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风机厂〕
位于城东,国营企业。1958年县办钢铁厂,1961年底下马,留下43名工人转入手工业联社农具厂,1963年将矾山镇机械厂并入,1970年改为通用机械厂,1972年转为地方国营。国家投资99.9万元,固定资产392万元,流动资金105.8万元。1982年将县农机修造一厂并入,1984年更名为安徽省风机厂,附设通用机械厂,占地面积72600平方米。1980年研制10—19№8.4D高效节能风机,获省机械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与机械部通用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成船用惰气鼓风机(钛风机),填补了国内船用风机的一项空白,获省机械厅科技成果三等奖;9—19№5.6A获省优;4—72、9—19、9—26三个系列10号以下25种规格69%达一等品;其他系列规格型号风机达到规定合格品。
该厂设备有各种金属切削机床150台,专用机床169台,精密大型车床5台,其他设备108台。1970年投产时,年产风机139台,后逐年增长,1974年1230台,1982年2477台,1985年达3401台。品种从单一离心风机发展到23个系列150种规格的离心和轴流风机。从建厂至1985年共生产风机24680台,工业泵1070台,粉碎机162台,以及空气幕等,总产值3142万元,利润427万元。1985年有职工540人,产值359.1万元,利润50.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425元。
〔安徽省活塞厂〕
位于城东郊,国营企业。1968年办厂时,是农业机械修造一厂的1个车间。厂区占地面积35300平方米,国家投资203.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10.1万元,流动资金70.6万元。从建厂至1985年,共生产农机活塞310.15万只,民机活塞119.44万只,台式电扇铝柱2.2万根,民用铝锅0.16万只,铝丝110吨,总产值为2720.84万元。1982年自行设计火焰反射炉,1983年又研制成毛细管节流静压技术。厂内有各种金属切削机床94台,理化试验仪器9台,计量仪器5台和其他专用设备21台(套),由单机生产改变成流水线生产,从单一品种发展到民机、农机两大类型24个品种。1982年95型内燃机铝活塞评为省优质产品,5195型活塞获部优。1985年生产活塞38.7万只,产值290.2万元,实现利润36.9万元,有职工320人,劳动生产率9000元。
〔县农业机械厂〕
位于城东北郊,国营企业。1958年县创办农业拖拉机站和水利流动队,帮助社、队机耕和安装维修水利排灌机械。1970年合并成立县农业机械修造二厂。1982年改为农业机械厂。国家投资104万元,有固定资产121万元,流动资金11.4万元。有金属切削机床18台,专用机床37台以及热处理等专用设备。先后生产人力、电动打稻机、江淮手动插秧机、2105型柴油机曲轴,采用镀铁、镀铬工艺修复柴油机曲轴和偶机,生产1160——2型炒籽锅、480型轧籽机、YL——95型镙旋榨油机、307型滤油机以及炒瓜籽机等。尤以95型榨油机及其制油配套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从建厂至1985年,创产值707.9万元,获利31.13万元。1985年有职工131人,产值85.1万元,实现利润6.6万元,劳动生产率5000元。
〔庐江锁厂〕
位于城西郊,大集体企业。1973年从五金厂析出,为省定点厂,厂区占地2.2万平方米,年生产抽屉锁150万把,链条锁5万把,五金件1.16万件。1984年筹建镀电车间,可生产自行车锁、双保险门锁、开关柜锁。同年,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得分97.36分(百分制),占全国第6位,503锁创省优。拥有专用设备168台,其中改造专机15台、自行仿制机器52台,并有27台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还自制各种刀、模、夹具60多套。1984年全省设备普查获得87分的好成绩(百分制)。建厂12年来,创产值1284.66万元,利润79.52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352人,年产值200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
〔县船舶修造厂〕
位于查圩南埂,大集体企业,有职工83人。原厂址在黄陂湖南岸湖滩上,仅能对船只进行维修保养。1958年移至现在厂址。先后新建修、造船车间409平方米,车间上装行车,地面装有滑道下水平台,能容纳150吨的船舶制造和修理。据统计1973—1985年,共造船75艘,年产值由建厂时的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50万元,创利润4万元。
