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无城,又名芝城。隋开皇元年(581)在此建无为镇,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设无为军。熙宁三年(1070),析巢县、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成治所。元末明初筑城,时有居民1万人。历经兵燹,时兴时毁。民国27年(1938),日机先后数次窜犯其上,狂轰滥炸。尔后,日军两次侵占,倾汽油焚西大街、十字街。迨解放,到处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荆棘丛生。解放后即着手建设,到1988年,城区面积由原先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4.8平方公里。
一、旧城简介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无为军,无为镇为军治,始创营壁垒;到北宋后期,两淮用兵,乃筑垣墉,成城之雏形。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4),归附朱元璋被任为知州的夏君祥,在无为镇筑城。城周长9里36步,高1丈2尺,基宽7尺,城头阔4尺。东以华林河为壕,深1丈,宽5丈5尺;南、北、西辟壕深7尺,宽5丈9尺,引华林河水以灌之。开有6道城门,大东门叫楚泽门,又叫朝宗门,清代叫朝阳门;小东门叫东津门;南门叫薰风门,又叫移风门,清代叫得胜门;西门叫大安门;北门叫镇淮门,清代叫迎恩门;东北门名仓埠门。以后时圯时修。
明正德五年(1510),对城墙楼橹曾图修残补缺,未果。九年,开工兴建,对北门至西门,至南门的三段倒塌的城墙,进行挖基一尺,再垒石高5尺,宽3.5尺,以加固墙基;石上再砌砖31层至垛口,计高19尺。三段共长253丈。其余残破城墙的砖石已备,因水灾兵患,停工待举。以后30多年里,城墙仍不断倾圮,东门以南的城墙全部倒塌,人称缺城;南门到西门只剩几段土墙;小东门两边更是坦平可骑;唯北门一带城墙尚存,但雉堞残破不堪。
明嘉靖三十年(1551)前后,倭寇常窜至长江中下游一带,骚扰抢劫沿江郡县。筑城防寇,在所必行。为此,于三十五年七月,再次兴役创建,次年春告成。城址入土8尺,外墙垒石3层,砖砌至顶,高2.2丈,周长1491.3丈。各城门上建城楼,大东门城楼叫明远楼,后叫宾旭楼;小东门城楼叫东津楼,后叫倚云楼;南门城楼叫九华楼;西门城楼叫稻孙楼;北门城楼叫迎恩楼;仓埠门城楼叫庆丰楼。城头相距若干丈建一窝铺,计12座,遂为城之定式。
万历四十六年(1618),久雨,南、西、北三面城墙俱圮,是年修复,并增建南门外九华桥上重关。崇祯八年(1635),并城头两堞为一,修砌马道,以便巡缉。
清顺治六年(1649),西南门城墙崩去140余丈,当年修复。嗣后数十载,崩溃修葺无常,雍正九年(1731)、乾隆三十五年(1770)、嘉庆二年(1797)均对城墙及楼、堞进行过修葺或改建。民国28年(1939),日军犯境在急,为方便城内军民及时疏散,县长陶若存奉省政府命令,将部分要道口城墙拆毁。残留部分于解放后改造成环城马路或住宅。
二、街道
解放前夕,城内外有街道21条,巷道28条。主要街道宽度约4米,巷道更窄。路面是条块石铺成,凹凸不平,每逢雨季,积水不泄,行人不便。1950年7月县政府拨米95石作经费,修筑大东门桥头至西门二状元祠的街道,长1000米,三块麻石并列直铺,青石镶边,成鲫鱼背形,雨水分流。1952年底,整修街道500米。1958年,拓宽东、西、南、北4条主要街道,路面宽8米,两侧留有人行道,宽3米左右。原城墙基的东至南、至西、至北地段改建为8米宽的环城马路。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街道路面铺上沥青,通向北门外的工业区筑一条宽8米的沥青路面,与北门街道衔接。至1988年,街巷沥青路面共73617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2480平方米。街道两旁设施整饰一新。
三、公共建筑
解放前夕,有些影响的建筑,如鼓楼、米公祠、孔庙、西寺等均遭不同程度的破环,甚或殆尽。
解放后,1956年建成1200个座位、1038平方米的县人民大会堂。1959年建成1097个座位、826平方米的大江剧场。
