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巢城范围在明代已大致形成,直至晚清无甚发展。城西南临裕溪河,西北据卧牛山,城的东、西、北三方有人工开挖的护城河。河宽处为6丈,窄处为3丈。东、西两端和裕溪河相连,形成以河护城的水系。其间裕溪河流经城中地段约0.75公里。沿裕溪河和护城河筑有城墙。城墙经明代增修,将卧牛山圈入城中。城墙用长约1.5尺、宽6寸的大青砖砌成,高2丈6尺,开阔面为6尺,总长度为6公里。四方设有城门:东门名朝阳,南门称迎熏(后改名通津),西门谓滨湖,北门叫拱极。四门城墙上均有飞檐雕梁的2层城楼。东、西、北三门城墙下有珍珠桥、普济桥、施家桥、见子桥等石拱桥横跨城河,南面裕溪河上为浮桥。晚清时,巢城占地100公顷,其中,连片建设的面积约45公顷。主要大街和商业中心是与裕溪河平行的西河街、东河街及北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是北大街与东河街交叉处的十字街。县署、儒学、书院等行政文化机构在紧靠商业中心、风景优美、地势较高的卧牛山东南坡。
民国时期,城内的建筑多在城墙范围内填空补白。民国19年(1930)至民国24年,在淮南铁路、合巢公路、含巢公路相继通车后,东西两门外兴建了连片的服务性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建筑设施,如车站、旅社、米厂、油厂、烟厂等。东门外街道逐步延伸至火车站、洋码头一带。民国27年,巢城沦陷后,日军侵占,居民纷纷离城避难,造成十室九空,房倾屋倒的衰败现象。
建国初,城区建筑占地约70公顷。整个城区依山傍水,重要建筑均在风景优美、地势较高的卧牛山麓,商业网点分布在沿河一带,便于货物的集散。布局紧凑而又有弹性,较为合理。
0253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19万元,房屋竣工面积8.226万平方米。城内空地很快被填补占满。1966年,城区四周先后建了水泥厂、砖瓦厂、化肥厂、橡胶厂等连片的厂房,城区占地达180公顷。
1978年后,基建投资猛增。1981年,本市地方财政投资就达219万元,房屋竣工面积达2.05万平方米。人民路、东风路两旁,商业、文化设施相继建立,紧靠城区出现了群体建筑。截止1985年,城区占地面积达780公顷之多,征地费从每亩数百元上升为万元以上,城中心是见缝插针,无一点空地。
建国后,巢城的市政建设发展很快,但长期缺乏科学规划和权威性管理。60年代中期起,因巢城成为巢湖行署驻地,人口骤增;尤其是地直机关在初步建成的卧牛山公园上大兴土木,把一个风景名胜区蚕食得百孔千疮,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整个城区结构外松内紧,架子大。东起油泵油嘴厂,西至巢湖水泥厂,南起巢湖闸,北至半汤镇,城区直径十余公里,中心区约8平方公里。四分之三的人口拥挤在巢城中心区,郊外空旷地多,房屋建筑不连片。
一、(一)房屋
清代,沿街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二层楼房,也有草屋相间。城中较大的建筑是县署、文昌阁、钟楼、城隍庙、宁公祠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西班牙籍法国教士司铎裴礼相在城内北段建中西兼式的瓦屋13间为教堂(现为市一中校办工厂)。光绪二十九年,美国基督教在小西门外建造福音堂,建筑物为西式二层楼房,在现市委大院内。光绪三十年,美国教土泰德师在钟楼(现钟楼饭店)建中式房屋9间。这些教堂是当时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建筑。
民国时期,城内建筑多系民房,均为砖木结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小西门外的李家楼,做工考究,二层,约200平方米。民国16年(1927),在卧牛山东坡、北大街地段内,美国基督教建了普仁医院,盖了凹字形楼房一幢,约300平方米。
从1953年到1960年,相继建立了卧牛山大会堂、临湖宾馆、人民剧场、巢州电影院、东风商场、安徽省第六康复医院(市人民医院),城内空地很快被填补满。在城郊七里墩建了安徽省第四康复医院(地区医院),在半汤盖了省干部疗养院、省工人疗养院。这个时期建造的疗养院、宾馆,木质结构较多。如临湖宾馆砖混结构的中楼仍为第一流建筑。长达6公里的城墙失去存在的意义,于1958年始拆,1966年填平。
1966至1976的10年间,城区建筑主要是行署办公大楼、行署招待所、行署宿舍楼。从1972年起,花了4年时间建造了防空洞,长950术,宽1.5米,内有20间会议室,有环城路、市第一中学、市委大院、行署大院4个出入口。
