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辖小城镇有柘皋、烔炀、中庙、黄麓、苏湾、夏阁、散兵、槐林、坝镇等镇,其中柘皋、烔炀为标准镇。
一、柘皋镇
柘皋镇是本市首镇,面积3.4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0.65平方公里。晚清时,全镇有13坊(街),庙宇13座,东西长街贯穿,街道用青条石板铺成,宽3至5米不等,街旁农贸行铺林立。解放后至1952年,巢县人民政府曾驻此,现为柘皋区、乡、镇驻地。1958年,改造拓宽了从玉栏桥至区政府的主要街道,长60米,宽17米。1972年,疏浚了柘皋河,驳岸1000米,建了码头;并将古老的玉栏桥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能载重150吨。1983年起,整修了桥西街,浇灌了混凝土路面,砌成长700米,深80厘米,宽60厘米的下水道;同期,修筑北门街的下水道100米。建国以来,还建了柘皋公日产水200吨的小水厂1个。有学校5所、幼儿园2所、医院2所、影剧院2个、厕所9个,街道装置白炽灯路灯100盏,修建柘皋河护坡250米、石阶9个。
二、烔炀镇
烔炀镇形成于明末清初。初期建镇于烔河、炀河汇合处附近,淮南铁路通车后,镇上遍布店堂行铺;后因镇南老街地势低洼,常遭洪水侵扰,街道逐步向北发展。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建设,初步建成了烔炀街。
烔炀街分老街、新街。新街全长900多米,砂石路面,宽10米左右。商店、旅社、医院均在新街两旁,为镇上的主要商业中心。老街长也有900多米,街面的青石板道路年久失修,坎坷不平,且狭窄,宽约3~5米,街道保留着旧时的建筑风貌,房屋虽低矮,但多系雕梁画檐。
建国后,烔炀镇新建房屋面积达6000平方米,其中包括1所中学、2所小学、2个影剧院、1座供销大楼、1座“五一”旅社。烔炀街安有13盏路灯,修筑1条宽50厘米、深50厘米、长1900米的下水道。
三、农村住宅建设
本市地貌类型复杂,有起伏的山峦、低矮的浅丘,也有平坦的圩区。丘陵地带农房都是在山峦、浅丘的向阳面建村造宅。在烔炀、黄麓一带,又多以族聚居,如张家疃、刘家疃、洪家疃等大村落,居民上千户。房屋多为土墙、瓦顶,墙连墙,质量较好。村边建有宽敞的祠堂,祠堂多为木质结构的砖墙瓦屋,门前有石鼓、石狮,屋内门窗上雕有人物、花卉。圩区的农房远比丘陵地区简陋,房屋常沿圩埂、圩内土墩建造,绝大部分是土墙、草顶,单门独户。圩内房屋常常被洪水淹没冲走,屡屡重建。从晚清至民国,圩区农房仅能遮风避雨。1958至1976年的18年间,农村有少数农户盖了新房。1979年后,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出现了“建房热”,房屋质量也十分讲究,多为三开间的砖墙瓦房,水泥地坪。其中,也有少数农户造了二层楼。截至1984年底,全市翻建和新建的农房1.8万户,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24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占建房总数的90%,砖瓦水泥桁条的占建房总数的10%。由于缺乏规划,乱占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居住村庄的效能、方便和美观。从1983年起,进行村镇规划,截至1985年,已对全市3084个自然村,373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规划,发放宅基证12.05万个。1985年给67个违章建筑单位和个人下了通知书,拆除违章建筑2000余平方米;拆屋还田10.37亩,还林15亩。城乡建设充分利用老宅基地、荒地、闲地,节约耕地1000亩。本市鲁桥乡240户农民建房640间,占地55.8亩,多为荒岗地、闲地,仅用耕地0.24亩。
附:1985年农村建房抽样调查
圩区市中垾乡丁村,10户,48人。1985年内新建房屋建筑面积60平方米,砖木结构,价值4000元。年末,共有房屋使用建筑面积608平方米,价值3.31万元;户均房屋面积60.8平方米,价值3310元;人均使用房屋12余平方米。
丘陵区市青岗乡朱桥村,10户,57人。1985年内新建房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砖木结构,价值1万元。年末,共有房屋使用建筑面积760平方米,价值2.72万元;户均房屋76平方米,价值2720元;人均使用房屋13余平方米。
下一篇:第三节 建筑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