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塘坝
建国前,山区、丘陵区农田灌溉,主要是利用塘坝蓄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全县有环峰塘、新兴塘、王家塘、太湖塘、崇义塘、花山塘、溪阳塘、好义塘、铜城塘、佛会塘、石溪塘、寻塘、道人塘、流塘、拖石塘、老人塘、永兴塘、苏家塘、泉塘、遇仙塘、民乐塘、老人塘22口;郭公坝、夏家坝2座。清乾隆十三年(1748),有塘24口,坝9座。以上均属官塘,由佃户上价承佃纳租,民塘未见记载。民国年间《安徽通志·水工稿》载:旧有塘坝,“今多芜垫私垦为田,尚存154处,大如黄官、环峰、黄公、遇仙等塘”。旧时由于受小农经济影响,加上兵祸连结,农民对塘坝只能小修小补。民国34年(1945)1月18日《含山周报》载文:原有塘坝“泰半年久失修,圮毁不堪使用,往往大量山洪任其沿坡奔注,无法导蓄,反伤作物,及至晴光初放,未来一周,又仰天浩叹,渴望甘霖”。1949年统计,大小塘坝13076处,多数淤积、渗漏,堤埂坍塌,蓄水很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建国后,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治水方针。五六十年代政府发动丘陵山区人民重点兴修塘坝。较大的有:陶厂杨府坝,仙踪夏家坝、曹家坝,谢集强家坝,九连新桥坝,福山杈扬坝、泰山坝等。1956年,县水利部门调查统计,全县整修兴建塘坝13142处。1966年塘坝增到13822处,比1949年增746处。
全县各区(镇)乡1988年塘坝情况统计表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水库、电灌站兴建,灌溉条件改善,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粮食总产,扩大耕地面积,出现废塘为田不正常现象,其中长山和清溪一级站灌区更为严重。1973年,全县塘坝13685处,比1966年减少137处。70年代中期,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兴修塘坝,再起高潮。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承包到户,小型水利兴修一度有所忽视,管理放松,有些塘坝淤浅,灌溉效益下降。1988年,全县塘坝16962处,蓄水量6924万立方米,占全县蓄水工程总量44.5%,有效灌溉面积7.9万亩。丘陵山区大小塘坝12019处,蓄水量5100.6万立方米,有效蓄水量3570万立方米。其中万方以上当家塘972处,有效蓄水量1660万立方米。
二、水库
建国前,原有塘坝塘容符合水库标准的,仅环峰塘。康熙《含山县志》载,环峰塘“周十里,灌田一百顷”。今塘容29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80亩。1955年,在隐龙乡(今林头镇)兴建第一座小型水库——关山口水库。继后两年兴建大坝堰、金牛洼、丰收、十里长洼、铁坝等水库。1958、1959年连续干旱,水利问题进一步暴露。1959年冬,全县掀起兴建水库热潮。长山、东山、昭关等30座水库陆续开工。当时没有地质钻探资料,是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因此初期工程质量差。通过后期续建,除险加固,达到水库标准的有长山、昭关、东山、和平、任家湖、小庙冈、关山口、香元庵、鱼岘口、二郎庙、十里长洼、沈山垴、昭关黄、江家垴、团结(又名黄李)、狮子山、大山洼、相思衖、刘武官塘、铁坝、庆山口等21座。龟山口、唐庄、韩槽坊、龙王庙、洪峰、彭庄、小庵、龙梅、官塘埂等9座,因库容小列入万方以上当家塘。
1960年后,又兴建、续建一批小水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水库除险加固,保证工程安全,发挥灌溉效益。1988年底,全县水库48座。其中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有长山、东山、昭关三座;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不足1000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有和平、任家湖、六衖、鱼岘口、香元庵、林芝沟、二郎庙、关山口、小庙冈、环峰塘等10座;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不足100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35座。48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8743.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941.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66万亩。
