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饮食业〕
一、庐城饮食业民国期间,庐城有聚和园、长青轩、都益处、大观楼、海同春、得月楼、绣溪楼、醉陶居、太平春等16家,均属有名气的茶酒馆。抗日战争时期,有碧野园、藕香居、枣林茶社、西斜阁、太白酒家、青年餐厅等饮食业都小有名气,兴旺一时;后又增开畅叙楼、迎桥楼、白香居等。当时供应的点心有小红头、马蹄酥、酥饺、汤面、弯腰、三、水大饼、油炸饺子、肉心大饼等;莱肴花色有炖、烧、蒸、炒和腌卤等,并供应便饭及各类筵席。建国前夕有饮食业144户,资金22.4万元。
1955年庐城有饮食业116家,其中10户联营组成“庐江县城关镇饮食业合作饭店”,开设大观楼、三八饭店、畅叙楼3个门市部。又11户申请成立庐江县城关镇饮食业第一个合作单位,1956年1月批准开业,设白香居、都益处、迎桥楼3个门市部。饮食业在合作化中陆续并入集体性质的合作饭店,成为大集体企业。1957年9月至次年4月,庐城个体饮食摊店先后组成6个饮食合作小组。1958年饮食业合作饭店、组归并成“庐江县城关镇饮食业合作饭店”,门市部缩减为18个。1959年初又并入“庐江县城关镇综合商店”。1962年饮食业合作商店恢复后并接受4个街道“居民食堂”和2个旅栈、1个浴室,划分为7个核算单位。绣溪合作饭店设4个门市部,都益处合作饭店设3个门市部,大观楼合作饭店设2个门市部,三八合作饭店、大众合作饭店和回民合作饭店设1至3个门市部。1965年进行调整,改组为东风、三八、大众、回民等4个独立核算单位,共设18个门市部。1970年11月,车站饭店和三八饭店划归国营饮食业,一些小的店、组合并成立“庐江县饮食服务商店”。从1970年至1975年饮食服务商店年平均营业额只有18.9万元,1976年始回升到22.23万元,1979年达31.6万元。1981年后,实行以门市部集体承包经济责任制,营业额增长较快,年达45.2万元,1982年79.2万元,1984年86.26万元。1985年由原来统一管理核算划分为“大众”、“综合”、“同心楼”、“回民”四个独立核算单位,共有17个门市部,职工188人,营业收入95.68万元,比1970年增长4倍多。
1、庐江县饮食服务公司于1970年在原服务经理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管辖国营饮食服务业,有庐江饭店、潜川饭店、车站饭店和其他服务业等9个单位。1982年,经营承包和独立核算。1985年公司职工240人,营业额为81.9万元(含服务业),利润达8万多元。
2、庐江饭店1955年春开业,可承包大小筵席,先后调配培训厨师多人,能精制本县的名点名菜;小红头、马蹄酥、酥饺、蜜汁火腿、烤方、芙蓉鸡、油炸整鸡、烧鱼翅、枇杷鸭、火烤鸡、烧海参、红烧干贝等;还有传统菜、点,三鲜锅、锅贴饺、大弯腰、米饺等。
二、乡镇饮食业清末民初,全县乡村集镇上,有固定的饭馆、酒店、茶馆等,也有流动的粥饭锅、油炸摊、大饼摊、面条和馄饨担子等,不少村头、路口也有小吃店、酒店、茶馆方便来往行人。清末全县主要集镇上有饮食业40户。建国前全县15个乡集镇中,共有211家。一般都是菜馆、饭店。每镇少的有10多户,多的20户到30户不等,也有菜馆兼饭店。1955年全县城乡私营饮食业增加到713户,从业人员994人。1956年合作化后,城镇组建成集体店、组,农村纳入村、队集体,此后网点逐渐减少。矾山镇由11户组成合作饭店、饮食合作组,从业人员16名,资金1163元;白山镇由26户组成饮食合作饭店和饮食合作一组、二组等,从业人员29名,资金4270元;汤池镇由37户组成饮食合作饭店,设12个门市部,资金2666元;柯坦镇组织一个饮食合作饭店;泥河镇由24户组成4个饮食合作饭店,从业人员26名;罗河镇组成饮食合作饭店,设3个门市部;黄屯镇设有饮食合作一组、二组2个门市部。到1959年,原私营商业组成集体经营单位的只有57个,从业人员475人;属个体经营的只有7户10人。