〔县汽车修理厂〕
位于城北,大集体企业。1979年由县搬运公司扩建而成,占地16650平方米,其中4170平方米作为停车场和试车跑道,总投资12万元。主要开展汽车修理、配件加工等业务,有固定资产6.6万元。1979年产值为25.22万元,1985年产值为41.4万元,有职工5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000元。
〔县化肥厂〕
位于缺口镇,国营企业。筹建于1970年,占地面积81844平方米,固定资产536.9万元,流动资金42.1万元。1971年10月投产,当年生产合成氨40吨、碳酸氢铵150吨。以后工厂陆续经过技术改造,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逐年提高。年生产合成氨5000吨、碳酸氢铵2万吨。1972年至1982年因设备不配套,技术落后,煤电损耗大,生产经济效益低而致亏损(包括政策性亏损),共计亏损715.85万元。1983年企业经过整顿和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合成氨3021吨、碳酸氢铵12323吨,产值达184.85万元,利润2000元,扭亏为盈。1984年生产持续上升,产值272.92万元,获利10万元;1985年产量10146吨,产值262.4万元,亏损8.9万元,有职工378人,劳动生产率6944元。投产15年来,共生产合成氨36277吨、碳酸氢铵133945吨,总产值达2181.57万元。
〔县化工总厂〕
位于裴岗乡金湾村,国营企业。1973年6月筹建,名庐江磷肥厂。1974年产磷肥318吨(有效成分百分之百计算),采取块矿焙烧接触法,冷凝吸收,土法制酸,以及土坑人工搅拌法制磷肥。1976年扩建5000吨硫酸车间。1979年将土法生产磷肥车间进行改造扩建为机械化生产,可年产3万吨普钙。1982年建万吨硫酸车间,1984年,综合利用硫酸排放尾气回收,生产三纳(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全厂职工352人,设硫酸、磷肥、精细化工3个分厂。固定资产552.5万元,流动资金189.4万元,国家先后投资250万元,地方集资38万元,占地面积73370平方米。设备有沸腾炉2座、v型冷却器2台,泡沫塔2座,干吸塔5座,罗茨风机7台,外热变换器5台,中和槽2个,王韦座机1台等43台(套)。自1974年投产到1985年,共生产硫酸54020吨,纯磷肥12438吨(实物磷肥95799吨)。创产值1229.71万元,其中1976年至1979年亏损71.75万元,1980年至1985年盈余97.1万元。1985年改为庐江化工总厂,年产硫酸12419.5吨、磷肥15063吨,产值23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833元。
〔县橡胶制品厂〕
位于城关镇南门,是在原五金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集体企业。1968年试产平型传动带,1972年投产三角带,1974年生产力车胎,并创制J48丰轴(尼龙薄片)传动带第三代产品一—全合成平型带,以聚胺脂改变三角带产品结构。该厂有厂房面积9900平方米,固定资产55万元。主要设备有14时炼胶机2台,XK——400炼胶机2台,XY3F——1120三辊压延机1台/套,140吨液压平板硫化机2台,颚式(平板)硫化机7台,3KZH2——8卧式快装锅炉及三角、平型带成型设备等,总装机容量420瓩。1985年有职工199人,年生产平型传动带9.5万m2、三角带94万Am、橡胶杂件4.9吨,产值185.1万元,完成利税26.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571元。
〔县水泥厂〕
位于城北8公里冶山乡,国营企业。1970年建厂,年生产水泥608吨,附设膨胀剂厂。厂区占地面积83860平方米,国家投资130.3万元,固定资产329万元,流动资金16.3万元,主要设备有95台(套)。由于原料充裕,石质优良,规模逐渐扩大,研制成功EA——L混凝土ZM早强剂,技术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制生产的明矾石EA——L混凝土膨胀剂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系国内独创的新型建筑材料。自办厂至1985年,生产水泥277916吨、石灰14582吨、膨胀剂8889吨、早强剂400吨、石子9405吨、水泥瓦1.47万块,创产值1478.25万元,获利228万元。1985年有职工315人,年产水泥39160吨,产值211.8万元,完成利润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800元。
