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低产土壤改良
本市低产土壤面积22.6万亩,占耕地的28.6%,而属林牧业用地的低产土壤面积更大。主要特点是渍水潜育青泥化,淀浆板结白土化,低肥发僵重粘化,水土流失瘠薄化。
这些土壤,限制肥力提高的障碍因素主要是“酸”、“碱”、“毒”、“涝”、“冷”、“烂”、“板”、“瘦”、“薄”(耕层浅)、过沙、过粘、含砂砾、易干旱、易水蚀等,粮食亩产200~300斤,成为农业均衡增产的“拖腿田”。
建国以后,各级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组织农民改造低产田基本方法是:改土与治水相结台;改土与培肥相结合;改土与改制相结合;改土与农林牧相结合。
(一)渍水浅育青泥田的改良
这类农田有上、中位强浅青马肝田,钙积马肝田,上、中位强浅青湖泥田,钙积青湖泥田,烂泥田等。
全市共7万余亩,占水田的12.4%,主要分布低圩、低冲田。地下水位高,受渍不保收,土温低,泥脚深,通透性差,有毒物质多。
采取开沟排水除渍;改制与调整作物布局,冬沤改冬种,双季稻改单季;改进耕作技术,改浅耕为深耕,改深水、冷水漫灌为间歇回流沟灌;增施磷钾肥,退耕还水等措施。改良后粮食单产由300~500斤上升到700~800斤。
(二)淀浆板结白土田的改良
本市这类土壤有澄白土田,白沙土田,薄层白土田,面积有7.6万亩,占水田13.2%;其中槐林区5万多亩,占全市白土田的66.4%。巢湖市低产土壤类型面积统计表

此土壤保水保肥力差,土壤潜在养分和速效养分奇缺,易淀板,影响作物出苗及展根发苗。对这类土壤改良措施有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胶结能力;开拓截流沟和灌本沟,截断侧渗本区,防止和减轻漂洗度;引淤灌沙,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施磷钾吧,分期追肥。改良后,亩产由400斤上升为600~700斤。
(三)低肥发僵田的改良
这类土壤有上位粘盘黄白土,上位粘盘黄马肝土,鸡干土,沙泥土。全市有7.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其中旱地6.1万亩,水田1.7万亩,主要分布在炯炀、黄山两区。
巢湖市土壤酸碱状况表

巢湖市土壤分级状况表

此土壤质地粘重,“干时象把刀,湿时一团糟”。有机质低,水田小于1.2%,旱地小于1%。适耕期短,作物难立苗,扎根困难,产量低。对这类土壤采取深耕晒垡,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供肥能力;扩种豆科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旱改水轮作;掺沙改土等措施。
(四)山地土壤瘠薄化的改良
本市山林地面积41.5万亩,其中上层厚度小于30厘米的17.8万亩,占42.9%;有机质低于2.5的有18.3万亩,占44%;速效磷钾含量普遍低缺。
山林地贫瘠的原因,主要是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有20万亩山林地每年流失土壤35万立方米。治理措施:封山育林,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保护植被;明确山林权,推行责任制,提高绿化效果;退耕还林。
二、土地耕作
根据各项耕作措施对土地影响的大小以及所消耗的动力多少,分为基本耕作(翻耕和深松土)和辅助耕作(耙地、中耕、碎碴,又称表土耕作)。耕地用畜力、人力(低圩田)、机耕。耕地方式依地段长宽而定。耕作方法有内翻和外翻两种。
水田:冬作(大、小麦,油菜)——水稻田土壤耕作制。水稻与冬季旱作复种的稻出,水稻成熟收割前排水耕翻整地。
绿肥——水稻田一般不耕翻,秋前稻田套种,栽秧前7~10天耕翻灌水耙平。
