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区、乡〕
一、城关区由区治所在庐城,境环城郊而得名。居县境中部。东邻缺口、盛桥区,西接汤池、乐桥区,南与泥河区交界,北与白山、金牛区相连。全区总面积241.56平方公里。该区属丘陵区,东北多山。耕地多为冲、塝、畈田,少数圩田。耕地总面积102256亩,人均耕地1.07亩。1985年区辖7乡、45个行政村、958个村民小组、21532户、95635人。有农业劳动力38461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盛产水稻。由于四周紧靠县城,亦农亦商、亦农亦工,从事建筑、服务、运输的人较多。境内有罗家埠、二十里铺、东铺岗等乡村小镇。全区经济文化活跃。城郊的果品蔬菜生产、养殖业、食品加工业较发达。境东北二十里的冶父山海拔375.4米,“冶父晴岚”昔为庐江八景之一。
二、汤池区由于区治所在东汤池镇而得名,位于县境西乡。该区西与舒城县南港区、桐城县大关区接壤,南、东、北分别与本县乐桥、城关、金牛区相邻。总面积187.8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3373亩,人均耕地0.75亩。区辖6乡1镇、52个行政村、877个村民小组。1985年全区有18621户,84540人。农业劳动力33804人。本区地处大别山东伸余脉,西南多山岭,层峦叠嶂,东北多冲畈。山区盛产茶叶,是本县主要产茶区,农作物主产水稻。1985年有茶园面积11787亩。所产“白云春毫”、“小兰花”等名茶畅销省内外。土特产有生漆、板栗等。境内除汤池镇,还有白果树、三十里铺、二十里铺、长岗、永安桥等乡村小镇。有关山(冷水关)、百花寨、牛王寨等古迹,有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严家松园),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独此沸如蒸”的温泉,有“高峡出平湖”的金汤水库,果园山水库,有横贯县境东西的军二公路、舒庐干渠。
三、金牛区因区治所位于金牛山麓而得名。位于县境西北,东傍白山区和城关区,南连汤池区,北邻舒城县杭埠区、西接千人桥区,全区东西宽20.8公里,南北长21.6公里,总面积263.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637亩,人均耕地1.3亩。区辖9乡1镇、78个行政村、1358个村民小组。1985年总户数29529户、127507人,农业劳动力55511人。区境北部和东北部地势低洼,主要是圩区;东南部丘陵起伏,惟黄蜀山隆起挺秀,余多为岗地。杭埠河、金牛河、白石天河可通航运,庐(江)金(牛)、金(牛)汤(池)、金(牛)广(寒)公路与各乡镇公路衔接,形成水陆交通网。本区盛产水稻,其黄沙和渔网是主要副业收入。境内除金牛镇,还有石嘴头、广寒桥、双牌碑、郭河新街、龙门口等乡村小镇。
四、白山区因区治所在白石山麓而得名。位于县境北部,东北临巢湖,北与肥西县接壤,西北的黄道乡魏垱、黄道村与舒城县的舒三乡隔河相望,西接金牛区,南临城关区,东南与盛桥区毗邻。区境东西长19.7公里,南北宽18.5公里,总面积228.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036亩,人均耕地1.19亩。区辖10乡1镇,95个行政村、1042个村民小组。1985年总户数33781户,144282人,农业劳动力60185人。该区水陆交通发达,主要航道有白石天河、杭埠河、小南河,并有诸多支流,航线四通八达。公路交通以庐(江)白(山)和三(河)庐(江)公路为主体连接县乡。境内除白山镇,还有新河、戴家桥、汪店、二龙街、新口渡、南河、横溪等乡村小镇。白山镇西和北部广大地区是地势低洼的滨湖冲积平原圩区,又是巢湖盆地的边缘地带,圩区水田海拨5.8~9.2米,土地肥沃。圩区主产水稻、油菜,辅以蔬菜,沿湖产银鱼。被称为庐江“鱼米之乡”、蔬菜基地。宏伟的白山大桥和耸立于巢湖之滨的白石山蔚为大观。
