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本市卫生事业落后,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西医传入较迟。民国23~38年(1934~1949),巢城有教会办的普仁医院1所,院址在现巢湖量具厂内,设病床20~30张,医务人员十余人,不分科室。前期院长魏慕华(山东人,齐鲁大学毕业),后期由张文林代理。医生有袁冠英、孔础恒、孔光佑等人。以治内科疾病为主,也处理一些难产手术。该院于巢城解放时停办。日伪期间,巢城设有公办卫生院1所,院址在北大街,院长郑志鹏(南京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办卫生院继续开设,直到民国38年巢城解放。院址在东门城外。先由葛柏林任院长,后由张良士继任,医院人员不足10人,实际相当1个诊所,只可治些小伤小病。此外,民国34~38年,还成立有医师公会(会长孔础恒)和中医公会(会长汤笠夫)两个医务组织。开展一些轮流施诊活动。建国后,逐步建立起各级卫生机构。
一、血防领导小组
1956年,成立巢县血防领导五人小组,作为常设机构,领导全县血防工作。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区、乡、行政村建有相应的领导组织。1960年前后,浮肿病严重,血防领导小组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合并成立除害灭病领导小组,重点开展浮肿病和妇科病的防治。1963年以后,恢复血防领导小组。“文化大革命”初期机构瘫痪。1970年重建。1983年底随着血吸虫病被消灭,改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二、血防站
1956年3月成立巢县血吸虫病防治站,行政业务人员共54人,下设银屏、槐林两个防治组。1957年人员增加到75人,增设半汤、夏阁、司集血防组。1959年2月,县血防站与防疫站合并为地方病防治站,下设血防股。1962年两站分开,恢复巢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建制。1968年底机构再次撤销,血防干部陆续下放到血吸虫病流行社队。1970年4月,重新组建县血防站,编制35人(实有20人),下设高林、槐林、半汤三个血防组。1980年后,工作重点逐步转为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监测和地方病防治。1983年人员增加到64人,设人秘、血防、地方病三个股。
三、卫生防疫站
1954年前,在县卫生院设卫生防疫股,承担爱国卫生和卫生防疫工作。1956年1月,防疫股分出,成立县卫生防疫站,人员7名。由县卫生院统一领导。1959年与血防站合并成立巢县地方病防治站,内设防疫股。1962年恢复成立巢县卫生防疫站,人员9名。1963年后增添化验室,人员增加到15人,分设两组(卫生、防疫)、一室(化验室)。1964年增建化验室4间,配备了部分大型化验器械,开展冰棒冷饮测定、血钾测定、流脑带菌检查等检验项目。1968年底机构撤销,人员全部下放。1971年6月,重新组建巢县卫生防疫保健站,编制27人。1974年防疫、保健分开,成立巢县卫生防疫站。1985年人员增加到49人。设四科(防疫、卫生、食品卫生、检验)、一室(办公室)和专科门诊部。新建检验办公楼1幢,面积400平方米。可正常地开展传染病的病源检索、食品理化检测、细菌学检验、水质分析、毒物分析等项工作。
四、妇幼保健站
县保健站于1952年成立,有工作人员4人,下设柘皋、槐林2个分站,各有1名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培训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1959~1961年期间,重点开展妇科病查治工作。1965年,人员增加到31人,主要指导基层妇保人员。1968年机构撤销。1971年重新组建巢县卫生防疫保健站,固定人员开展妇幼保健工作。1974年单独成立巢县妇幼卫生站,兼管计划生育工作。1977年后,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妇幼卫生站仍负责妇保工作。至1985年,有工作人员17人,设有妇保组、儿保组、办公室和门诊部,除指导基层工作外,常年开展儿童保健、婚前检查、孕产妇和一般妇女的保健任务,以及计划生育的指导门诊业务。
五、医药公司
建国前夕,巢城有18家私营药铺,以经营中药为主,有的也兼营少量西药和小型医疗器械;从业人员多的5人,少的只有店主1人。柘皋、烔炀等集镇也各有一、二家中药铺。1953年,巢县百货公司西药柜组零售和批发西药,为国营药业的开始。1955年,成立安徽省巢县供销社土产药材经理部。1956年5月改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巢县药材公司,收购、批发中药材。同年,成立巢县医药公司,素属商业局;县百货公司西药柜组划归医药公司,年销售额10万元。1958年医药公司撤销,业务划回县百货公司。1956年对私营医药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巢城12家私营药店联营,成立公私合营巢城国药商店,从业人员30多人(1959年并入巢县药材公司)。柘皋成立国药商店,业务归药材公司领导,单独核算,实行报帐制。1960年,巢县药材公司和巢县百货公司西药柜组,合并为巢县医药公司,隶属卫生局领导;并开发一中药材生产基地——汤山中药材培植场(半汤乡汤山),不久荒废。1964年,县医药公司划归商业局,1981年元月又划归计划委员会。1985年有工作人员184人,设7个企业科室;下辖中药饮片厂、市医药商店和柘皋、烔炀两医药分销处。固定资产23万元,库存资金119万元,年收购中药材19.5万元,年销售额377.9万元。