1978年起,造型大方流畅,宏伟壮观,整体性强,讲究装饰的高层建筑出现。较为突出的有1980年竣工的卧牛商场,这是框架结构的4层楼房,外装饰为洗花石同瓷块相结合,花石地坪4000平方米。此外,城郊半汤地质疗养院、电力疗养院也均为较大建筑,连同原有的省干部疗养院、工人疗养院、空军疗养院,形成了半汤疗养区。在疗养区附近,建有巢湖师范专科学校。离城中心6公里的西北方向,建成了大型维尼纶厂、七四一○厂;城南建成巢湖船厂。
历年主要建筑情况一览表

1985年,全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27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私有住宅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城市人口人均居住面积6.5平方米。
(二)道路
晚清,巢城街道路面用长3尺、宽1尺、厚6至8寸的条石铺成。街道宽处丈余,窄处8尺左右,南北、东西街道长度各为3里左右。民国时期,街道尚不能通行车辆。
1958年,在原新城街、东河街的基础上,西起县委大门,东至火车站,建成东风路。路面宽10米,沥青铺面,平整光洁,人行道宽2至5米,全长1500米。接着人民路南端又修建1000余米道路。商业网点纷纷从老街搬至新街两旁,成为市区最繁华的地段。
1978年,城区开辟了团结路、青年路、健康路。1979年,从县人民医院起北至草城街桥(见子桥),拆迁民房,兴建了580米长的沥青道路,宽12米,人行道宽5米。此段道路建成后,人民路全段长1500米,为南北主要大街。同期,兴建了环城路和贯穿官圩的官圩路(砂石路),形成了绕城的公路网。外地车辆不准穿城,一律绕城行驶,大大减轻了城区的运输压力。
1985年,城区有各种道路(包括小巷)39条,总长度36公里,道路用地占城区用地面积的4.22%,人均通车长度0.38米。
(三)桥梁
晚清,东西北三门城墙下有珍珠桥、普济桥、施家桥、见子桥等石拱桥横跨城河,南面裕溪河上为浮桥。浮桥为铁索联结浮船而成。建国后,该桥多次修缮,用大驳船浮接,能通行汽车。1965年初拆去浮桥,1966年底建成钢筋混凝土的3孔拱形大桥。同期,建成了草城街桥。1984年,建成了单孔石拱团结路大桥。
城区内有草城桥、健康路桥、团结路桥、巢南大桥等4座永久性桥梁。(详见第九章第一节第三小节“桥梁”)
(四)排水
晚清,巢城中心地带是卧牛山、裕溪河一带,地势高,排水较易,居民一般用砖砌排水沟排水,街道无系统的下水道。民国时期,城区较清代有所扩展;但街道年久失修,至建国前,污雨水排放十分困难,遇到雨天,满街积水,泥泞难走,行人怨声载道。建国后,有计划地建造了城内下水道。东风路下水道宽60厘米,深80厘米,每隔20米设一窨水井;人民路南端下水道和东风路相仿,北端580米下水道深1.2米,宽1米,每隔15米设一窨水井。同时,东河街、西河街等主要老街,在翻建时,都先砌下水道。1982年兴建的岗岭路及东风路西段200米路段,下水道均用直径1.2米预制水泥涵管。各下水道出水口,均在环城河、裕溪河。至1985年,城区有下水道14公里,排水面积5平方公里,形成了地下排水系统,每日排放污水8万吨。
巢城四周河流环绕,城区地势低洼,历史上曾多次遭到洪水侵袭。1954年大水,城内行舟。1969、1979两年,巢湖路、城西郊、环城路均遭水淹。为了防洪排涝,1981年投资200万元,兴建了“两沟、一坝、一站”主体工程,保护城区和近郊18平方公里。“两沟”是东、西撇洪沟。西撇洪沟在城西郊蔡家岗村附近,该沟来水面积16平方公里,全长3500米,渠首底高程9米,渠首洪水位13.11米,堤坝高程14~13米,外坡1∶1.5.内坡1∶2,顶高3米,平台高程12米,宽度3米,堤身是粘土和部分沙壤。该沟按3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221毫米标准设计,最大行洪量100立方米/秒,比降1/3500,最大行洪量水深4.11米。东撇洪沟在市东北郊青蒲葛村附近,来水面积4平方公里,全长7200米,堤顶高度从15.5米至13米,内坡1∶4,20年一遇最大洪水量27立方米/秒,比降分段1/1000~1/2000。“一坝”是裕溪河拦河坝,在城区东面,东河街边,坝顶高13米,顶宽8米,内外坡1∶5;土质为碎砾石黄粘土,机械夯实,质量较好,拦截裕溪河水倒灌。“一站”是城区防洪排水站,截止1985年,装55千瓦电机10台,80匹马力柴油机5台,流量为7立方米/秒,主要是排城中心4平方公里积水。为“两沟、一坝、一站”主体工程配套,在城区保护范围内兴建了5214米护坡、27座生产桥、31座涵闸倒虹吸等配套工程,完成土石方80万立方米,浆砌块石2.3万立方米,混凝土7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20立方米。“两沟、一坝、一站”和配套工程,均达到设计要求,运行较好,抵御了1983年12.15米的高水位洪水和1984年6月13日降雨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
