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观测、预报〕
县气象站于1956年建成后,1957年元月1日正式进行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为:气温、湿度、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蒸发、降水、日照、风向、风速、地面温度、地面状态、电线结冰、积雪深度等。观测场为25×25平方米,每天采用本县地方时01、07、13、19时进行4次定时观测,19时为日界。1960年8月1日改为北京时间。02、08、14、20时4次观测,20时为日界。1961年4月1日改为北京时间08、14、20时3次观测。1959年11月至1976年7月主要气象要素,如气压、降水、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先后实现连续自动记录。建站以来,增加近10种气象电报的观测和拍发任务。
1958年8月始,县气象站试作单站补充订正天气预报。9月3日正式通过广播对外发布;同年,试作中、长期天气预报,1959年正式对外发布10天天气旬预报、月预报以及春播、汛期、“三秋”预报等。1970年后,引进“数理统计预报”法,逐步由定性预报向客观定量化方向发展,预报准确率相应提高。1982年始使用“123”气象传真收片机,以气象传真图和气象站天气模式指标综合分析制作天气预报。
〔土火箭研制和人工降雨〕
1974年4月下旬,县气象站在全省首次开展土火箭研制工作,历时50天。第一次试验,因管壁较厚,发射高度仅达2500米左右。后改进制成“37—1型”、“40—1型”两种,发射高度达3000—3500米以上。此火箭由弹头、箭体和尾翼3部分组成,小型轻便,方向稳定良好,操作使用较为方便。
1974年9月11至12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庐江进行第一次土火箭人工降雨试验,炮点定在移湖公社磙桥大队。9月11日下午2时30分第一次作业,发射带碘化银火箭20支,发射后现场出现零星小雨,云块逐渐变黑,有雨幡出现,降雨效果不显著。9月12日上午10时13分第二次作业,发射带聚乙醛火箭32支,10时45分后根据云层变化,及时发射带碘化银火箭18只,约于10时57分降雨,范围约几十平方公里,最大雨量达十几毫米,降雨约1小时,其中天井公社15毫米,夹板公社10毫米左右。
1976年7月30日至9月10日,进行第二次人工降雨,炮点位于桂元公社桠岗,作业7次,使用“三七”高炮发射炮弹154发,炮点处计降雨50毫米左右,最大一次为32毫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