旱地:冬闲地春播作物的土壤耕作是从头年秋熟作物收后开始,秋熟作物收后进行浅耕灭茬,冬季旱耕冻垡,如前作收获迟或劳力紧张,秋冬不能及时耕地,就进行春耕,且随耕随耙,目的是保墒蓄水。
夏播作物的土壤有耕地和不耕地两种,在时、空充裕条件下,冬作物收后立即耕、耙后播种;如土壤过湿或过干,不能及时耕作,质量不能保证,即进行耙茬或板茬直播播种。少耕和免耕法:从70年代末在冬油菜田进行减少土壤耕作环节,目前已形成一套新的耕作体系,近年免耕栽培油菜、小麦10万多亩。其好处可使土壤常年有复盖保护;抓住季节变迟茬为早茬,特别是多雨年份有利播种;保护土壤良好结构;有利保墒。
三、肥源
本市肥源共有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量元素肥料,颗粒肥料,细菌肥料,腐殖酸类肥料六大类。
在农业发展的初期,主要依靠生物养田,即通过自然植被的生物小循环来恢复和培养地力。但占地多,时间长,效率低。建国以来,农民开始重视和加强肥料建设,广辟肥源,提高施肥水平。
农牧结合,多积厩肥。1956年人民政府号召农民采用五勤办法积肥(即室内、庭院、街道勤打扫,猪牛栏、厕所勤垫勤换,土墙、旧土、旧灶土勤换,四旁草皮、草灰、树叶、垃圾勤积,阴沟及塘、河泥勤挖)。当年积肥10亿多担。1958年又推行“熏、换、挖、扫、铲(草皮)、堆、沤、捞(塘、河泥)、打(秧草)”等十字法,开展积肥运动。
发展绿肥,落实养地作物布局。把绿肥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冬绿肥有红花草,7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占越冬作物布局的50%,最多的1974、1975两年突破40万亩;1976年逐渐下降,面积只有10万亩左右。其次是豌、蚕豆。经济绿肥主要有蚕豆、绿豆等。在技术上推广“以磷增氮”、“以小肥增大肥”,以及间、套混作等方式。
秸杆还田,培肥松土。主要采取留稻高茬、油菜荚壳、麦颖子等,每年30万亩左右。
积制土杂肥、草、塘泥。1968年从江苏苏州等地区学匀推广“田头窖”,利用塘河泥、稻草、青绿肥,堆制有机肥的经验。
饼肥。主要有菜籽饼、棉籽饼,每年约2500吨。
菌肥。1958年县办细菌颗粒肥料厂,在花草、花生上开始推广应用根瘤菌。1963年引进抗生菌肥,在早稻浸种催芽育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5406菌肥,面积达30万亩。1973年试用磷细菌、钾细菌。1975年生产应用腐殖质酸肥。
化肥(无机肥)。1952年开始推广使用硫酸铵。1955年开始推广过磷酸钙。1961推广氨水。1974年开始示范应用硼、钼微肥。
矿质肥料。主要有石膏、石灰等。在品种和施用量上,50至60年代以硫酸铵为主,平均每年混合施用1.2万吨,其中过磷酸钙主要集中于槐林区。从70年代中期开始,有机肥锐减,复种指数提高,化肥总用量增大,平均每年混合施用量45万吨,亩用量133~149斤。主要品种为尿素、磷肥,钾肥很少。1974年从国外引进复合肥,主要是磷酸二铵等二元复合肥。1984年开始为水稻示范应用钼酸铵、锌肥和硅肥。
四、施肥
(一)土壤养分及肥料效果
本市主要耕作土壤养分状况是氮少、磷缺、钾不足。由于土壤肥力特点和作物营养习性不同,其肥效也不同。就主要作物来说,以氮肥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磷肥增产效果次之。在增施氮磷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钾肥,使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本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贮量较丰富,但其有效性很低,使油茶、水稻、棉花、果树、蔬菜常出现缺素症状。施用微量元素增产显著。如油菜喷硼,可有效解决“花而不实”,提高结实率。