六、医院
建国前,巢城只有美国教会办的1所普仁医院和县办的1所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较差。建国后(1949)县人民政府在柘皋筹建县卫生所,配备医务人员12人,只开门诊不设床位。为当时全县医疗卫生防疫的中心机构。
县卫生院1952年,在原县卫生所基础上发展成立了县卫生院,工作人员46人,设床位50张。1957年改称巢县医院,设备、技术力量仍较差,没有X光机;化验室只可做三大常规及肥达氏和康华氏反应;外科只可做阑尾、疝等手术;内科可解决一般常见病的诊治;妇产科可解决一般难产。1958年,为支援矿区建设,巢县医院人员和设备迁往淮北市,由淮北矿务局接收成立淮北矿工医院。
市人民医院前身为省第六康复医院,始建于1952年,1954年5月建成。1957年改为省立第三医院。1958年10月下放巢县,改称巢县人民医院。同时,在原巢县卫生院地址成立门诊部,后改为第二门诊部,次年撤销。1965年拨出50张病床,在柘皋区卫生所的基础上,成立巢县人民医院柘皋分院,1968年后撤销。县人民医院建院时人员有296人,1984年改称巢湖市人民医院。1985年底增至471人。其中副主任医(护)师2人,主治医(药、护、技)师57人。全院6个病区,有正规成人床位350张,另有门诊简易病床20张、小儿科新生儿病床24张。置内、外、妇产、小儿、传染、五官、口腔、中医、放射、病理、检验、药剂(下设制剂室)、预防保健、供应室等14个临床科室,有门诊部、护理部、医务科、人事、保卫、总务、计财、出入院管理、办公室、工会10个行政科室,成为一所设备较为齐全,各科力量比较配套的综合性医院。每年门诊病人约20万人次,治疗住院病人近万人。1985年,业务收入153.4万元,1984、1985两年连续获得省卫生厅授予的“文明医院”称号。
县供销社医疗所1955年,巢县供销社在原私营钟文澜诊所的基础上成立县供销社医疗所,对外应诊。1958年划归县卫生科领导,有人员20人。1959年并入县人民医院。
市中医院1984年7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城关卫生院基础上成立市中医院,下辖4个门诊所及1个针炙推拿门诊部,属集体所有制性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区、乡卫生院建国前,乡村卫生机构是空白。建国初,一面积极组建公办农村卫生所,一面将分散的个体医生组织起来,成立联合诊所。1952年,成立了柘皋、槐林、银屏3个公办区工生所,烔炀1个集体卫生所;另组织联合诊所10所。这些原先分散的医务人员在普种牛痘、扑灭疫情、防汛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到1957年,公办卫生所和联合诊所发展到69所,遍布农村各集镇。1958年8月,随着人民公社化,联合诊所合并建立了4所区卫生院、22所公社卫生院。1964年以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投资逐年增加,经过多年建设,区、乡医疗机构的房屋、器械、人员比较配套。1981年后,试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改变了一些单位长期亏损的局面,每年完成近百万人次门诊,4万人次住院病人治疗和防疫工作。到1985年底,全市有区卫生院8所,乡卫生院40所(其中柘皋区卫生院为全民所有制单位,其余皆为集体所有制单位),有专业医务人员776人(全民139人,集体637人),床位597张。
行政村卫生组织建国初,行政村设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工作。1956年农业社设保健员,配备保健箱,进行小伤小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1958年后,部分大队办了卫生所、妇产室。1960年前后下放百余名医务人员到大队卫生所工作。1968~1971年,全县农村普及合作医疗,96%的大队办了合作医疗室,初步形成从县到区、公社、大队,能防能治的四级医疗卫生网。1979年后,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制度改变,合作医疗停办,医疗室由过去单一队办改为集体、联合、个体办等多种形式,适应了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1985年,行政村有医疗点共416个,其中村办卫生室19个,联办医疗室29个,区、乡卫生院医疗点14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个体办医疗点354个。无医疗点的空自行政村74个,占15.5%。加上部分个体医疗点技术水平差,不稳固,使过去已形成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出现漏洞。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