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民国期间,巢城、柘皋、烔炀等地有“钱庄”十多家。他们发放贷款,吸收存款,贷款月息高达3分,但存款不付息,或付薄息。主要是吸收工商界的钱款,个人存款极少。
建国初期,一方面将储蓄利率订得较高,一方面开办了以几种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为标准的“折实定期储蓄存款”,以中熟米、小麦、盐、食油、白细布、柴等六种价格折合为一个折实单位,逐日计算折实脾价,挂牌公布。随着物价渐趋平稳,开办了“定活两便储蓄存款”,和具有“物价上涨可以保值,物价下跌可以保本”的定期储蓄存款,受到储户欢迎。1952年后,保本保值储蓄废止。
1955年,分别在巢城北大街和东门建立了储蓄所,并开始在离银行较远的单位建立代办所,聘请协储员,配备了专职储蓄人员上门服务。为了引导群众转向货币储蓄,逐步停办了具有保本保值作用的一些过渡性的储蓄种类,相继增办了各种货币储蓄,到1957年共开办了活期存折储蓄、活期支票储蓄、定期有奖储蓄、活期有奖储蓄、整存整取储蓄、零存整取储蓄、定额储蓄以及华侨人民币储蓄8种,年底储蓄余额达到45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0%。
1957年以后,储蓄曾一度大幅度增长,但不久即迅速下降,平均增长率仅有2%,到1962年开始回升,1965年达到84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3%。
1966~1976年十年间,查抄和冻结群众储蓄事件屡有出现,但银行竭力排除干扰。1976年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69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3%。从1977~1984年的八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5.3%。尤其是1978年以后,多次调高了储蓄存款利率,恢复和增加了储蓄种类,广泛设立协储代办机构,开办了零存整取集体户,储蓄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4年冬,储蓄存款余额达2403万元。其中自1977年以来的八年间增长了2035万元。相当于前27年的储蓄增加总额的5.53倍。平均每个职工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达368元。建国35年来,储蓄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38.3%。
建国初期,本县金融物价常不稳定,利率不统一。银行为了稳定经济,吸收储蓄,对储蓄利率订得较高,并与物价挂钩。随着国民经济逐步趋向稳定,金融市场得到控制,储蓄利率随之进行调整,不断降低。1953~1956年6月,全国统一调整利率,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1959年7月到1965年5月,市场钞票过多,为吸收储蓄,银行储蓄利率又有所提高。1965年6月到1979年3月,储蓄利率经过两次调低,定期储蓄利率降到二厘七,为建国以来最低利率。1979年4月1日,遵照上级规定开始调高储蓄利率,恢复到1965年的水平,并增办长期存款利率档次。
1980年4月、1982年4月,再次调高利率,通过几次调高,对储蓄存款超到了促进作用,储蓄存款增长很快,超过了历史水平,充分显示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
建国后城镇储蓄存款统计表(1950~1985)


上一篇:第三节 货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