〔县轮窑厂〕位于城东郊,国营工业。1970年6月筹建,1971年投产,职工68人,现附设工艺建材机械厂。全厂占地面积119500平方米,国家投资27.8万元,有固定资产95.3万元,流动资金10.2万元。1972年至1977年,连续6年亏损32.09万元。1978年改变用工制度,招收亦工亦农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改革劳动分配制度,鼓励闲散人员自谋职业;改革制砖工艺,一举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1978年至1982年连续5年累计盈余36万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把任务落实到车间,分解到小组和个人,把原材料消耗及费用包到车间,改2班制为3班制,日产砖由10万块提高到15万块。建厂16年,计生产砖16431万块、红平瓦25万片、青平瓦345.7万片,总产值755.53万元,利润10.34万元。1985年产砖1145.85万块、瓦37.96万片,年产值110万元,实现利润9.4万元,有职工259人,劳动生产率4400元。
〔县建筑公司预制厂〕
位于县城北,大集体企业。建于1971年,原占地面积8397平方米,现扩展到28504平方米,有固定资产59.5万元,流动资金45万元。主要生产6×1.5米大型屋面板、12米多孔楼板、6.5米电杆、10米离心电杆以及门框、窗框、水泥混凝土涵管、水泥瓦、小砌块等农用产品、年产预制构件达6000立方米,预应力桁条15万根。1985年有职工114人,完成利税9.7万元,盈余6.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798元。
〔县美术瓷厂〕
位于石山乡,大集体企业。1958年由仓头鱼网组、盛桥麻纺社合并为盛桥综合厂。1976年发现石山粘土,将原厂改建为美术瓷厂,占地面积35964平方米,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57万元。初期生产瓷器工艺品和砂轮,后逐步改进技术,生产紫砂砖、工艺陶瓷、配制彩色釉、多色立体砖等。由于技术和管理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试制周期过长,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
该厂工艺品有20余种产品。1977年在全国镇江展览会上,“凤鸣酒具”被评为省创新产品,“戏鹿”等10多件工艺品被选送到北京(美术馆)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985年有职工117人,年产陶瓷58.95万件、铺地砖172.1万块,产值42.6万元,完成利税2.0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641元。
〔县酒厂〕
位于城南,国营企业。1949年,实行专酿专卖政策,在县城西门岗上刘家桥开办酒厂,职工7人。1951年正式建厂,职工36人,后厂址迁至南门,逐年扩建。现厂区占地面积为2166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56.4万元,流动资金13.9万元。现有设备41台(套),其中引进微波老熟机,对酒质处理效果良好。还研制成功“去芋干酒苦尾”的新工艺,使酒质色清透明,味香醇正。庐江粮食白酒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年产2000多吨。庐州琼浆——糯米陈酒(现已制成花粉封缸酒),被誉为“液体蛋糕”。1984年,酒厂经过技术改造,回收粉尘31吨,节约3万元,并提高了产品质量,可生产9个品种的饮料酒。1985年有职工122人,年产白酒2143吨,甜酒100吨,完成产值372.5万元,实现利润45.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0600元。建厂36年共产饮料酒25592吨,其中白酒25352吨,甜酒240吨,总产值3475万元,获利440万元。
〔县酱制厂〕
位于城南,国营商办工厂。原为宛谷生酱坊,后为同兴隆、钟同和、赵义成、丰裕祥、李文颐5户经营的酱坊,在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时加入合作社,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改为庐江酱制厂。经过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多。厂分设水作、酿造、酱油、腌制4个车间。豆制品日用原料千斤,酱油年产500吨,腌制品年产50吨。还可日产各种腌菜150至200公斤,供应门市部零售。厂有固定资产16万元,自有资金76万元。1981年产值39万元,利润4.6万元,1985年有职工44人,产值38万元,利润1.3万元。
