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21年(1932),戴端甫创办仁泉小学时,曾在学校附近的旗杆村、风和村等6个村庄各办1所农民夜校。学生免费上学,男女兼收。夜校开设国语、算术(以珠算为主)、公民、唱歌等课程。每晚两节,风雨无阻。民国30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农村普遍办起夜校(冬季办冬学),动员男女青年和白天上学有困难的少年儿童上夜校(冬学)。大村庄办一所或两所,小村庄联合办,机关所在地一定要办一所或两所。夜校(冬学)以成人教育为主,开设文化、政治、农业常识、音乐等课,培养目标是“扫除文盲,人人学会一千字,提高认识,懂得一般问题(即学好《民众读本》)”。
解放前夕,县内90%农民不识字。
解放初,部分集镇、村庄自发地兴办冬学250所,有学员2万多人。1951年,县人民政府在小河口集训冬师300人,是年冬到次年春,仅3个月的时间,全县冬学就由250所发展到2100所,学员有2万多人发展到7万人,其中有7000多人转入常年民校学习。1952年9月20日,成立“无为县扫盲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专职干部30名,固定到各区负责扫盲或专办常年民校。1954年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从2000多所冬学中挑选404所,转为常年民校,全县脱盲1.1万多人。是年全县有扫盲专职干部30人,专职教师100人,义务教师2170人。
1956年,把冬学改为记工识字班,全县识字班发展到1057个,有学员1.5万多人,女性占50%以上,其中有22个高小班,学员526人。1957年,进行脱盲测验,8759人领到脱盲证书。全县坚持学习的有5万余人。1958年,大办记工识字班。1959至1962年,因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农民业余教育被迫停顿。1963年,逐步恢复农民业余教育。一部分脱盲青年进入农业中学学习。为配合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冬学都改为政治夜校,以学习时事政治为主,文化知识为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领导机构被撤销,农民业余教育完全停止。
1979年1月,成立县工农教育委员会。各区社成立相应组织,配备专职农民业余教育干事。1980年开展文化普查后,全县办成540所民校,有1.7万余人参加扫盲班学习。1981年,全县每个生产大队的全日制公办、民办小学,共办了750个15岁以下的校外儿童扫盲速成班,参加学习的有1.8万多人。有的采取日校办夜校的方法,把普通教育和业余教育结合起来抓。1982年,依靠社队,全县办民校(或扫盲班)1200所,参加学习的有2.5万多人。经过学习,有1.7万多人脱盲。1983年至1984年,大力推行扫盲承包制,采用日校办夜校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把扫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同时注意与科学种田相结合。1984年底,全县文盲率下降到29.6%。1985年冬至次年春,全县农村有2.9万人参加脱盲学习。1987年,全县共办扫盲班826个,1.9万人入学,全县文盲率下降到26.9%。1988年,采取乡办一所农民业余初中,村办一所扫盲学校,自然村办一个扫盲班的办法进行农民业余教育,全县文盲率下降到18.0%。
二、职工业余教育
1951年春,创办了县直机关干部职工文化补习学校,有专职教师2人,当年招收一个班,30余名学员。1952年,专职教师增加到5人。1953年,学员增加到150人。学校设一个识字班,一个初中班、两个小学班。1955年,县总工会办的无城工人夜校与干部文化学校合并为“无为县直属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设两个小学班、3个初中班。1957年下半年,设7个班,学员200多人,行政教学人员11人,兼职教师数人。1957年底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接着是“大跃进”、“反右倾”,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致使干部职工业余教育陷于停顿。“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少开展职工教育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凡是1968年至1980年初中毕业的职工或1970年至1980年高中毕业的职工都要补文化课,并根据各单位实际需要,有的还要补技术课,凡是194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职工都要参加政治补课学习。根据这一精神,在全县16493名职工中,补文化课的对象有6219人,占职工总数的37.7%,补技术课的对象有2447人,占职工总数的14.8%。县总工会于1982年承办职工夜校,至1984年底,夜校有高中班6个,初中班8个,机械绘图班1个,学员801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的单位,积极开办各种小型的职工夜校或短期培训班,组织职工脱产学,或业余集体学,或自学。
1984年5月3日,成立无为县人民政府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职工学习内容:政治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学习以初中教材为主,各科均学;生产技术学习则根据各办学单位的各自需要自行安排,有机械、化工、无线电、纺织等。经过学习,考试合格的有4400多人。1985年至1988年,平均每年干部参加技术业务进修的有300人,工人进修技术业务的有1700人,同时,每年工人参加文化培训的有1100人,政治培训的有250人。1987年干部、职工在广播电视大学和高校函授学习毕(结)业的有163人,其中全科32人。
三、广播电视大学
1977年2月成立“安徽省电视大学无为教学点”,1985年7月27日改为“安徽省电视大学无为电大工作站”。从1979年设点办学至1988年,先后5次招收中文、电子、机械、英语、数学5个专业的学生300人,毕业126人,专利结业96人。
四、函授教育
1、中师函授:1959年9月,成立无为师范函授部,组织在职小学教师参加函授学习,两年后停办。通过学习,有124人达到中师水平。1963年4月,成立“安徽省函授学校无为分校”,教学业务由无为师范代管,开设语、数两科函授业务,有1100人(含耕读小学教师)经过3年学习,提高了文化业务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师函授教育停止活动。
1977年9月,无为县函授教育恢复教学活动,由教育局教育股代管,以区设立辅导站,以1个公社或2、3个公社划片,聘请兼职教师面授,主要教授“教育学”,选修语文课,到1984年,约有3000人次参加学习。1985年,无为师范重新设立函授部,承担全县小学教师的函授业务,当年招收学员475人,次年招收620人。1987年,在业务管理上形成县、区、乡三级网络。至1988年,毕业1200人。
2、高校函授:1964年至1965年,县文教局组织部分中学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参加函授大学学习,有37人毕业、26人肄业。
“文化大革命”后,安徽师范大学在全县中学教师中招收79级中文、80级化学两个专业函授学员173人,学制3年,毕业后相当于大专水平。截止1984年,共培养了75名毕业生(中文52人、化学23人)。1983年秋,合肥教育学院在全县招收134名函授学员(中文74人、数学60人),1985年毕业103人、结业31人。1986年后,高校函授暂停招生。
五、自学考试
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工作,自1984年开始至1988年,全县报考汉语言文学、党政管理、工业经济管理、法律等16个专业的达19875人次,已获得单科合格证书的有5634人,全科通过并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有258人。
下一篇:第七节 教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