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2年起,逐步开展保健业务,普及新法接生,进行围产期保健,保护儿童健康,加强妇女劳动卫生保护,防治妇科病,做好计划生育有关手术等。自1952年至1968年,先后举办保育员、保健员、接生员、卫生员、女赤脚医生等培训班14次。1979年至1983年,县妇幼保健站保健员和区、社部分保健员往唐山、上海、芜湖和巢县等地学习后,多数能做人工流产、男女结扎和妇女上环4项手术,有的区保健员能处理难产和做剖腹产手术。1984年,全县有高、中、初级保健人员444名,妇幼保健质量指标完成97.4%。
〔新法接生〕
建国初,接生沿用旧法,产婆与产妇在床上相对而坐,产妇背靠厚棉被或1捆稻草,有的产妇背后还有个壮年妇女或自己丈夫抱住腰部,以便坐着分娩。产妇死于产后大出血、产褥感染(俗称“月家病”)等,屡见不鲜。
新法接生与旧法接生的主要区别:产妇在产前进行检查,产后要访视。接生员带消毒产包(内有大孔布巾、乳胶手套、隔离衣、帽子、口罩和助产器械等)和出诊箱到产妇家接生。产妇临产前进行灌肠,分娩时仰卧床上。胎儿娩出后,接生员用经过消毒的剪刀断脐,脐带的处理与包扎均采取无菌操作技术(包扎脐带的纱布、棉线都经过消毒处理,用绷带捆扎婴儿脐腹部位,直至脐带脱落)。
1952年春,县卫生院推广新法接生。当时,只要求洗手接生,煮剪刀断脐带。1953年,县妇幼保健站成立,宣传新法接生。1954年,全县培训新法接生员128名,旧法接生渐废。1957年8月,全县区、镇成立66个接生站。1958年建立农村妇产院208所,设床位471张。1961年,增建妇产院38所,床位58张。1966年,公社都配备较齐全的接生用具,共有接生设备750套,大部分大队有1至2套,当年,全县新法接生率为66.3%。至1981年,全县共培训保育员4219名,1984年,全县新法接生率为99.2%。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产妇死亡率由1978年的5/10000下降到1984年的3.14/10000;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983年的11.50‰。
本县于1981年在城关镇着手孕产期系统管理试点工作。1983年建立187个系统管理点,有32个公社配备血压表、骨盆测量器。通过孕产妇系统管理,全县区、社点上计划内孕妇产前检查平均3次率达75%,产后访视平均3次率达96%。
〔妇女保健〕
1957年,在县城开展妇女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4期”保护工作。1960年曾对城乡常见的妇科病进行统计。1978年开始普查、普治子宫脱垂和尿瘘。1979年以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进一步落实城乡劳动妇女的“5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保护。
1978~1984年庐江县查、治妇女“两病”情况统计表


〔儿童保健〕
建国前,由于人民生活困苦,卫生条件差,儿童死亡率高。1953年,培训保育员40名。1956年,培训保育员107名。1958年,培训保育员628名。1959年,建立妇幼保健站14所,每年免费给儿童定期接种疫苗、菌苗,预防传染病,消灭了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1979年以来,城镇、工厂和大多数农村,托幼组织基本落实了卫生保健制度,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对全县儿童分期分批进行健康检查、治疗。1980年6月1日,县妇幼保健站建立儿童保健门诊部,对7岁以下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并制定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1983年7月,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开展新生儿常年接种卡介苗的试点工作。
1979~1984年庐江县儿童健康检查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