〔县食品厂〕
位于县城中部,国营商办企业。建国初,县城只有同兴隆、陈泰昌等一些小型私营糕点坊和糖坊,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式样陈旧,不能满足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的需求。1953年县供销社利用烟厂(停业)厂房创办庐江食品厂。1958年县百货公司制糖厂、缺口食品厂(蛋粉厂)并入该厂,1961年酱制厂并入该厂。现在厂房占地面积1646平方米,有职工82人,固定资产32.87万元,流动资金6.97万元。该厂原属手工操作,仅能生产一些传统糕点。1958年用手摇机生产硬糖果,1959年生产冰糖,1980年用山芋粉试制鲜酵酶成功,能生产80多种糕点糖果,如玉带糕、焦油麻心饼、月饼、花生片、寸金、白切、酥糖、饼干、面包、冰棒等,其中精制;洼花酥糖,具有酥、香、甜、润的特点,色、形、味俱佳。1982年以后,引进新技术生产夹心糖果、奶油饼干和蛋粉饼干等。1957年至1985年总产值1352万元,总利润150万元,其中1977年产值53万元,利润10万元,1981年产值72万元,利润4万元,1985年产值68万元,利润2.2万元。
〔县印刷厂〕
位于县城内西门,国营企业。1954年是县民政教养院创办的石印社。1955年,改手工石印为机械铅印。同年,与私营同行业合营,成立公私合营庐江县印刷厂。1957年更名庐江报社印刷厂,1961年归属工业系统。现有固定资产46万元,流动资金9.1万元。设备有制版机、凸版印刷机、平板机、装订机等46台(套)。占地面积3923平方米,年产能力为7000万印。可半自动化机械铅印,并能部分彩印。建厂32年来,总产值为1054.18万元,获利171.07万元。1985年产值50.2万元,利润6.5万元,有职工84人,劳动生产率6000元。
〔县色织厂〕
位于环城路西段,二轻大集体企业。1953年由手工业联社将裴岗个体手工纺织户组织成立棉织社。1956年与城关织袜、轧花厂合并,称“帽袜轧花生产社”。1958年县造棉厂(原厂址在橡胶厂处,但未生产)并入该社。1962年与县纺织厂下马保留下来的60名工人和商业的百货厂合并。1965年改为综合厂,1973年改为棉织厂,1984年改为色织厂。厂房占地面积10389平方米,拥有各类机械153台(套)和高温高压100公斤染色机组(三口锅)。新建织布车间面积2450平方米,生产各类棉布、化纤布,“古今”牌蓝格被单布获省优产品。1953年生产棉布118万米,1957年85万米,1962年仅7万米,1972年以后发展较快,年产42万米,1975年110万米,1983年183万米。1981年开始生产化纤布,年产13万米。1985年生产各类布170.18万米,其中化纤布9万米,实现利税17.98万元,有职工369人,劳动生产率5461元。1972年至1985年创产值3094.65万元,获利72.97万元。
〔县服装鞋帽厂〕
位于城中部,二轻大集体企业。1954年创办,1956年改为被服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又调整为大集体企业。1974年扩大新品种,生产松紧布,扩建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1980年分立织带厂,又扩建厂房面积2600平方米。织带厂与皖中针织厂两块牌衔一套人员。1986年9月,分别成立皖中针织厂、县织带厂。从此,县服装鞋帽厂专业生产服装鞋帽。厂有固定资产30.20万元。1980年生产服装3.5万件,布鞋4.7万双;1982年生产服装13.4万件,鞋5万双;1985年生产服装9.25万件,鞋3.63万双,创产值95.7万元,完成利税11.93万元,有职工172人,劳动生产率5564元。
〔县针织厂〕
又名皖中针织厂,位于城南,二轻大集体企业。1980年由县服装厂分开建立,有各种机械70多台,已形成一套生产流水作业线。生产松紧布和针织内衣。厂区占地面积5440平方米,固定资产47.91万元,流动资金8.3万元。1981年生产针织内衣1.65万件,松紧布87万米;1982年针织内衣24万件,松紧布123万米;1985年有职工223人,生产针织内衣35万件,松紧布86万米,创产值177.78万元,完成利税1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972元。
〔县塑料厂〕
位于县城南郊,二轻大集体企业。1984年在县橡胶厂织袋车间基础上分开,与泥河塑料厂合并建成。厂区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有职工112人,固定资产36万元,流动资金5.4万元,设备22台(套)。其中新型Si65×25—LNF—700型撕裂薄膜挤出机1台套(聚丙稀37/40时分)、315吨4柱万能液压机1台套与〔安徽省风机厂〕
