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沿河湖滩洼地筑堤兴圩,历史悠久,始于何时无考,但自明代以后,垦圩渐多,嘉靖二十五年至四十年(1546——1561)建梅山圩、王官圩。辟巢湖水滩垦新丰、新兴2圩。隆庆年间(1567——1572)建南都圩、北都圩,包括梅山圩统称东圩。万历十二年至十五年(1584——1587)建西城圩。清嘉庆八年(1803)县志记载,县有圩86口。顺治以前已垦天井圩、新圩、荒圩、白荡圩。顺治、康熙、雍正县志均有圩92口的记载。同时清代又先后在湖宾垦田777顷(即77700亩)。光绪《庐江县志》记载本县大粮圩田102074亩,水粮圩田75828亩,其中滩田、沟田和废圩计18386亩。并认为北乡白石山至齐头嘴河东圩埂年久失修,滨巢湖沙圩、盛安圩地势低,圩田多成泽国,圩民屡次禀告修堤无着,常受水浸之苦,建议东乡诸圩因其临湖险情多,各县圩董应通力合作防范。民国8年的经济调查资料记载,本县当时岗地圩地计1182600亩,称县境岗地水利则在塘堰,而圩地即在注重圩堤,随时加高培厚,以御水患。
建国后,经过水利兴修,新建和联并了许多圩口。据1985年统计,县有圩192口,圩田面积349847亩(其中庐北大圩、盛桥联圩、裴岗联圩、杨柳圩、天井圩、金同圩面积均在万亩以上),圩堤(防洪堤不含圩内防涝堤埂)总长652公里。圩田是本县商品粮主要产地。
庐江县圩口基本情况表


〔庐北大圩〕
圩田面积122617亩,内含同大、石大、牛广圩。1978年杭埠河治理工程结束后,圩成雏形,1980年3月经县政府批准,联圩命名“庐北大圩”。
同大圩位于庐北大圩东北,内含36口(除杨婆圩属肥西)小圩和一洲,原为合肥、庐江2县共有,1949年7月全部归属庐江。清宣统三年该圩于临湖套溃堤3处,民国元年仅堵复2个缺口。建国后,圩堤修复险段,加高培厚,开沟治涝,配套机电排灌,经历过1954年、1969年、1983年大水的考验,均未溃破,人称“铜打圩”。
石大圩位于庐北大圩中部,1954年联10圩而成“十大圩”。1959年9月又联7口圩与“十大圩”并成“石大圩”(内含17圩),历史上曾与合肥县共有。建国后,曾于1954年8月、1969年7月16日两次破圩。随着杭埠河整治,马槽河改道,圩堤加固和水利设施配套,已能抗御洪涝灾害。
牛广圩位于庐北大圩西部,内含施弯、南宫、北宫、小姑等圩。建国后曾于1954年、1969年溃破。1975年冬,该圩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开挖3公里主沟,13.2公里农沟和7.4公里抗旱沟,筑有12.4公里长的机耕路,对堤埂增宽加高,增强了该圩的防洪抗旱能力。
庐北大圩堤长103公里(堤顶高程13——17米,顶宽3——6米,圩内地形西高东低,海拔高程6——8米),该圩建有23处机电排灌站,63座涵闸陡门(其中杭埠河堤段涵闸陡门28座),圩内整沟治涝,分级控制,分片排水。在治理杭埠河工程时,对河堤、圩堤兼用的堤段,采用干块、混凝土进行分段护坡,共护坡11842米,有的堤段护砌高度9米,有的达到13米。水利部门在该圩设立“庐北大圩堤防管理委员会”,分设新河、新渡、广寒管理所,管理圩区堤防,会同区乡组织兴修,防汛排涝。
〔杨柳圩〕
位于县境东部与无为县毗邻,介于白湖、黄陂湖和西河之间,周长(堤长)31.5公里,面积52.15平方公里,圩田45500亩(内含无为县两个村圩田)。明万历十九年(1591)六月初三日,由杨柳、王家、西城、南都、北都、梅山等圩联成。历史上多遭水浸之害,清宣统元年——二年(缺口未堵)两次连遭溃堤决口。有民谣:“宣统宣统,淹掉稻种,要想收稻,另换国号。”民国20年7月14日,埒埂、韭菜园圩堤溃决。建国后,1954年、1969年两次破圩。1969年后,全圩组织民工经4个冬春加高培厚圩堤,将原来堤高12米加至13.5——14米,顶宽由原来2——3米加至6米,险埂段用块石护砌,建闸5座,陡门4座,涵16座,兴修沟塘791处,使该圩防洪、防涝、抗旱能力大为提高。