五、盛桥区因区治所在盛家桥而得名。位于县境东北部,北濒巢湖、西北接白山,西南与城关区相连,南邻缺口区和白湖农场,东与巢湖市槐林区毗邻。东西长21.8公里,南北宽17.5公里。总面积208.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788亩,人均耕地1.2亩。辖8乡、1镇、55个行政村、897个村民小组。1985年全区有23293户、94392人,农业劳动力40079人。本区东部多为滨湖圩区,余为山丘岗地,间以冲畈。交通主要以庐(江)巢(湖市)路、盛(桥)白(山)路为干道,辅以各乡支线构成公路网。盛桥镇中心有长河和境东北兆河相通,水运称便。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辅以油菜、小麦等作物。盛桥镇为南北交通枢纽,有初具规模的农贸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境内还有魏岗、洪陡岗、石山、兆河闸、止马岗等乡村小集镇。“盛桥麻网”也颇有名气。境西田埠乡建有革命烈士塔一座,境中部夏砾山南麓有抗日阵亡将士群塚。
六、缺口区因区治所在缺口镇而得名。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无为,南抵枞阳,西连城关、泥河区,北接白湖农场和盛桥区。境南多低山,境北多丘陵,中有黄陂湖,临湖河多圩畈。境东杨柳圩是本县著名大圩之一。境内高差大,釜顶山海拨486米,圩区和湖区最低高程只有7米。全区总面积为3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148亩,人均耕地0.91亩,山场总面积14万多亩,其中林业用地115993亩。区辖9乡1镇、94个行政村、1625个村民小组。1985年全区38939户、176771人、70993个劳动力。该区矿产资源丰富,据查地下矿藏有矾、铁、硫铁、铜、锌、锰、石灰石、甲长石等。矾矿、钟山铁矿、小岭硫铁矿均在境内。山区建有小二型水库13座。农业主产稻、麦,山区主产竹木,黄陂湖产芦苇,圩区产菱、藕、茭白、荸荠,芦席在全县久享盛名。境内水陆交通便利,众多公路支线连接军(埠)二(坝)、裴(岗)桂(家坝)主干路;县河、塘串河、西河、黄屯河水运畅通。缺口大桥贯通南北。境内有缺口、塘串河、裴岗、顺港、砖桥、刘墩、黄屯等乡村集镇。
七、泥河区因区治所在黄泥河镇而得名。位于县境南部,东临缺口,西连乐桥,南与枞阳县石马、白柳、官青3乡接壤,北抵城关区。南北长约29公里,东西宽约15.3公里,全区总面积299.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447亩,人均耕地0.99亩。辖8乡1镇、79个行政村、1371个村民小组。1985年全区总户数33096户、144487人,农业劳动力54574人。本区东部和西北多为丘陵山岗,南部罗昌河边缘和北部滨黄陂湖圩区,其余多为岗塝地。农业主产水稻和油料作物。张院(中型)、七桥(小型)水库供灌溉、养殖。境内除泥河镇,还有罗昌河、中沙溪、鲍店等乡村集镇。黄泥河、罗昌河可航运,以庐(江)枞(阳)公路为主,沟通各乡支线,水陆交通便利。地下资源丰富,有待开采的罗河大包庄大型铁矿,还有铜、矾、硫、磁铁等矿。
八、乐桥区由于境内有磙子桥,民国期间于此设同乐乡。建国初,取其二者后一个字设乐桥乡,1950年成立区取其乡名,区治所唐老院。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城关、泥河区,西隔界河与桐城县相望,南与枞阳县和本县泥河区七桥乡相连,北与汤池区接壤。全区总面积265.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595亩,人均耕地1.07亩。辖10乡、58个行政村、1043个村民小组。1985年全区有26149户、110274人。农业劳力46555人。境内西北和东南多山。主峰牛王寨海拔595米,为县内第一高峰。岱鳌山秀峰挺立,中部柯坦河贯穿南北,通菜子湖达长江,两岸多系冲积平原,余为丘陵、岗塝、冲畈相间。农业灌溉主要靠舒庐干渠和小型水库、塘坝堰蓄水工程。交通主要靠陆运,以区治唐老院为中心的砂石公路通达区内各乡,亦与县内公路相连。农业主产水稻、油料,西北山区产茶叶。境内有唐老院、大凹口、城池埂、陈埠、柯坦、小烟墩等乡村小镇。有牛王寨、龙池山、石小姐、大城畈等胜迹。
〔集镇〕
宋、元时期,庐江有金牛、清野、罗场、矾山、武亭、昆山六镇。明有金牛、盛家桥、砖桥、罗家埠、戴家桥、罗昌河、沙溪、黄泥河、黄屯九镇。清增关河、汤池、青帘三镇。光绪《庐江县志》记境内四乡有黄屯、缺口、青帘、关河、裴家岗、塘缺河、栖凤岭、盛家桥、砖桥、小矾山、大矾山、罗昌河、黄泥河、下沙溪、中沙溪、上沙溪、烟墩、汤池、界牌、永安桥、冷水关、柯家坦、小马槽、大马槽、三河、金牛、新口渡、中吴桥、罗家埠、齐头嘴、白石山、戴家桥共32镇。1949年形成规模集镇有白石山、盛家桥、金牛、东汤池、黄泥河、罗昌河、大矾山、石嘴头、罗家埠、戴家桥、黄屯、砖桥、柯家坦十三镇。建国后,集镇的兴衰随着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变化,1985年建制镇有:城关镇、矾山镇为区级镇;汤池、金牛、白山、盛桥、缺口、泥河等为乡级镇,均为区公所所在地。一些乡政府所在地和交通要道、人口集中、商业发达的地方,已形成乡村集市(详见城乡建设)。