目前化肥利用率很低。一般田间氮肥的利用率水田为30%,旱地为40%。磷肥的利用率一般在10~25%,其中水稻的磷肥利用率变幅在8~20%,平均为14%,小麦平均为10%,玉米为18%,棉花为60%。钾肥利用率一般为50~60%。各有机肥料由于C/N比不同,土类比例不一,质量差异较大。其中氮素当季利用率:厩肥为10~30%,堆沤肥在10~20%;豆科绿肥则在20~30%。在亩施有机肥料2000~4000斤(花草)的基础上,每亩施用标准肥(硫铵)40斤,每斤氮肥增产稻谷3~5斤,小麦2~4斤,籽棉1~2斤,油菜籽1斤左右、薯类作物8~12斤。
(二)施肥技术
基肥的有效施肥技术。作基肥施用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绿肥、堆肥、厩肥、塘河泥,辅以磷肥及少量速效肥。一般施用量约占全部施肥的70%。有效施肥方法:结合深耕施肥,使肥料经常处于湿润的土层中,土肥相融,减少挥发;集中施用,用少量肥料开沟(穴),集中于作物的播行(穴)内,与磷肥混合集中施用,可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防止被土壤固定;混合使用,将肥效迟速不同的肥料混合在一起施,可保证作物在整个生长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得到养料;且肥料间(N、P、K)互相促进,提高肥效。
种肥的施用技术。种肥是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附近与种子混播的肥料。一般在土壤贫瘠,苗期低温潮湿,养分转化慢的条件下采用。用高度腐熟的有机肥与迟效性化肥。氮肥多用硫酸铵;尿素,每亩用量5~10斤,过磷酸钙15~20斤、与腐熟的有机肥混合施用,效果良好。施用方法采用拌种、浸种、条施、穴施、沾秧根等。
追肥的有效施用技术。追肥多采用化学性稳定的速效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以及少量的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有深施复土、雨前撒施、肥水结合穴施、墒面匀施、薄水洒施、根外追肥六法。
主要作物施肥技术。水稻采用“前促后补”施肥技术。基肥占总量的70~80%,以有机肥为主,穗肥在栽后20天看苗补肥,促平衡。杂交稻前期吸肥多,中期吸肥少,后期施肥持续时间长,齐穗后,还吸收20%左右。施肥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技术进行。
棉花基肥足,苗肥早,花铃肥重。以饼肥为主。
小麦、油菜基肥足,冬前增施腊肥,春后追施返青肥,后期看苗补施粒肥。
(三)群众施肥经验
看天施肥。晴天墒足施肥浓一些,多一些。天旱先浇水后施肥,或边施肥边浇水,或施水粪。雨水后多施迟效肥;雨水少在播种沟内撒籽再盖潮粪土。高温天化肥深施。寒冷天,油菜、小麦施塘河泥、草木灰、老墙土等暖性肥料。
看地施肥。沙土施杂肥、塘泥,氮肥则“少食多餐”。粘土地施腐熟厩肥。冷性土施速效和热性肥料草木灰、炕土、“烧包子”。水田施铵态氮、尿素。水旱连作土壤重视前季施磷肥。中性或微碱住土壤施过磷酸钙、尿素等。
看苗施肥。油菜重施苔花肥。玉米“头遍追肥一尺高,二遍追肥正齐腰,三遍追肥出毛毛”。棉田追肥、“开花一炮轰,集中把桃攻”。小麦“冬前促,返青控,拔节阶段攻粒重”。双季稻“基肥足,面肥速、追肥早,中期控,后期补肥攻粒重”。早稻“前攻、中控、后补”。中稻“前稳、中攻、后补”等等。
看肥施肥。有机肥,迟效性的、移动性小的磷肥早施;速效性的适时施。肥分高的化肥少施,低的多施。挥发性强的氨水、碳酸氢氨早施、深施。
看茬施肥。双季稻连作早稻多施,晚稻少施。麦豆连作,小麦多施,大豆少施。铵态氮用于水田,硝态氮用于旱地。看水施肥。春旱无水灌溉的田,以底肥为主;有灌溉条件的,灌后施或浅施。有机肥和磷肥深施。

上一篇:第四节 种子
下一篇:第六节 植保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