中型水库简介: 长山水库位于县城北部,距仙踪镇约4公里长山脚下,集水面积57平方公里。设计水位为百年一遇28.5米,淹没面积6.5平方公里;两千年一遇校核水位29.1米。总库容24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38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主坝长1000米,坝顶高程30.8米,最大坝高15.3米,坝顶宽6米。迎水坡1:3,干砌块石护坡,护坡高程自23米至30.5米。背水坡1:2.5。在高程23.5米处留有3米宽平台。正常、非常溢洪道最大泄流量共560立方米/秒。放水涵两座,南北干渠两条。长28.2公里,支渠18条,长29公里。库区提水站7座,装机15台,855千瓦。灌溉仙踪、姚庙、骆集、谢集4乡(镇)25个行政村,36180亩田。
水库于1959年11月开工,由于清基未彻底,筑坝时土料又未认真碾压夯实,1960年大坝合龙蓄水时,老河道滩地渗漏,1961年出现管涌,流量0.44公升/秒。1963年冬至1964年春,在老河槽段做粘土截水墙和粘土铺盖,因春雨多,截水墙只挖一米便回填土,渗漏问题未解决,后采用大坝灌浆法。1975年,国家投资9万元,由安徽省水利厅灌浆队施工,钻孔314个,渗漏有所减少。1982年10月,国家投资6万多元,由县水利工程队进行二次粘土灌浆,1985年9月结束,钻孔162个,吃浆量2718.8立方米。几处严重渗漏消除。但北涵南面部分坝脚湿润现象仍然存在。
1988年底,共完成大坝土方50.57万立方米,石方15840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879立方米,枢纽工程除投劳外,国家共投资157.6万元。
东山水库位于得胜河上游,县城西南五公里处,以灌溉、防洪为主,集水面积35平方公里。设计洪水位为百年一遇24.32米,淹没面积2.4平方公里;可能最大暴雨校核洪水位26.5米,淹没面积3平方公里。总库容16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16万立方米,死库容4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干砌块石护坡。迎水坡1:3,背水坡1:2.8。坝长646.5米,坝顶宽4米,坝顶高程26.5米。防浪墙长602米,顶高程27.9米,最大坝高17.9米。开敞式溢洪道宽50米、堰顶高程22.5米。非常溢洪道宽80米,顶高程23.5米。正常、非常溢洪道泄流量共720秒立方米。放水涵两座,均为圬工无压箱涵。南涵1.0×0.8米,底高程16.3米;北涵1.0×1.2米,底高程14.2米。南北涵闸门均为1.3×0.9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安装10吨手摇启闭机。
水库初建时属小(一)型,由三官(今东山乡)公社管理。1970年收归县管理,扩建成中型水库。灌溉东山乡五里、看花、梅山、孤山、花山、大众圩、路南、方赵、刘武、官山等10个行政村,6900亩田。开挖两条干渠:南干渠长13.6公里,北干渠长8.4公里,渠道配套建筑物45座,提水站5座,装机6台390千瓦。
水库1959年冬兴建,1960年2月截流蓄水。初大坝渗漏严重。1966年12月,对大坝进行地质钻探。1970年起续建,逐年配套施工,处理溢洪道和北涵渗漏,做1:2贴坡式排水体,埋设测压管,先后两次进行大坝灌浆,计钻孔195个,吃浆量3002立方米。经一系列工程处理后,水库基本脱险。
至1988年,国家共投资204.7万元。主体工程完成土方26.7万立方米,石方23286立方米,混凝土1670立方米。
昭关水库位于县城北9公里,集水面积31平方公里。设计水位为百年一遇28.2米,淹没面积2.76平方公里;两千年一遇校核水位29米,淹没面积3.2平方公里。总库容12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80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干砌块石护坡至坝顶,并做坝肩。迎水坡1:3,背水坡1:2.5。坝长700米,坝顶高程31米,顶宽4米,最大坝高13米。开敞式溢洪道宽50米,其中20米为实用堰,30米为宽顶堰,堰顶高程26.5米,最大泄流量315秒立方米。非常溢洪道宽20米,顶高程27米,下游未挖泄洪河道,未使用。放水涵两座:东涵、西涵分别为钢筋混凝土口径1.0×1.2米和直径0.8米无压箱涵;底高程分别为21米、21.2米;闸门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式,安装5吨手摇启闭机。东、西干渠两条,长8.5公里,支渠6条,长14公里。东西干渠建二级提水站,装机4台,170千瓦。库区西建大贺站,装机1台,55千瓦。灌溉谢集、昭关两乡13个行政村,8400亩田。