一、矾山镇位于县境东南27公里,因盛产明矾而得名。自唐中宗时期,开始采矿煎炼矾,到了北宋时期,已成为全国五大白矾(即明矾)产区之一。《宋史·食货志》:庐江有昆山矾场,是宋代政府管理白矾的专卖机构。而无为军矾的主要生产区则在今的大、小矾山。因矾矿业的发展,山下逐步形成商业集镇——矾山镇。据宋《元丰九域志》载:矾山为庐江县六镇之一。清光绪《庐江县志》记有大、小矾山两镇。清同治四年(1865)置大矾山保、小矾山保,隶南乡。清宣统二年(1910),仍设大矾山保、小矾山保,隶第四区南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设大矾山联保办事处,隶第二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置矾山乡,隶泥河区。建国初的1949年,置矾山区。1955年撤销矾山区,次年则置矾山为县直属镇。1960年5月,将镇改为公社。1985年4月,改公社仍置为县直属镇,辖矾山、钟山办事处和3个居民委员会、5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含乡村)33.5平方公里,农业耕地7311亩。共有4845户、206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38户、9527人。
建国前,镇街道4条,主街道长360米,不整齐,路面铺乱石和石板,开设厂、店和服务业50多家。建国后,旧街道经拓宽整修。1954年建新市街,并建农贸市场,1985年建中心街,铺水泥路面,扩建商业网点。交通设施有汽车站及矾矿、铁矿汽车队,修建通往缺口、双凤、砖桥、小矾山公路,并在缺口设有矾矿、铁矿专用码头。
镇以产明矾著称,地属企业庐江矾矿,现有职工2800多人,矿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固定资产原值2137万元,已成为全国两大明矾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化工部18个重点化学矿山之一,列为省大中型骨干企业。
镇旁的钟山铁矿建于1970年,1979年正式投产,原隶属巢湖地区,1987年划归合肥钢铁公司,属中小型企业。
文化教育设施,1985年有中学2所、小学7所、幼儿园5所,并建有职工之家“矿山俱乐部”、文化站、广播站、新华书店。医疗卫生机构建有矿工医院和卫生所。千年的古镇,今日生机盎然,已建成以产明矾为主的新型工业集镇。
二、汤池镇位于县城以西23公里,以有汤坑泉而得名,因又与舒城西汤池相对应,此称东汤池。该镇始建于明朝中叶,初仅有以徽州迁来的少数居民在此耕耘,后随着茶叶生产发展,渐成商业贸易集市。清雍正、光绪《庐江县志》列汤池为县境市镇之一。宣统二年(1910)始为区治。民国年间相继设区公所,区署。镇上有南北向一条街,开设茶行、米行、鱼行、手工业作坊、货栈,经营土特产品和杂货。抗日战争时期,镇东南二里的严家松园曾一度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汤池于1951年建镇,1955年底撤镇建乡,1958年为汤池公社,1961年12月恢复汤池区。1985年撤乡建镇(乡级),是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一个街道、181个村民组,总户数4371户、总人口196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95人)。
汤池西南环山,金汤水库,居高灌下;舒庐干渠,绕山麓横贯东西。境内耕地多系平畈,以产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山区盛产“小兰花”茶叶,兼产竹、木、柴、炭、油桐等。军(埠)二(坝)公路穿镇而过,马槽河穿镇东侧北流入杭埠河。这里风景秀丽,远有崇山叠翠,近有茂林修竹,汤池温泉历史悠久,经综合开发可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点。
