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宣统元年(1909),县设劝业局,管理工商事务。民国元年(1912)成立劝工局,管理工交、农林、水利。民国7年(1918),改为实业局,民国18年(1929),改为建设局,24年(1935),裁局设建设科(又称第三科)。建国后,1950年3月成立工商科,1954年成立手工业管理科,1955年4月分工商科为工业科、商业科,管理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和私营工业。1959年将工业局改为重工业局,手工业联合社改为轻工业局,增建化工局、交通局。1961年改重工业局为工业局,撤化工局并入轻工业局。1963年工业、交通合并为工交局。1969年成立“工业交通管理站”,1970年8月撤销,恢复工交局。1978年设工交办公室,1982年撤工交办公室,成立县经济委员会(简称“经委”),统一管理工业、交通、二轻、邮电、供电、农机、社队企业等局,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5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302个,还有联营和个体工业。1984年机构改革后,经委只管直属工矿企业。各系统办的工业,由各主管部门管理。1985年,有县属工业(包括经委、二轻、商业、文教卫等15个系统)、城关镇工业、乡镇工业、农村联营工业、城乡个体工业等27个主要行业。
〔国营工业〕
1950年创建人民电灯厂、工农矾矿和第一碾米厂,至1955年先后创建国营工业9个。自1951年珠宝坑矾矿首先实行“公私合营”,到1956年,先后有5家矾厂和印刷厂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全部调整为11个国营工业企业,为全县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58年“大办工业”、“大办钢铁”,本县工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除原已建的工厂外,绝大部分手工业社(组)转为地方国营,少数手工业社(组)转为公私合营工厂,一时工厂林立,最多的1959年国营工业达到48个。但产品偏重于数量,“放卫星”。1960年,国营工业产值上升到2127万元。由于投资多,手工操作多,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1961年对工业进行调整,缩短工业战线和基本建设,不少工厂关、停、并、转,到1962年,国营工业降到15个,产值降到411万元,相应大幅度精减下放职工。1966年“文化大革命”,工厂只搞运动,不搞生产。1970年后,对部分调整下马单位进行筹建重办。1971年国营工业上升到23个;部分老企业进行内涵改造,扩大外延再生产。同时逐步恢复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工业学大庆”,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注重增产节约和产品质量,克服浪费现象,工业开始稳步发展。1978年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0个。企业单位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技术交流,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完善生产责任制。此后,企业管理由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进一步完善以承包为内容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1982年,全县35个国营工业企业中,有25个企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1985年,31个国营企业总产值为4910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57年206万元增长22倍。独立核算的25个单位工业总产值4752万元,完成利润和税金总额480万元。
〔集体工业〕
建国初,集体所有制企业(即手工业)划归二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安排生产,掌握计划调节,指导销售,传递信息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1年全县手工业有36个行业,从业人员6287人。1953年,本着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分别建立合作工厂1个,合作社38个,合作小组22个,从业人员3224人。1956年,成立手工业联合社,下设经理部,各区成立办事处。1955年至1957年,手工业在合作化高潮中组成59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入社达3161人,占当时手工业从业人员98%。1958年“大跃进”中,有4个合作工厂和1个社转为全民所有制,有6个社(组)转为社办,并取消股份制,对极少数独立活动的手工业者加以限制,并逐步纳入集体分配轨道。1961年以后,又将不适宜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手工业企业退回到集体所有制,恢复按劳分配。1966年“文化大革命”,各项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工厂停产,小商品市场供应紧张。1971年以后,二轻工业得到逐步发展。1979年成立二轻工业管理局。1985年,有二轻企业34个,工业总产值1579万元,比1978年1190万元增长32.7%。
集体工业除二轻系统外,其它系统和农村社队也不断兴办。尤其是1958年迅猛发展,集体工业企业达438个。1962年调整压缩为55个,1971年开始回升到95个,1980年175个。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集体工业稳步增长,1985年,全县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包括二轻工业)和农村村办集体工业共有1990个。集体工业总产值6412万元,比1978年1945万元增长2.3倍。1985年城镇个体工业98个,农村个体工业8552个,个体工业总产值1465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