〔天井圩〕
位于县境黄陂湖南,介于瓦洋河、黄泥河之间,堤长17.3公里,面积14.85平方公里,圩田1.5万亩。明代垦天井、天心圩。1958年后垦跃进、齐心圩,1979年瓦洋河改道后,联20口小圩(含九连圩)并成现在的天井圩。历史上圩区水灾频繁,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破圩后无力堵口,连淹7年,民国20年、民国36年、1954年、1969年又4次决口。70年代初,对圩堤整修,堤顶高程达15——16.5米,顶宽3——4米,建闸3座,陡门3座,圩内治沟理渠,新建3个排水站,提高抗灾能力。
〔裴岗联圩〕
位于县境东部,塘串河西岸,堤长15.5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圩田20248亩。1957年前是后湖及沿湖小圩,1972年联胜利、同心等20口小圩成现在的“裴岗联圩”,但在联圩前,这些圩口于1954年、1969年均遭水灾决堤,后经堵口复堤加高培厚堤埂,使堤顶高程达13——14米,顶宽3.5——5米,建有3座排灌闸。圩内兴沟3.5公里,开撇洪沟6.3公里,建有4处机电排灌站,使该圩持续10多年稳产丰收。
〔盛桥联圩〕
位于县境东北,东临兆河,北界盛桥河,圩堤长17公里,面积11.8平方公里,圩田11570亩。1971——1972年,以原宛大圩为主体,联芦柴滩等9个圩成盛桥联圩。圩堤埂高程13.2——13.5米,顶宽1.5——3米,建撇洪沟6公里,建5处排灌站,1座进水闸和4座陡门。
〔金同圩〕
座落金沈、同春乡境内,巢湖南岸,面积1.2万亩,堤长19.3公里,堤顶高11.5——12.5米,顶宽1——2米。1976年大搞农田建设时开挖金同撇洪沟开始联圩,但目前圩田仍分乡管理。
庐江县千亩圩口分布表



〔零星小圩〕
城关区有曹圩、宋小、桥北、罗埠、金碾、沈陈、查圩、东西院、岗杨、沈小、陈埠、永齐、金塘、马厂、张保等圩;金牛区有王大、丁口、杨小、丘小、施小、徐梢堰、李后、塘小、三联、团结、望城、王古、丁宫、白心、张冲、余圩、邢小、汪小、陶小,张小、崔小、大沙、汪圩、大屯、黄小、决心、曹小、力小、陈小等圩;白山区有一浪、后沟、宜兴、丰收、油坊、余圩、站岗等圩;盛桥区有龚圩、沐圩、黄泥垱、赵圩、中心、小圩、界河、王小、欧圩、大洪、甲湾等圩;缺口区有赵圩、汤圩、何圩、南山、夏小、后成、石头、夏嘴、临湖、曹河、陶圩、乔圩、蒋圩、王圩、洪圩、毕圩、刁泽、后滩、王家、罗家、马鞍桥、西小、砂小、耳朵、杨家、陈老、苦鸦、西滩、叶圩、宛圩、金圩、郑刘、保障、砂柳、蔡大、鹰子、孔圩、汪圩、柏大、秋兆、振风、脚圩、孙垱、西联、副联、朱大、陈家、邢家、汤坝、朱老、东嘴、李小、农场、芮圩、夏泽、黄圩、陈圩等圩;泥河区有同德、三八、金庄、河头、杨毫、殷嘴、长龙、董圩、散水、周小、棺材、长丰、王小、陈瓦、松树、朝阳、叶圩、沙河、桥头、马圩、新圩等圩;乐桥区有两个防洪圩(金桥圩3110亩,乐桥圩3940亩)。
〔涵闸陡门〕
1949年全县有涵闸陡门1136座,1957年有2360座,1963年有2389座,其中全县圩口有涵闸陡门1155座。经过历年水利兴修和规划改建,小型涵闸有的保留,有的则被其他水利设施代替。1985年存涵闸陡门1033座,其中较大的涵闸97座,流量100——1000立方米/秒的涵闸3座,流量10——100立方米/秒的5座。据调查,这些涵闸陡门工程设施基本完好,对水利排灌均能发挥作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