三、金牛镇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因镇依金牛山而得名。镇西有古城遗址。《太平寰宇记》:金牛山《图经》云:“昔有金牛从此山出,奔江,人逐之,故其处有渚,谓之金牛渚。”《魏书·地形志》:“庐江郡接壤者为西汝南郡,领县二,首安城,下注有金牛山。”宋《元丰九域志》始列金牛为县境六镇之一,明亦为镇,清志历载其名,宣统二年(1910)始为区治。民国年间均为区、乡治所。1952年置镇,次年撤镇建乡。1958年成立金牛公社,1984年恢复为乡,隶金牛区。1985年撤乡建镇(乡级),是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境域面积29平方公里,镇辖6个村民委员会、一个街道委员会、137个村民组,总户数3644户、人口158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1人)。
建国前这里仅通水运。粮食和土特产品为市场交易大宗。1949年以后,镇的街道经移建拓宽,形成东西向长街。金牛河经过疏浚,可四季通航。公路连接合(肥)铜(陵)路、军(埠)二(坝)路,畅达四方。金牛山山青水秀,故旧志以“金牛晚眺”为庐江八景之一。该镇耕地圩畈相间,沟渠纵横,盛产水稻、油菜、瓜果。织渔网是农家副业,名特产“金牛大扁糖”已有百余年历史,今仍畅销不衰。
四、白石山镇距县城东北30公里。镇以白石山得名,古称“晾网城”。白石山街始建于清初。光绪年间,江南商贾在此聚集,开设粮行、杂货店达数十家,逐渐成集镇。光绪《庐江县志》始列白石山为县境32镇之一,宣统二年(1910),始为区治。民国年间为区公所、区署所在地。1952年建白山镇,次年撤镇建乡,1958年成立白山公社,1984年恢复为乡,隶白山区。1985年撤乡建镇(乡级),是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镇境域总面积为29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一个街道委员会、96个村民组。总户数3306户、人口155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95人)。
该镇傍白石天河,通巢湖,水陆交通要道。建国前常遭匪患兵祸,人民深受其害。建国后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1978年建成的白山大桥横跨白石天河和南河,把圩区7乡和山区4乡连为1体。水运航线可通金牛、三河、巢湖、合肥等地,使白山成为沿湖圩区的农副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重要集散地。白石山耸立于巢湖南岸,白石嶙峋,山上有龙池、洞穴,“白石冬雪”是旧志“庐江八景”之一,1971年山上植杉栽竹,郁郁葱葱,白山变为青山。境内河道纵横,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素有“粮仓”美称。兼产蔬菜、蘑菇、鱼虾、渔网等。
五、盛桥镇位于县城东偏北26公里。因镇跨长河南北,中有木、石桥,首由沈姓捐助倡修而得名沈家桥。清道光年间,商户再集资重修了石桥,易名为“盛家桥”。明成化五年(1469)首列为庐江县九镇之一。镇东七里许有金城寺,据传东汉末年魏武帝、文帝曾于此附近筑城御吴。明末张献忠围庐州,攻庐城时曾率师驻此镇。宣统二年(1910)始为区治,民国年间均为乡公所所在地。1941年3月至1943年7月,盛桥镇曾被日军侵占。这里又是新四军和地方武装进行抗日斗争的前哨阵地。1948年秋,盛家桥是湖西民主县政府驻地。1951年置盛桥镇,1955年改置乡。1958年成立盛桥公社。1984年恢复为乡,隶盛桥区。1985年6月,从原盛桥乡划出盛桥行政村,从东岳乡划出薛岗行政村,从七里乡孙桥村划出魏家田埠和下关两个自然村,置魏田村,重建新的盛桥镇。现在是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镇境域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46个村民组,总户数1766户、人口73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99人)。
盛桥镇于1951年遭洪灾后,经恢复和改建,现镇上设有中小学、卫生院、影剧院和金融服务机构,以及交通、邮电、饮食服务设施。庐(江)巢(湖)、庐(江)白(山)公路穿镇而过,长河往来的船只也停泊于此。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区农副产品贸易交流集散地。
