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江岸变迁
铜官山河段(羊山矶至荻港):自明正德年间(1506~1521)筑胥家坝起至解放初,安定街、李家花园一带崩退13.5公里,其中民国22年(1933)至1953年,崩退1.2公里,平均年崩60米。青岗寺至安定街段,民国35年时堤长2.74公里,1983年时仅长1.3公里,平均年崩39米。嘉庆七年(1802)太阳洲与雪花、还北、大兴三洲相连,到光绪十一年(1885)雪花、还北二洲已消失,继后陆续淤涨大沙、二沙以至六沙诸包。太白洲在民国初年始见水影,民国22年出水离岸。刘家渡官洲1977年11月1日上午7时至下午3时崩塌滩地45000(300×150)平方米。
黑沙洲河段(荻港至头棚):自民国23年以来,黑沙洲洲头及右缘崩塌,洲尾淤涨,二凸子左缘长起三凸子,三垄洲崩退2500余米,江流转冲小江坝和五号一带,致使白茆洲几次退建。泥汊至荻港间的长江主流原靠右缘,距板子矶仅约300米。1971年在荻港凤凰矶、板子矶间建船舶码头,挑长江主流趋向泥汊,使泥汊、白鱼池一带滩岸被冲蚀500至700米。
芜湖大拐河段(头棚至大拐):五显外滩大拐,咸丰八年(1858)在繁昌县三山镇北岸,至1970年北岸最大崩蚀约7.5公里,拐头下移约11公里。在民国22年至1970年的37年中,大拐江岸上段崩退470米,下段崩退3850米,崩失土地28000亩,平均年崩约750亩。
裕溪河段(大拐至裕溪口):岸线较稳定。咸丰八年(1858)至1974年,唐湾崩退150米,私盐港及裕溪口分别崩退750米和1000米。
二、江堤演变
由于江岸变迁,江堤随之演变。
第一段江堤在嘉庆七年(1802)为千棵柳至青岗寺段。到民国35年(1946)时,其间千棵柳、白神庙已崩坍入江,青山圩崩退多次,余部成为青岗寺三坝埂的外护圩。
第二段江堤在嘉庆七年为饼子铺至刘公庙段,中经李茔内外二堤、碑拐、丝棉树、粽子塘、李家段、鲍家桥、五坝(含常公堤、蒋公堤)、胡家碾、和尚塘、王小圩、旧营房、古家、张谢圩、六坝、荻港圩、永成圩、陈家圩、任家垴、花家垴、界沟埂等20多个村点和堤段。到民国35年时,其间饼子铺、安定街、碑拐、古家碾、粽子塘、蒋公堤等已崩坍入江,沿堤边余现为安定街外垸。土星祠、垄子埂、六坝已崩,其余部连同淤滩现为还田洲及官洲外护圩。沿垸河以下经新堤老河至夹港坝已崩,余部现为凤凰颈外垸,大小黄场及闷湖洲的外护圩。
第三段江堤在嘉庆七年为上新圩至神塘圩。中经白鱼池、泥汊、茆坝头、头港等村段。到民国35年时,其间鲤鱼套已成江心洲,并与隆兴、石板二洲联圩;白鱼池崩近堤脚,仅余一小部名小汪场,成为刘公庙至高沟段江堤的外护圩;老泥汊口崩蚀;茆坝头、头港崩坍;神塘堤道光年间(1821~1850)即崩,余部称小圩拐,成为泥汊外垸、龙池套、大寨圩、幸福洲及神塘圩的外护圩;栅港口、黄丝沟口、栅港镇、神塘河口及祖师圩等崩坍入江,余部为三垄洲,1950年至1951年筑上下横坝,联结大堤,成为大堤外护圩。
第四段江堤在嘉庆七年为临江坝至雍家镇。中经俞家坝、长坝、烟墩、小南圩、黄丝滩、白茆嘴、新沟、中路、二坝、唐湾、田沟等村段。到民国35年时,其间复凝、金带二洲涨联大堤堤脚;太平、复兴、还古、香墩、三洲、仔洲、六洲、七洲与后涨的门坎洲、连洲、五号、南垄等联成白茆洲,与复凝、金带二洲仅一江之隔;民国28年筑小江坝,复凝、金带二洲并入白茆洲。老黄丝滩堤及永定坝堤崩坍多次;板桥、上杨寺、奥龙河、上下石林洲、五显殿、新沟、鄂江嘴等崩坍入江,牛门沟、成复厂、中路、蛟矶洲、二坝、朴树河、蚊子港、田沟等已崩坍大部,余部为三令滩、安庆小圩、洋灯外垸、五显外滩和十三小圩等外护圩。唐湾以下跨越田沟经私盐港至胥拐。
三、洲渚变化
嘉庆七年(1802)大堤沿线的江心洲有35个。现仍存在的是:成德、太阳、大兴、复凝、金带、太平、还古、复兴(上)、香墩、三洲、仔洲、六洲、七洲等13个洲。业已沉没消失的是:杨林、灵壁、重兴、续生、连生、傍生、横墩、文兴、抚宁、息争、万兴、永兴、复源、神墩、复兴(下)、新墩、胥家坝、雁墩、紫沙、雪花、还北、官洲等22个洲。新生的洲是:太白、新生、门坎、连洲、五号、南垄、二垄、二包、三包、鲫鱼、大沙包、二沙包、三沙包、四沙包、五沙包、六沙包等16个洲。黑沙、天然二洲原属繁昌县,1949年划归无为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