位于城东,国营企业。1958年县办钢铁厂,1961年底下马,留下43名工人转入手工业联社农具厂,1963年将矾山镇机械厂并入,1970年改为通用机械厂,1972年转为地方国营。国家投资99.9万元,固定资产392万元,流动资金105.8万元。1982年将县农机修造一厂并入,1984年更名为安徽省风机厂,附设通用机械厂,占地面积72600平方米。1980年研制10—19№8.4D高效节能风机,获省机械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与机械部通用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成船用惰气鼓风机(钛风机),填补了国内船用风机的一项空白,获省机械厅科技成果三等奖;9—19№5.6A获省优;4—72、9—19、9—26三个系列10号以下25种规格69%达一等品;其他系列规格型号风机达到规定合格品。
该厂设备有各种金属切削机床150台,专用机床169台,精密大型车床5台,其他设备108台。1970年投产时,年产风机139台,后逐年增长,1974年1230台,1982年2477台,1985年达3401台。品种从单一离心风机发展到23个系列150种规格的离心和轴流风机。从建厂至1985年共生产风机24680台,工业泵1070台,粉碎机162台,以及空气幕等,总产值3142万元,利润427万元。1985年有职工540人,产值359.1万元,利润50.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425元。
〔安徽省活塞厂〕
位于城东郊,国营企业。1968年办厂时,是农业机械修造一厂的1个车间。厂区占地面积35300平方米,国家投资203.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10.1万元,流动资金70.6万元。从建厂至1985年,共生产农机活塞310.15万只,民机活塞119.44万只,台式电扇铝柱2.2万根,民用铝锅0.16万只,铝丝110吨,总产值为2720.84万元。1982年自行设计火焰反射炉,1983年又研制成毛细管节流静压技术。厂内有各种金属切削机床94台,理化试验仪器9台,计量仪器5台和其他专用设备21台(套),由单机生产改变成流水线生产,从单一品种发展到民机、农机两大类型24个品种。1982年95型内燃机铝活塞评为省优质产品,5195型活塞获部优。1985年生产活塞38.7万只,产值290.2万元,实现利润36.9万元,有职工320人,劳动生产率9000元。
〔县农业机械厂〕
位于城东北郊,国营企业。1958年县创办农业拖拉机站和水利流动队,帮助社、队机耕和安装维修水利排灌机械。1970年合并成立县农业机械修造二厂。1982年改为农业机械厂。国家投资104万元,有固定资产121万元,流动资金11.4万元。有金属切削机床18台,专用机床37台以及热处理等专用设备。先后生产人力、电动打稻机、江淮手动插秧机、2105型柴油机曲轴,采用镀铁、镀铬工艺修复柴油机曲轴和偶机,生产1160——2型炒籽锅、480型轧籽机、YL——95型镙旋榨油机、307型滤油机以及炒瓜籽机等。尤以95型榨油机及其制油配套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从建厂至1985年,创产值707.9万元,获利31.13万元。1985年有职工131人,产值85.1万元,实现利润6.6万元,劳动生产率5000元。
〔庐江锁厂〕
位于城西郊,大集体企业。1973年从五金厂析出,为省定点厂,厂区占地2.2万平方米,年生产抽屉锁150万把,链条锁5万把,五金件1.16万件。1984年筹建镀电车间,可生产自行车锁、双保险门锁、开关柜锁。同年,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得分97.36分(百分制),占全国第6位,503锁创省优。拥有专用设备168台,其中改造专机15台、自行仿制机器52台,并有27台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还自制各种刀、模、夹具60多套。1984年全省设备普查获得87分的好成绩(百分制)。建厂12年来,创产值1284.66万元,利润79.52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352人,年产值200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
〔县船舶修造厂〕
位于查圩南埂,大集体企业,有职工83人。原厂址在黄陂湖南岸湖滩上,仅能对船只进行维修保养。1958年移至现在厂址。先后新建修、造船车间409平方米,车间上装行车,地面装有滑道下水平台,能容纳150吨的船舶制造和修理。据统计1973—1985年,共造船75艘,年产值由建厂时的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50万元,创利润4万元。
