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县内传统耕整工具主要有木犁、木耙,牛力牵引、人工操作,用以翻耕、平整土地;收获用具有镰刀、禾桶、连枷、木锨、风车等,用以收割、脱粒,扬净稻、麦、油菜籽等;中耕用具有乌头、锄头,用以水稻田、旱地除草、打凼、理沟等;戽水工具主要有木制龙骨水车,用以排灌;粮食加工用具主要有木砻、石碾、石磨、石臼等,用以脱壳、碾粉;运输工具主要有独轮车、小木船、栅盆,短途运输常以扁担、箩筐肩挑人抬。
这些农具由于构造简便适用,使用历史长久,其大部分一直延用至今。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以国家办为主。1950年引进2台24千瓦柴油机,用于排灌。1955年在新民建立第一座柴油机灌溉站。1957年在三汊河、凤凰桥、雍南建立3座54台共2981千瓦锅驼机排水站。1962年将新民灌溉站改建成电力灌溉站,电力开始服务于农业生产。在耕作机械方面,1955年省农业厅在白茆建立拖拉机站,拨3台大中型拖拉机为洲区农民代耕,1957年增加到12台,1963年增加到38台1132.7千瓦,同时在官镇公社试用电犁,后因成本高停办。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以集体办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集体办机械化的积极性,从而发展较快,除排灌、耕作机械外,在加工、脱粒、运输以及植保等各个领域均得到发展,分别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各自经营。
第三阶段: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为民办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原有国营和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交由个人承包或折价交私人经营,农民有了使用农业机械的自主权,不仅原有的机械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农民自行购置机械的热情普遍提高,农业机械化走上了新阶段。1988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4.15万千瓦。
二、排灌机械
无为县农业生产使用机械从运用柴油机灌概开始。1950年县里仅有两台24千瓦柴油机用于排灌,为农业生产中的罕物。此后,零星建柴油机排灌站4座,60年代开始迈大步,到1978年,全县有农业排灌动力机械9732台77187千瓦。1979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步子迈得更大,到1988年,全县排灌机械达18743台112581千瓦,主要为小型电动轴流泵,有效灌溉面积达126万亩,农田排灌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三、耕作机械
1955年,省农业厅在白茆区建立拖拉机站,开始引进拖拉机,当时有热特——54型拖拉机两台,热特——23型1台,属国家经营,给农民代耕。到1963年增加到38台1132.7千瓦。1966年开始,社队引进小型拖拉机,主要是上海产工农——7A型。70年代耕作机械发展较快,1977年全县机耕面积达34.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4%。到1979年全县有耕作拖拉机681混合台,其中大中型168台。此时的耕作机械为集体所有。此后刚实施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使用机械耕作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型机具下降幅度较大。一种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价格便宜的3~6马力小型拖拉机(相当一头役牛价,二头役牛效益)应运而生,很受农民欢迎。1982年起拖拉机拥有量开始回升,尤其是汤沟、陡沟、石涧区回升得较快。到1988年,全县拥有小型拖拉机3756台20533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51台4828千瓦,机耕地12.74万亩。此外,1979年从湖北洪湖和安徽省青阳引进机耕船两台,分别以8.8千瓦柴油机作动力,效益较好,适应性强,但造价高,推广缓慢。1984年引进10台刚问世的耕整机,效益甚佳,正在发展中。
四、加工机械
解放前,全县仅无城、襄安两地有私人经营的大米厂使用机械加工粮食。解放初,黄姑有私人开办的大米机械加工厂。而民间粮食加工,主要靠畜拉石碾人推磨。60年代,全县相继普遍使用碾米机、轧花机,榨油机、磨面机、淀粉加工机等加工农产品。1979年,各种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到1988年,全县拥有碾米机1201台,磨面机744台,轧花机265台,榨油机75台,淀粉加工机械209台,茶叶加工机械58台。总动力为30978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为7668千瓦。
五、运输机械
进入60年代,在农村,机械运输逐渐替代肩挑、人抬和推独轮车、划木船。70年代发展较快。80年代,农用运输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88年,全县有农用汽车252辆12299千瓦、机动运输船2595艘23163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51台4828千瓦、小型拖拉机3756台20533千瓦(其中新近生产的新机型小四轮拖拉机832台)、农用运输车(介于拖拉机与农用载重汽车之间,中小吨位、中低速度、通用性能好)918辆7028千瓦、人力胶轮车20116辆。
六、收获机械
60年代开始使用人力打稻机,由于它简易轻便,使用省力,逐步替代了禾桶掼稻,连枷打麦等旧的脱粒方式,到1988年全县有人力打稻机16875台。70年代开始使用的电动脱粒机脱粒快,可以大量节省劳力,到1988年全县有4035台,基本上实现了脱粒机械化、半机械化。关于收割机的引进,1977年由县农机研究所从上海购置1台90——3型割晒机,进行试用,后因缺乏配套设备未能推广。1979年从白湖农场引进13N——220型联合收割机,只能在部分洲区使用。1987年县农机管理所在河坝乡杨村进行农机收割试点,先后从浙江湖州和福建南靖引进湖州——12型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及龙江——140型收割机,经试用,效果好,工效高,每小时可收割2.5~3.0亩,很受农民欢迎。但由于现行田块较小,使用受限制,发展缓慢。
七、种植机械
50年代,白茆拖拉机站曾使用过谷物播种机和棉花播种机。1959年县农机厂试验生产人力插秧机。1969年批量生产广西——65型人力插秧机,一度在县内布点试用。1973~1977年县农机部门先后引进上海——1型机动插秧机,因达不到农艺要求,或者是农机与农艺不配套而未能推广。到目前为止,种植机械在县内仍是空白。
八、植保机械
随着化学农药施用的逐渐普遍,使用喷雾(粉)器的数量不断扩大。从1957年用手动喷雾器喷撒农药防治棉花病虫害开始,逐渐地向水稻、蔬菜等作物扩展,到1988年,全县拥有手动喷雾(粉)器91730台。此外于1957年曾引进104台机动喷雾(粉)机投入正常使用,到1988年仅剩下24台。60年代无为县曾租用飞机分别在白茆棉区和周家大山林区喷药灭虫。
下一篇:第五节 土特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