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拨款,另外有一部分旧社会遗留的庙产和学田的收入,用于各类全日制学校公办教职工的工资、行政费用以及部分基建和房屋维修等。业余教育,国家拨给部分补助费,并拨专款作基建经费。1966年以前,学校学杂费上交县教育主管部门,然后下拨,1977年起,不再上交,由学校自收自支。1980年,本县成为全省对教育经费实行包干的试点县之一,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县教育局包干使用。教育局将民办教育补助费纳入经费计划。
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加。1970年,教育经费148.82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857.75万元的17.35%;1985年813.72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2274.63万元的35.77%。
为了扩大教育经费来源,1981年,全县开展“三结合”(国家、集体、群众)建校工作,县、区均成立领导机构。1984年,中共庐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作出“关于发动群众集资办学的决定”,集资办学形成热潮。这年,群众筹款70.03万元,企业单位筹款4.14万元,县拨经费21.03万元,勤工俭学收入9.84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中、小学新建改建校舍991间,添置课桌凳5651张。
几个年份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县财政总支出比重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