〔县汽车修理厂〕
位于城北,大集体企业。1979年由县搬运公司扩建而成,占地16650平方米,其中4170平方米作为停车场和试车跑道,总投资12万元。主要开展汽车修理、配件加工等业务,有固定资产6.6万元。1979年产值为25.22万元,1985年产值为41.4万元,有职工5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000元。
〔县化肥厂〕
位于缺口镇,国营企业。筹建于1970年,占地面积81844平方米,固定资产536.9万元,流动资金42.1万元。1971年10月投产,当年生产合成氨40吨、碳酸氢铵150吨。以后工厂陆续经过技术改造,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逐年提高。年生产合成氨5000吨、碳酸氢铵2万吨。1972年至1982年因设备不配套,技术落后,煤电损耗大,生产经济效益低而致亏损(包括政策性亏损),共计亏损715.85万元。1983年企业经过整顿和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合成氨3021吨、碳酸氢铵12323吨,产值达184.85万元,利润2000元,扭亏为盈。1984年生产持续上升,产值272.92万元,获利10万元;1985年产量10146吨,产值262.4万元,亏损8.9万元,有职工378人,劳动生产率6944元。投产15年来,共生产合成氨36277吨、碳酸氢铵133945吨,总产值达2181.57万元。
〔县化工总厂〕
位于裴岗乡金湾村,国营企业。1973年6月筹建,名庐江磷肥厂。1974年产磷肥318吨(有效成分百分之百计算),采取块矿焙烧接触法,冷凝吸收,土法制酸,以及土坑人工搅拌法制磷肥。1976年扩建5000吨硫酸车间。1979年将土法生产磷肥车间进行改造扩建为机械化生产,可年产3万吨普钙。1982年建万吨硫酸车间,1984年,综合利用硫酸排放尾气回收,生产三纳(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全厂职工352人,设硫酸、磷肥、精细化工3个分厂。固定资产552.5万元,流动资金189.4万元,国家先后投资250万元,地方集资38万元,占地面积73370平方米。设备有沸腾炉2座、v型冷却器2台,泡沫塔2座,干吸塔5座,罗茨风机7台,外热变换器5台,中和槽2个,王韦座机1台等43台(套)。自1974年投产到1985年,共生产硫酸54020吨,纯磷肥12438吨(实物磷肥95799吨)。创产值1229.71万元,其中1976年至1979年亏损71.75万元,1980年至1985年盈余97.1万元。1985年改为庐江化工总厂,年产硫酸12419.5吨、磷肥15063吨,产值23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833元。
〔县橡胶制品厂〕
位于城关镇南门,是在原五金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集体企业。1968年试产平型传动带,1972年投产三角带,1974年生产力车胎,并创制J48丰轴(尼龙薄片)传动带第三代产品一—全合成平型带,以聚胺脂改变三角带产品结构。该厂有厂房面积9900平方米,固定资产55万元。主要设备有14时炼胶机2台,XK——400炼胶机2台,XY3F——1120三辊压延机1台/套,140吨液压平板硫化机2台,颚式(平板)硫化机7台,3KZH2——8卧式快装锅炉及三角、平型带成型设备等,总装机容量420瓩。1985年有职工199人,年生产平型传动带9.5万m2、三角带94万Am、橡胶杂件4.9吨,产值185.1万元,完成利税26.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571元。
〔县水泥厂〕
位于城北8公里冶山乡,国营企业。1970年建厂,年生产水泥608吨,附设膨胀剂厂。厂区占地面积83860平方米,国家投资130.3万元,固定资产329万元,流动资金16.3万元,主要设备有95台(套)。由于原料充裕,石质优良,规模逐渐扩大,研制成功EA——L混凝土ZM早强剂,技术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制生产的明矾石EA——L混凝土膨胀剂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系国内独创的新型建筑材料。自办厂至1985年,生产水泥277916吨、石灰14582吨、膨胀剂8889吨、早强剂400吨、石子9405吨、水泥瓦1.47万块,创产值1478.25万元,获利228万元。1985年有职工315人,年产水泥39160吨,产值211.8万元,完成利润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800元。
