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农业由传统的木、铁器手工操作农具,逐步发展为机械、电力农机具。为了加强农机管理,1976年县成立农机管理局(1984年改为站),并相继设立农机培训班,各区成立农机站,负责农机推广、机手培训、登记发证、安全监理、油料分配、协调农机供应、维修等,促进农机迅猛发展。198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4407马力,是1975年63057马力的3.86倍,比1980年144052马力增长70%。
〔传统农具〕
建国前后,主要使用木、铁制农具。耕地用木犁、木耙、木耖;翻地用钉耙(四齿粑)、老;施肥用粪桶、瓢、畚箕;清沟理水用铁锹;提水用木制水车(手拉脚踏);除草用锄头、耘耙、头、铲子;收割用镰刀;打场脱粒有石磙、掼桶(禾桶)、连枷、风车、稻箩、竹扫帚;加工粮油沿用土砻、木砻、石磨、石臼、木榨等等。动力靠人力或畜力,笨重艰苦,效率低。1962年全县有木制农具78.1万件,铁制农具97.3万件,除历年淘汰部分外,至今尚有不少传统农具,为农民手工操作使用。
〔农业机械〕
一、耕作机械50年代使用过新式步犁,并曾一度推广双轮双铧犁,后因畜力难于牵引而停用。1959年有双轮双铧犁41张,圆齿耙1421张,喷雾、喷粉器2993台,并试用人力插秧机。1958年县建立拖拉机站,隶属县农业局,有大、中型拖拉机2台56马力,开始机耕,并陆续于1966年购置大、中型拖拉机7台247马力,手扶拖拉机7台49马力,除用于耕作外,还从事短途运输。1970年4月县拖拉机站并入农机二厂。7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拖拉机发展较快,由社队自行购置使用,机耕面积逐年扩大。机动插秧机多次试验推广,推广较好的戴桥乡白河村,有2个生产队,基本实现插秧机械化,后因插秧机质量未过关停用。1980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78台7400马力,手扶拖拉机2168台25884马力,大中型机引农具291台。1985年大、中型拖拉机204台9143马力,手扶拖拉机3347台32463马力。机耕面积最多的是1978年,达34.7万亩,1985年下降到18.3万亩。
二、排灌机械1954年始有锅驼机、柴油机4台86马力,用于排灌。1957年增加到29台486马力。60年代后,发展较快。1960年有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2台5852马力,1970年达到822台27010马力,1980年5771台65654马力,1985年7129台101241马力。还有农用水泵6729台,潜水混流泵2130台3562马力,喷灌机械12台。
三、植保机具1957年手动喷雾(粉)器,在棉花、水稻产区已被广为使用,到1959年有喷雾(粉)器2993台,施肥器2张。喷雾(粉)器由手动到单管压缩,发展到背负式压缩器。1979年使用抬架式机动喷雾器,到1982年拥有6台。以后陆续引进北京“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进行超低量喷雾。1985年有机动喷雾(粉)器346台554马力和手动喷雾(粉)器32664台。
四、运输机械民国期间,陆路运输除极少量牛车外,主要是独轮手推车(俗称滚辘车)。1956年有胶轮手推(拉)车川5辆,1975年为2268辆,1985年14167辆。载重汽车1975年6辆720马力,1980年为71辆8155马力。1985年199辆21235马力。1985年还有各种机械运输船1171艘,14692马力。
五、加工机械发展较早较快的为碾米机,1963年有76部,1965年增加到223部,1985年为986部。脱粒机1959年有脚踏打稻机50台,以后发展为机动脱粒机,1970年始有3台,1975年1253台,1985年5731台。磨粉机、轧花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都逐年发展起来。
庐江县几个年份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表

庐江县几个年份农业机耕、灌溉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