水库1959年12月开工,翌年春大坝合龙蓄水。1964年续建,1967年主体工程竣工。1976年至1977年,大坝灌浆,钻孔160个,吃浆总量1558立方米。后大坝分期护坡。1983年,在大坝背水坡埋设测压管,共完成5个断面19孔。
截至1988年,主体工程总投资117.48万元,累计做土方40.89万立方米,石方25859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749立方米。
全县1988年小型水库情况表


三、灌溉站
建国前,县内提水灌溉工具主要是龙骨水车。由于地势和塘坝蓄水量影响,高冈农田常常得不到灌溉。建国后,除兴建塘坝、水库外,1959年冬,建提水灌溉工程——清溪柴油机灌溉站。1961年,开始兴建电力灌溉站,1965年,电灌站发展到18座,装机29台,2045千瓦。1966年大旱,电灌站发展加快,当年兴建电灌站26座,装机30台,1152千瓦。之后,昭关三级站和三个中型水库上游电灌站陆续兴建。60年代,全县共建电灌站66座,装机84台,4156千瓦。1978年大旱,电灌站又有较大发展,当年建成电灌站25座,装机33台,2220千瓦。1988年,全县山丘区共建电灌站119座(含杨柳圩灌溉站9座),装机191台,11515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6.44万亩。其中国营中型电灌站2座(8站),装机52台,4685千瓦,灌溉57110亩。除大灌区内小站重复效益外,实际提水灌溉效益86535亩。另外,全县还有农用小水泵6809台,用于提水灌溉,原有老式水车,大半淘汰。
清溪电力灌溉站
位于清溪镇南,提清溪河水灌溉。1959年,始建三级柴油机站。一级站位于镇南周冈村,装机3台,180马力;二、三级站分别位于西圩村、大王村,柴油机未安装。1961年改为电力灌溉站。一级站装机6台,660千瓦;二级站装机3台,330千瓦;三级站装机2台,220千瓦。1964年正式提水。1966年干旱,暴露出灌区问题,即一、二、三级站扬程低,均只7米,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同时为解决仙踪地区灌溉,是年10月,开始对清溪电灌站改建扩建,1968年5月竣工。一级站增加装机和提高扬程;原二、三级站合并为新二级站,站址改建在西圩东北;另在九连乡鱼岘口村兴建三级站。一级站装机12台,1320千瓦,进水位6米,出水位18.5米,灌溉效益4128亩;二级站装机14台,1355千瓦,进水位17米,出水位36米,灌溉效益2.7万亩;三级站装机原10台750千瓦,1988年,实有6台475千瓦,进水位33.4米,出水位51.4米,灌溉效益7501亩。后在灌区内迎水庵南和戴庙张增建两站,装机3台,260千瓦,灌溉3281亩。总装机35台,3410千瓦。受益范围:清溪、巨兴、东山、九连、仙踪、姚庙6乡镇,33个行政村,41910亩。灌区内开挖干渠3条,长32.2公里,支渠21条,长155.07公里,兴建配套建筑物762座。迄1988年,国家投资199.05万元。
昭关电力灌溉站
建于1966年8月,提得胜河水解决仙踪、环峰两地灌溉问题。一级站位于含城东陡冈,二级站位于褒山乡达连塘,三级站位于九连乡小油坊。为解决三级站水过昭关,同年冬凿昭关隧洞,1967年12月竣工。洞长480米,进口高程38.955米,出口高程38.475米。 1969年6月全站建成。一级站装机6台570千瓦,灌溉进水位6.5米,出水位21米。1982年,站东3台出水管加装三通,改为排灌两用。二级站装机6台330千瓦,进水位20.4米,出水位29.3米,一、二级站灌溉12602亩。三级站装机5台375千瓦,进水位28.27米,出水位41.07米,灌溉2598亩。1976年滁河治理后,仙踪地区灌溉基本得到解决,三级站水不过昭关。全站总装机17台,1275千瓦,净扬程34.57米。国家投资64万元。开挖一条引水渠长0.85公里,设计3条干渠长9.44公里,实际完成由一级站至昭关北麓粮站西大塘长8.6公里,18条支渠长58.83公里,兴建配套建筑物12座。
全县1988年乡、镇电力灌溉站情况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