〔县轮窑厂〕位于城东郊,国营工业。1970年6月筹建,1971年投产,职工68人,现附设工艺建材机械厂。全厂占地面积119500平方米,国家投资27.8万元,有固定资产95.3万元,流动资金10.2万元。1972年至1977年,连续6年亏损32.09万元。1978年改变用工制度,招收亦工亦农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改革劳动分配制度,鼓励闲散人员自谋职业;改革制砖工艺,一举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1978年至1982年连续5年累计盈余36万元。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把任务落实到车间,分解到小组和个人,把原材料消耗及费用包到车间,改2班制为3班制,日产砖由10万块提高到15万块。建厂16年,计生产砖16431万块、红平瓦25万片、青平瓦345.7万片,总产值755.53万元,利润10.34万元。1985年产砖1145.85万块、瓦37.96万片,年产值110万元,实现利润9.4万元,有职工259人,劳动生产率4400元。
〔县建筑公司预制厂〕
位于县城北,大集体企业。建于1971年,原占地面积8397平方米,现扩展到28504平方米,有固定资产59.5万元,流动资金45万元。主要生产6×1.5米大型屋面板、12米多孔楼板、6.5米电杆、10米离心电杆以及门框、窗框、水泥混凝土涵管、水泥瓦、小砌块等农用产品、年产预制构件达6000立方米,预应力桁条15万根。1985年有职工114人,完成利税9.7万元,盈余6.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798元。
〔县美术瓷厂〕
位于石山乡,大集体企业。1958年由仓头鱼网组、盛桥麻纺社合并为盛桥综合厂。1976年发现石山粘土,将原厂改建为美术瓷厂,占地面积35964平方米,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57万元。初期生产瓷器工艺品和砂轮,后逐步改进技术,生产紫砂砖、工艺陶瓷、配制彩色釉、多色立体砖等。由于技术和管理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试制周期过长,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
该厂工艺品有20余种产品。1977年在全国镇江展览会上,“凤鸣酒具”被评为省创新产品,“戏鹿”等10多件工艺品被选送到北京(美术馆)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985年有职工117人,年产陶瓷58.95万件、铺地砖172.1万块,产值42.6万元,完成利税2.0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641元。
〔县酒厂〕
位于城南,国营企业。1949年,实行专酿专卖政策,在县城西门岗上刘家桥开办酒厂,职工7人。1951年正式建厂,职工36人,后厂址迁至南门,逐年扩建。现厂区占地面积为2166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56.4万元,流动资金13.9万元。现有设备41台(套),其中引进微波老熟机,对酒质处理效果良好。还研制成功“去芋干酒苦尾”的新工艺,使酒质色清透明,味香醇正。庐江粮食白酒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年产2000多吨。庐州琼浆——糯米陈酒(现已制成花粉封缸酒),被誉为“液体蛋糕”。1984年,酒厂经过技术改造,回收粉尘31吨,节约3万元,并提高了产品质量,可生产9个品种的饮料酒。1985年有职工122人,年产白酒2143吨,甜酒100吨,完成产值372.5万元,实现利润45.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0600元。建厂36年共产饮料酒25592吨,其中白酒25352吨,甜酒240吨,总产值3475万元,获利440万元。
〔县酱制厂〕
位于城南,国营商办工厂。原为宛谷生酱坊,后为同兴隆、钟同和、赵义成、丰裕祥、李文颐5户经营的酱坊,在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时加入合作社,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改为庐江酱制厂。经过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多。厂分设水作、酿造、酱油、腌制4个车间。豆制品日用原料千斤,酱油年产500吨,腌制品年产50吨。还可日产各种腌菜150至200公斤,供应门市部零售。厂有固定资产16万元,自有资金76万元。1981年产值39万元,利润4.6万元,1985年有职工44人,产值38万元,利润1.3万元。