1984年成立县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专职营造商品房,缓解了职工住房困难。
1986年县广播局架成高60米的电视转播塔,是县内的最高建筑物。
1988年落成的商业大厦(2816平方米)、供销社商场(2349平方米)均为4层楼房,门面装璜考究,内部格局新颖,商品琳琅满目。
百货商场、无为饭店、二轻局、邮电局4幢楼房形成十字街中心市场。
全城2~4层的楼房鳞次栉比,其造型、格调和装饰等都远非昔日所能比拟。
1978年以后,先后修复了米公祠、文峰阁等重要文物。
四、民房建筑
清末、民国期间,豪华住宅均属官绅富商私第。清代达官刘秉璋曾任四川总督,建刘家公馆于礼拜寺,二层楼房,约30间。刘体乾任海关道,雄于资财,于西门营造刘家花园。潘鼎新任广西巡按,建潘家公馆于大安街(今西大街)。仓埠门到小东门一带是粮商仓库和碾米厂,另有班、程、梁三公馆及曹家花园等。仅此即占全城面积的四分之一。民国23年(1934),国民党军队将领徐庭瑶在天王庙巷建徐家花园,园内东、西两幢别致的三层楼房是无城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贫苦居民搭盖草棚居于垃圾成堆的二府地(轿夫住地)和萧条的东城巷(搬运工人住地)。其他如粉山、菜市、花荫塘一带亦为贫民所居。
解放后,私人建房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到1988年底,新增建筑面积共146757平方米。仅1985年7月至1988年,镇属文景、五华、太平、芝山、皇武5个管理区就有1026户建瓦房,面积78438平方米,其中平房、平顶房626间,33632平方米;二层楼房364户,40481平方米;三、四层楼房36户,4325平方米。
五、供水排水
1、供水:70年代以前,居民汲饮井水或河水。全城有水井31口,遇大旱,供不应求。1970年3月开始兴建自来水厂,翌年元旦试水,春节供水。输水管道:东门延至农房公司预制厂;南接江西桥纺织分厂(包布厂);西连西郊变电所;北门分两支,一至凤河鞋厂,一至北门物资仓库;城内大街全都铺设了供水干道,部分巷道也铺设了支管道,管网覆盖率达90%。到1988年底,有7160户、近3万人用上了自来水,日供水量达6000吨,最高时近9000吨。
2、排水:解放初,无城雨污合流,单管排放,下水道小,且失修。每逢暴雨,多处污水难泄,虽陆续整修,但遇大暴雨,仍排泄不畅。1958年后,主要街道重挖排水道(深0.4~1.0米),到1988年,全长13482米。由于管道淤塞严重,加之年久失修,每逢大暴雨,有些街巷排水仍不够流畅。
六、照明
解放前,无城居民以煤油灯及菜油灯照明。1950年8月在关庙安装24千瓦发电机组,首建无城电厂,并向城四门架设4条220伏照明线路,安装15瓦至25瓦的白炽灯400盏,每晚发电4至6小时,供机关、学校、商店、戏院照明。尔后,供电设备不断更新,到60年代初,改用电网供电,家家户户用上了电。1988年底,街道共有路灯428盏。
七、园林绿化
北门、南门苗圃用地154亩,年产树苗20万株,供给无城绿化的有法梧、水杉等。另外,还产盆景花卉千余盆。1958年主要街道两侧栽法梧2619棵,均已成活,树干高大,绿叶成荫。1984年至1988年,增植泡桐250多株,柏树和香樟近百棵。环城马路培育常绿观赏树。工厂、机关、学校、住宅区均注重栽花、植树,美化环境,面貌为之一新。
位于城西南隅的绣溪公园,水面5.5公顷,陆地4.0公顷,建于宋朝。民国期间,先为曹家花园,后被国民党县政府购为公有。日军盘踞时,园内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建筑毁之殆尽。1950年重建,培育草木,驯养禽兽,造假山,修凉亭。1958年,在芝山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南有吕惠生、胡竺冰二烈士墓。1983年后,除修亭、建桥、筑围墙、垒假山和购游艇、电动车、哈哈镜等外,还在溪岸筑驳石片挡土墙,环溪建混凝土路面,并配植行道树(溪岸垂柳)等。到1988年时,全园有管理人员19人,混凝土路面近5000平方米,树木近千棵,盆景近百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