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城关属古镇,为县治历史悠久。嘉庆《庐江县志》载:“今县治大概始于六朝,南北分争,邑当戒马之冲,因徙于偏隅以避之。按宋《祝况碑记》谓周世宗时,陈留谢公为令,徙公衙于县南百余步崇明馆而创之。则自后周以前,已邑于此矣。”县治在元至正间县人许荣筑土城,周围约500丈,高1丈有奇,池深6尺,广2丈5尺,有镇东、凤台、桐城、大西门、北门共5门。明弘治十一年(1498)胡旸重筑墙,上覆以瓦。万历初年,相继以砖易土,上宽6尺,下阔9尺,高1丈5尺,周围825丈,崇祯十二年(1639)后相继建牛马墙,浚濠阔5丈,深1丈5尺,建重关,并建西南石坝二处。清顺治十二年(1655)筑南门滚坝,蓄水灌濠,修益重关及各门城楼、城铺。嗣后经历任知县重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至次年春,民国县政府遵令摧垣,组织城镇和近乡民工拆除城墙。
〔城区街坊〕
元以前建5街10坊,即:恺悌街、新街、十字街、丁字街、中和街;际云坊、平易坊、凤台坊、龙泽坊、丹桂坊、紫芝坊、遵道坊、迎晖坊、马政坊、绣溪坊。巷有马厂、高家、粉子、梅家、河湾、毛家、朝墓、柳树、昌家、盛家、粮米11巷。并有渔市、南关二市。明成化五年(1469)在城区辖四里:一图、二图、三图、四图。清宣统二年(1910),城区设东、西、南、北门4保及越城保、西门湾保共6保,隶第一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城关置一区,二十五年(1936)置集成镇,辖县府、牌楼、育婴、高、太平、越城、桑园、凤台、东街、仙人、文庙、绣溪、刘桥13保。民国三十二年(1943),城关居民2239户,14422人。
1950年,置牌楼、东街、西街、岗湾4镇,隶属城关区。1951年撤销牌楼镇,城区并为3镇。1955年置城关直属镇,下辖牌楼、东街、西街、岗湾4街道居民委员会。1977年7月恢复城关直属镇,辖牌楼、西街、东街、岗湾4街道会,17个选区、58个居民组,3460户、12269人(内有农业人口413),1985年为6489户、34771人。


建国后,城区逐年改造旧街道,并开辟新区,建成牌楼路、文明中路、文昌路、城中路、城东路、潜川中路、军二路、岗上路、庐巢路、庐枞路、越城街、桑园街、恺悌街、文明北路和西门湾、柳树埂、环城西路、环城东路、横街、沿河路、庐城路、风(机)活(塞)路、凤台路、气象路、交通路和小街道;另有巷26条,形成纵横交错、互相贯通的格局。城区总面积由老城区(含岗上、东门、南门外建筑面积)2.27平方公里扩展到4.5平方公里。
〔庐城概况〕
宋初冷落,后有外地客商来城关开店设铺。明初兴盛,明末剧衰。清初逐步复苏,光绪《庐江县志》载:“邑当全盛,商贾辐辏,百工云集。”民国初(1919—1927)庐城商业已形成粮、布、药、南、杂五大行业。手工业有食品加工,铁、木、竹器生产,文具、理发、缝纫以及大小作坊等,还有当铺、钱庄,大小工商企业344家。巨商宛谷生南杂商店、酱坊、水作坊、染坊,朱祥丰布店,陈恒大、倪叔记、舒万太、庞益成粮行等,对庐城起着左右行情、主宰市场的作用。民国27—31年间,日军飞机先后十多次轰炸庐城,企业纷纷迁徙、倒闭,市场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城关工商业又逐步恢复。建国后,经过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关经济日益振兴,工商企业初具规模。1985年城内有商业服务网点1543家,职工总数5895人,其中国营70家,1441人,集体20家1740人,新办集体56个,个体商贩2714人。城北、城南分设两个大型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大型商场有贸易中心、百货大楼、金刚寺商场、人民商场、工业品公司南门商场、五交化大楼、五交化综合商场、潜川商场、粮油商场。工业有机械制造业、粮油食品加工、色织、锁厂、橡胶、塑料、印刷、服装、建材、造船等44家,活塞、风机是省内定点厂家,油脂化工与酒厂是县内骨干企业。色织厂艰苦创业,日益壮大。交通运输畅达四方,开辟有省内外水陆客货运输线路20条,县内运输线路41条。文化教育事业相应发展,有列为省重点中学的庐江中学以及师范、二中、高级职业中学、卫校、补习学校和4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不含企事业单位自办),并办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大戏院、广播站和工人俱乐部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城北建有公共体育场并有灯光球场,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城内设立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材公司及城关区医院等卫生医疗机构。
〔文化古迹〕
庐城古迹很多,有存有泯,兹录其著者:
庐江公园椐传始建于明初,因有碧水环流,故名“环碧园”。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后改为“庐江公园”。1956年成立园林管理处,浚渠培堤、建亭、修桥、堆假山,植树栽花草,展现“堤柳疏疏、溪桥曲曲,锦鳞游泳、鸟唱枝头”的幽境。自1961年后,相继于园西北侧建职工宿舍,县招待所三部(原八蜡庙处)、四部两楼,挤占园林面积,严重割裂与损坏景观。
奎星楼清康熙间初建,与文昌宫并列,称奎星阁。咸丰四年(1854)毁于兵燹。同治年间,邑人广西巡抚潘鼎新重建,楼高3丈3尺,3层6面,雄伟壮观。1977年11月,因年久失修而致楼体倾斜,终被拆毁。
烈士塔位于环碧公园东南隅,1957年12月,由庐江县人民委员会建成。塔高17.55米,塔身呈六角形,正面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座刻有革命烈士姓名和功绩。
四牌楼座落于庐城中心十字街。明天启六年(1626),邑人为太常寺少卿朱来远同貤封秀水知县朱锟共建。结构由四个牌坊拱联成四门,四拐四根八角汉白玉柱。楼高3丈6尺,梁柱雕刻人物。1955年拓宽街道时拆除。
周瑜墓位于横街北路、军二路东北侧。建年不详,明正统年间重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墓被掘后,又重修。
小乔墓在大西门柳树埂外,三里岗东南侧之蔡家墩,平地起墓,高五尺,汉砖封顶,俗称瑜婆墩与周瑜墓遥相对应。王召有诗:“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俩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小乔墓今仅存遗址。
武壮公祠在城中路南侧,祠宇三进,砖木结构。木雕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铲除,余完好。祠为纪念清代提督邑人吴长庆(谥武壮)而建。
捧檄桥旧名“临仙桥”,位于城东路东端,军二路东门大桥南侧,跨文昌河,为东汉邑人毛义捧檄处。建国后,因桥面隆起不便交通而改成水泥桥面,余为原状。
此外,还有玉虚观、掷杯阁等古迹和“绣溪春涨”、“水濂雨声”、“南台北塔”等景观。由于时移事古,均不复存在。
城关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又是镇政府和城关区治所。它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已初步建成为一座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