〔县食品厂〕
位于县城中部,国营商办企业。建国初,县城只有同兴隆、陈泰昌等一些小型私营糕点坊和糖坊,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式样陈旧,不能满足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的需求。1953年县供销社利用烟厂(停业)厂房创办庐江食品厂。1958年县百货公司制糖厂、缺口食品厂(蛋粉厂)并入该厂,1961年酱制厂并入该厂。现在厂房占地面积1646平方米,有职工82人,固定资产32.87万元,流动资金6.97万元。该厂原属手工操作,仅能生产一些传统糕点。1958年用手摇机生产硬糖果,1959年生产冰糖,1980年用山芋粉试制鲜酵酶成功,能生产80多种糕点糖果,如玉带糕、焦油麻心饼、月饼、花生片、寸金、白切、酥糖、饼干、面包、冰棒等,其中精制;洼花酥糖,具有酥、香、甜、润的特点,色、形、味俱佳。1982年以后,引进新技术生产夹心糖果、奶油饼干和蛋粉饼干等。1957年至1985年总产值1352万元,总利润150万元,其中1977年产值53万元,利润10万元,1981年产值72万元,利润4万元,1985年产值68万元,利润2.2万元。
〔县印刷厂〕
位于县城内西门,国营企业。1954年是县民政教养院创办的石印社。1955年,改手工石印为机械铅印。同年,与私营同行业合营,成立公私合营庐江县印刷厂。1957年更名庐江报社印刷厂,1961年归属工业系统。现有固定资产46万元,流动资金9.1万元。设备有制版机、凸版印刷机、平板机、装订机等46台(套)。占地面积3923平方米,年产能力为7000万印。可半自动化机械铅印,并能部分彩印。建厂32年来,总产值为1054.18万元,获利171.07万元。1985年产值50.2万元,利润6.5万元,有职工84人,劳动生产率6000元。
〔县色织厂〕
位于环城路西段,二轻大集体企业。1953年由手工业联社将裴岗个体手工纺织户组织成立棉织社。1956年与城关织袜、轧花厂合并,称“帽袜轧花生产社”。1958年县造棉厂(原厂址在橡胶厂处,但未生产)并入该社。1962年与县纺织厂下马保留下来的60名工人和商业的百货厂合并。1965年改为综合厂,1973年改为棉织厂,1984年改为色织厂。厂房占地面积10389平方米,拥有各类机械153台(套)和高温高压100公斤染色机组(三口锅)。新建织布车间面积2450平方米,生产各类棉布、化纤布,“古今”牌蓝格被单布获省优产品。1953年生产棉布118万米,1957年85万米,1962年仅7万米,1972年以后发展较快,年产42万米,1975年110万米,1983年183万米。1981年开始生产化纤布,年产13万米。1985年生产各类布170.18万米,其中化纤布9万米,实现利税17.98万元,有职工369人,劳动生产率5461元。1972年至1985年创产值3094.65万元,获利72.97万元。
〔县服装鞋帽厂〕
位于城中部,二轻大集体企业。1954年创办,1956年改为被服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又调整为大集体企业。1974年扩大新品种,生产松紧布,扩建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1980年分立织带厂,又扩建厂房面积2600平方米。织带厂与皖中针织厂两块牌衔一套人员。1986年9月,分别成立皖中针织厂、县织带厂。从此,县服装鞋帽厂专业生产服装鞋帽。厂有固定资产30.20万元。1980年生产服装3.5万件,布鞋4.7万双;1982年生产服装13.4万件,鞋5万双;1985年生产服装9.25万件,鞋3.63万双,创产值95.7万元,完成利税11.93万元,有职工172人,劳动生产率5564元。
〔县针织厂〕
又名皖中针织厂,位于城南,二轻大集体企业。1980年由县服装厂分开建立,有各种机械70多台,已形成一套生产流水作业线。生产松紧布和针织内衣。厂区占地面积5440平方米,固定资产47.91万元,流动资金8.3万元。1981年生产针织内衣1.65万件,松紧布87万米;1982年针织内衣24万件,松紧布123万米;1985年有职工223人,生产针织内衣35万件,松紧布86万米,创产值177.78万元,完成利税1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972元。
〔县塑料厂〕
位于县城南郊,二轻大集体企业。1984年在县橡胶厂织袋车间基础上分开,与泥河塑料厂合并建成。厂区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有职工112人,固定资产36万元,流动资金5.4万元,设备22台(套)。其中新型Si65×25—LNF—700型撕裂薄膜挤出机1台套(聚丙稀37/40时分)、315吨4柱万能液压机1台套与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