柘乌路、合裕路进行养护。是年起,县政府每年冬、春,发动沿线农民对公路进行整修,1982年始,县交通局将公路部门未予接养的公路转为所在乡承包接养。1984年5月,县公路站开始试行公路养护经济责任制。
境内公路常遭受水害。1954年,柘乌路部分路基、桥梁被洪水淹没。1983年6月,县境大部分公路因洪水阻断,特别是合裕路漕河桥75公里处,路面水深达2米以上。次年7月,上述路段抬高加宽,抗御洪水能力增强。
1963年,县公路站成立时,站房在原汽车站后面,为10间砖瓦平房(包括宿舍)。基层道班没有固定场所,一般租借民房作工作和生活用房,70年代后,陆续兴建道班房,均为砖瓦结构,其中林头道班为两层楼房,内设招待所和图书室。1974年,县公路站迁至县汽车站西柘乌路北侧,三层楼房,另加附属设施,占地面积1150.49平方米。
1960年以前,养路用具为简单手工工具,1960年起,陆续添置了胶轮板车和黄牛大板车,手推土制洒水车(桶)等。1970年以后,养护工具逐步机械化,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江淮牌汽车以及翻斗车,石料破碎机、推土机、压路机普遍被采用。

下一篇:第三节 铁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