饮食业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均无发展,一度出现买吃难的状况。1978年以后,不断有新的饮食店开业,尤其是个体饮食店和饮食摊大量涌现,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促进了市场繁荣。
庐江县饮食业几个年份机构、人员、零售额统计表


〔旅馆业〕
旧时县境客流动量小,多为来往手推肩挑商贩,常投宿于农村集镇或路边小店饭馆及农户家里。清末民初,庐城有5户饭店兼客栈。建国前有潜川旅社、大忠祠旅社、悦来客栈及高福星、利民、仁义、沐家饭店等8家旅栈。1952年庐城旅栈业有48户,农村集镇多为茶馆或饭店兼营旅栈,客房少而简陋。1954年由区乡供销社扶持组织服务业。盛桥、白山、汤池、金牛、泥河、罗河、黄屯、大矾山、柯坦、裴岗、新河等集镇旅店业实行登记发证。1956年,旅馆业与饮食业同时组织合作店、组,成为集体核算单位。1962年调整合并商店、组,庐城“福利旅栈”、“城关旅社”并入“饮食业合作商店”,经营“三八”、“回民”2个旅栈。县以下各区镇机关所在地和农村集镇开设1至2个集体性质的旅社。70年代初,县城以下各区、公社和一些厂矿企业内部设有招待所(室),方便接待来客和干部下乡;1980年后旅馆业兴起,1985年全县国营、集体和有证个体旅馆业42家,职工307人。
国营有庐江旅社、塔山旅社。庐江旅社在1955年开办的庐江饭店基础上扩建设立,有50多个床位;1979年增建客房110多间,可住旅客400余人。1970年11月,将归口的集体“车站饭店”财产、人员收归国营,为国营代营单位。1971年至1973年,征收民房建成1幢2层大楼,楼的东北部分和2楼共有30个小房间,7个大房间,设置床铺110个,名为“塔山旅社”。
潜川宾馆,即县政府招待所,国营独立核算单位。1961年11月成立“县委招待所”,开业时有客床78张,1962年床位扩大到148张,主要接待各种会议及外地来宾。1965年于公园大门右侧增建9间配套较好的客房。1969年1月,招待所与庐江饭店合并,成立“庐江县饮食服务站”,1970年8月分开,9月于公园大门西南边临街新建旅客大楼1幢3层54个房间。1972年5月新建食堂、大餐厅11间。1974年全所有职工40名,床位363张,当年5月在公园北面八腊庙处,翻建比较高级的3层接待楼15间,为招待所第三部;次年又于楼后配套新建小餐厅及厨房6间。
1981年改为“庐江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床位增至410张。1984年6月于公园东北角,建高级接待楼1幢,3层27间客房,为招待所第四部,并将三部小楼和新建的四部定名为“潜川宾馆”。1985年全所职工70人,床位423张。
〔其他服务业〕
一、理发经营者多为流动个体户,历来有理发挑和手提工具箱流动服务等,有少数定点开设理发店(铺),带徒和雇工营业。建国前,除各主要集镇有一两家理发铺外,农村由剃头师傅包村包户理发、分大小人年底收取费用。1950年庐城私营理发有20多户,两家理发铺,一两张木制理发椅。1952年发展为32户。集镇和农村群众理发,历来有剃零头付现款,常年包户的付给稻谷。1956年后,城镇理发业组织合作店、组,农村理发人员划归社队手工业行列,纳入集体经营。经过多次调整合并,庐城理发业于1970年并入饮食服务商店,但仍单独核算,自负盈亏。1973年以后庐城先后由饮食服务公司组建“丽容理发店”和“新新理发店”。此后,因经营管理不善,不少人离店独自经营理发业。1983年以后,个体理发业逐年增多。1985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不包括农村)理发店,共有176家,人员270名,其中庐城发展到20家86人。