(五)照明
建国初,城内东、西河街有马路弯灯20余盏,白炽灯泡。1958年,东风路安装了36盏路灯,高汞灯泡。1978年,拆除东风路、人民路的旧灯泡,安装琵琶式高汞灯81盏;小街小巷安装了174盏马路弯灯,白炽灯泡。1985年在团结路安装了4组荷花式组合灯柱,10组海鸥式组合灯柱。全市路灯线路总长5.1公里,路灯330盏,市区夜间形成了一线照明。
(六)绿化
1.道路绿化
本市道路绿化从1957年开始,1958年已拓宽的东风路两旁,栽种法国梧桐树413棵。现在最大的树高25米,树径85厘米,冠幅120平方米,形成了绿荫遮道。接着,在人民路、巢湖路、环城路、青年路、团结路、官圩路等相继植法梧3000棵,树木长势良好。
2.机关、住宅绿化
自古以来,市民就有在庭前屋后栽花植树的美德。居民栽种的树以桃、梨、杏、柿等果树为多。机关栽种的以松、柏、法梧、水杉为多。1978年后,年年开展植树活动,机关、居民种植树木花草成效显著。1985年全城绿化面积为84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化1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是11.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平方米,略低于全国平均值。本市原有8棵生长了百年以上的银杏树,有6棵遭到砍伐。如城郊鼓山顶上的一棵,远望冠盖如云,于1961年被砍伐。现城内仅存的一棵在市委幼儿园前,约有150年历史,树高18米,径围83厘米,冠幅85平方米,现已遭白蚁危害,急待加强保护。
3.公园绿化
本市仅有一个公园,在卧牛山自然风景区。在盛夏酷暑时,常有凉爽的湖陆风从巢湖吹来。平均每年湖陆风出现日高于48.5日,气温较山下城区低2℃~4℃。建国后,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
1954年拆除了摇摇欲坠的塔。1978年后,加强了规划,强化了管理措施,先后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1800米围墙。1979年、1984年分别在山前、山中部建了凉亭。在现存的1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栽种了7万余平方米的风景林,包括阔叶林、针叶林、经济林在内的50多个树种。从霍山、泾县引进优质良种毛竹,栽植了1.3万平方来,已成林。开辟了4300平方米的花房,培育的花卉品种有380多种,1.4万多盆(株)景,有珍贵的君子兰、米兰、玉兰花等;春夏秋冬,鲜花盛开。1985年,卧牛山公园初步建成。
二、水供应
历代以来,城区居民食用井水居多。建国初,全城井数达50眼以上,井水清澈,冬温夏凉,含碱量高,炊具易结垢。
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初,建立了巢湖水厂。水厂设一级泵房、二级泵房。一级泵房在城区西郊巢湖边,直接提取巢湖水,机组功率75千瓦的2台,135千瓦的2台。二级泵房在环城路卧牛山下,机组功率75千瓦的4台、135千瓦的1台,日送水量在2万吨以上。水塔在卧牛山上,居高临下。供水管道21公里,其中干管18公里,供水普及率60%,日人均生活用水量130升。
巢湖水厂水质监测情况摘录
(1982年8月)

城郊大型企业维尼纶厂、巢湖水泥厂、七四一○厂、化肥厂均自备水厂,水源取之巢湖,总计日供水能力9万吨。半汤疗养区各疗养院也自备水厂,水源是半汤的地下水,日产水0.5万吨。全市企业自备水厂洪水管道总长27.8公里。
在各大厂矿排放工业废水的情况下,巢湖水曾受到有机物甲醛、氰化物等的污染,1982、1983年,曾出现短时间自来水不能食用的现象。后来严禁在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范围内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从长远看,为确保巢湖不受污染,应将废水、污水引至巢湖下游裕溪河。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