六、缺口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濒临黄陂湖东岸,按其地势据传乃是黄陂湖、失曹河水将此冲成一大缺口而得名。原沿河只有一条小街,后由于在此修建矾码头而使街道扩大,居民逐渐增多遂成小镇。光绪《庐江县志》始见缺口镇,民国期间历为乡、保驻地。1954年小镇遭水淹没,工商户逐步向南面高地迁徙。建国后建乡,历属白湖区、黄屯区。1958年成立缺口公社,1960年并入矾山公社,次年复置缺口公社。1962年始设区,公社隶缺口区。1984年改设缺口乡,1985年撤乡建镇(乡级),是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镇辖6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108个村民组,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有3460户、人口166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66人)。
镇区跨岗傍水,以农业为主,主产稻麦、油菜籽,兼产经济作物。县属化肥厂、良种农场座落此镇。缺口港历来是本县重要的水运码头,出入港船只多,港口吞吐量大。“青帘渔火”是旧志“庐江八景”之一。裴(岗)桂(家坝)公路纵贯南北,铁精砂、硫矿石、明矾等经水陆输往省内外。
七、黄泥河镇位于县城南26公里。因镇座落在黄泥河(古名黄溪)中游两岸而得名。镇形成于明初,当时的街道在余小桥附近,后逐步向东、向西延伸,分东西二街,清同治六年(1867)建“通济”石桥将两街连接。明为县境九镇之一,清志历载其镇名。宣统二年(1910)始为区治,民国年间均设区公所,区署于此。1952年建泥河镇,隶沙溪区。1955年撤镇设乡,仍属沙溪区。1958年成立泥河公社,1962年始设泥河区辖泥河公社,1984年恢复为乡,隶泥河区。1985年撤乡建镇(乡级),是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镇境域面积约38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98个村民组,总户数4840户、人口207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40人)。
街道居民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集镇上有农历逢三、六、九赶集的传统习俗,逢集期四方客商云集,货山人海,是县南乡较大的集市贸易市场。黄泥河是该镇的水运主航道,庐(江)枞(阳)公路及建设中的合(肥)铜(陵)公路穿镇贯通南北。耕地多为岗畈,主要农产品是水稻、小麦、油菜籽、花生。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泥河黄酒已畅销省内外。
八、唐老院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原名大石村(村旁有大石四周各丈余,千夫莫移,故名),元末有唐氏定居于此。其后人口渐众,形成村落,以姓氏冠于村名。民国时期属三板桥保,后属同乐乡杨岗保。建国初属乐桥乡,隶沙溪区,1950年属乐桥区,设区治于此。1951年属杨岗乡。1956年又属乐桥乡,次年仍属杨岗乡。1958年属乐桥公社,1961年置杨岗公社,年底属乐桥区。1984年设杨岗乡。唐老院是乐桥区公所、乡政府所在地。乡辖3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89个村民组,总户数2293户、人口90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7人)。
唐老院在建国前仅是个自然村落,建国后由于区治所在地,遂逐渐增设行政、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和商业网点,60年代始具集镇雏型,后通过逐步建设发展成为集镇。1964年始定农历“一、四、七”日为集市日,赶集人很多,农贸市场活跃。该镇地处岗塝,疏通柯坦河,开通庐南分干渠后,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盛产粮食、花生、油菜籽、家禽。80年代乡镇工业发展较快,汽车配件厂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羽绒制品以其优质价廉畅销省内外,而且进入国际市场。
上一篇:第三节 县城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