二、照相清末徽商来庐城开设一家照相馆,因业务清淡,不久改行。民国年间,有安庆客商来庐城开设“汇芳照相馆”,兼营镶牙业务,生意较旺。后又有一高姓于恺悌街开设“光华照相馆”。抗日战争期间,三河夏家先后前来庐江开办“镜中天”、“太平洋”、“时代”三个照相馆,在钟楼桥至高拐一带营业。继又增加“艺芳”照相馆,不久,“汇芳”与“艺芳”、“光华”三家合并为“亦我照相馆”。1952年城内计有照相业6家。照相与钟表、镶牙业,于1956年成立合作店、组,“文化大革命”中改称“工农兵照相馆”。1970年照相馆随服务业并入饮食服务商店,1971年转属国营饮食服务公司(其职工仍属集体)。于1972年转为“国营代营”单位,称“庐江照相馆”。1983年扩建新型摄影室,有新式灯光布景,1984年新添彩照业务,有职工24名。全县城乡集镇照相业1979年只有4户37人,1982年个体摄影户增加,计有7户69人,乡村和城镇出现流动摄影摊、摄影户。1985年全县有照相业29户48人。
三、浴室建国前后除庐城外,全县主要集镇,建有简陋的私营浴室(澡堂)。庐城浴室业于民国10年前后曾一度兴盛。越城街首创澡堂“绣溪园”,不久又在西门吊桥开设“卫生园”。后又增开“大新园澡堂”、“同乐园澡堂”。民国30年(1941),由十大股集资于下河湾(现庐江浴室)处开设“华新池”。后又有4人入股集资于恺悌街毕家祠堂开设“三星池”,次年由一家独户在附近增开“义兴池”,四牌楼开设“中兴泉”。由于先后有8家竞争,有的开业1年或2年即停止营业。
1954年下半年,县财政科“服务经理部”接受“华新池”,改名“庐江浴室”。1972年3月改建扩大,分成男、女两部,设置4室,容水量为100吨,可容纳200人洗澡。以后就浴人数减少,1981年改大池为小池,缩小规模。女浴室改设为16个盆池,每天可容纳100多人洗澡,解决了妇女洗澡难的问题。
1985年全县对外营业的浴室16个,职工103人。县城有国营庐江浴室、集体有城东浴室、搬运公司浴室、西门湾浴室,各主要集镇均有浴室。还有县政府招待所浴室和各厂、矿单位浴室30多个,专为单位职工和旅客服务。“汤池温泉”历史悠久,清代就有“露天温泉澡堂”。民国30年前后,有石墙围护的温泉水眼,可自由入内洗澡。建国后,建立男女浴室,四季经营。现对温泉利用扩大,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建浴盆、浴池,引温泉沐浴。
四、染店集中在庐城,民国3年(1914)前后,庐城巨商于东街开设染坊2家,民国20年(1931)以后,陆续开设“朱复元染坊”、“悦来染坊”、“协成染坊”,并于牌楼南和岗上等街相继开办“永和”、“裕昌”、“久昌”等染店,多为农民染土布、染衣。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封锁,工业倒闭,日货控制市场,有色布匹和染料稀少昂贵,很多农民用乌柏树叶、树皮等染衣染布。建国后,随着工业发展,布料花色品种增多,染衣染布逐渐减少,1985年县城只有集体洗染店5个,从业人员12名。
庐江县部分社会服务业几个年份行业、结构、人员情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