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歌
巢湖素为民歌之乡,在省内外享有盛名。1958年9月,文化部、全国音乐家协会在巢县司集乡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歌咏现场会,司集乡被誉为“文化乡”和“诗歌之乡”。
民歌原为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形式多样,源远流长。区内各县所流行的民歌有山歌,秧歌,灯歌以及打硪、打夯、划船、舂米、薅草、车水等“号子”。建国后经挖掘整理,质量和数量都大为提高,由地区音乐协会汇编的《巢湖民歌集成》(资料卷),收录本区民歌400余首,部分作品被《中国民间歌舞集成·安徽卷》收入。1982年春中国唱片社前来巢湖录制民歌。民歌手李亚东创作的“大红旗下逞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哪方干旱哪方浇”及夏云扬创作的“一片青来一片黄,黄是麦子青是秧;是谁绣出花世界?劳动人民手一双”等民歌受到郭沫若的赞许,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国风”,并一度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二、民乐
本区流行的民乐乐器主要有唢呐、二胡、竹笛、萧及锣、鼓、铙跋、木鱼等打击乐器。唢呐曲牌有《圣调》、《大开门》、《小开门》等;笛、箫及二胡曲牌有《一枝梅》、《朝天子》。另有专供盲艺人演奏的《过街牌子》(已失传)。打击乐器使用范围较广泛,每逢喜庆节日或斋醮等迷信活动,均为必备乐器,演奏的套路很多。
三、民间灯舞
虾灯流行于巢湖市槐林、庐江县盛桥等地,系用竹篾扎成的虾形花灯,长约丈余。4人对舞,时分时合,宛若游虾。1955年庐江县盛桥虾灯舞曾参加芜湖地区农民文艺会演。1983年出席全省农民文艺会演并获奖。
鱼灯用篾或芦苇扎成鱼状,表演时8人一组,执灯穿梭对舞。舞蹈招式有“戏水”、“跳龙门”、“靠埂”等。1955年,无为县鱼灯曾到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首长表演。
狮灯有“黑狮”与“亮狮”之分。亮狮又名“文狮”,黑狮又名“武狮”。文狮表演时重表情,动作诙谐,活泼而细腻,着力刻画狮子的形神。武狮则着重于表演技巧,讲究翻滚跳跃,着力刻画狮子的猛捷。
蚌灯扮演蚌精者为一年轻貌美女郎,或男扮女装。表演者身背两片由布制作的开合自如蚌壳,伴以一老年渔翁,手持鱼网随乐声而舞。
龙灯有滚龙、抬龙之分。滚龙以细纱布扎成,于白天表演,表演招式有“二龙戏珠”及“戏水”等。伴奏乐器用大锣、大鼓,以壮声威。抬龙又名彩龙,通常由9节、11节或13节组成。体内点燃蜡烛,通体透明,于晚间表演。
旱地行舟又名闹湖船,系用竹篾扎成船形,并糊以彩纸。船中心扎成花轿形,二女艳妆居中,边唱边舞,并有民乐伴奏。另有二三人扮成老梢公,不时插科打诨。此外还有“车上轿”彩灯,与旱地行舟相仿,所不同的是以车代船,梢公换成车夫而已。
五马盘槽表演者为5名男孩,腰系纸糊马头、马腚,头扎“英雄抹额”,额缀大红绒球。舞时五马盘旋,往来穿插,随着锣鼓节奏翩然起舞。
黑驴舞此舞描述农村少妇骑驴回娘家情景,丈夫时前时后赶驴,边唱边舞。流行于巢湖市板桥乡等地。
高跷表演者两腿各绑木制的“跷”,高一米以上,踏跷而舞,故又名“踩高跷”。表演者多扮成《白蛇传》中“法海”、“青蛇”、“白蛇”、“许仙”等,边舞边唱,并以锣鼓等伴奏。
地花鼓表演者通常是四女一男。女角名“花子”,男为丑角。丑角手持红伞,穿梭于“花子”之中,嬉笑调情,唱“花鼓调”。
车花箍此舞流行于巢湖市黄山区等地。表演者为一名男孩和一名女孩,载歌载舞。1956年,曾参加省第二届民间歌舞会演,获演出奖。
大头和尚戏柳翠此系一男一女的双人舞蹈。男扮和尚,头戴面具随锣鼓节奏起舞,无唱无白,类似哑剧(旧俗,表演者出声则不吉)。此舞流行于巢湖市柘皋、黄山、黄麓等地。1982年参加巢湖地区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调演,获演出奖。
四、民间工艺
根雕根雕在区内起步较晚。含山县的郑尚武、巢湖市的项本厚等以及一批业余爱好者从事此项艺术品的制作。1987年,郑尚武制作的《虾趣》参加首届全国根雕作品展,荣获二等奖。
扎彩扎彩工艺在本区源于汉代。清康熙年间,无为县艺人蔡静首创的“剔墨纱灯”闻名全国。慈禧六十寿辰时,朝廷曾派专人前来征选。清宣统三年(1911),无为纱灯曾被选送南京博物馆参展,获二等奖。1959年,无为纱灯厂制作的纱灯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另有部分展品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剪纸清末民初,本区各县城乡盛行在衣鞋、帐幔上绣花,其底样或剪纸、或刀刻,多花草、虫鱼、鸟兽和福寿双喜等吉祥图案。1988年,无为县城关、开城、陡沟等区(镇),收集民间剪纸作品80帧在县文化馆展出,并从中选出20帧送合肥参展,有6帧获奖。和县剪纸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先后在上海、福州、厦门、合肥、亳县等十余地展出。安徽省群艺馆还出版了《和县剪纸》专集。
素绒画此画吸取国画技巧,以动物绒毛加工制作,形态逼真。1984年,含山县张疃乡龙台行政村农民戈彰如父子开办素绒画工艺厂,部分作品选送广州商品交易会参展;1988年8月20日,该厂生产的“双猫献花”和“双鱼戏水”等作品,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亚洲产品展销会”上展出。1989年,该厂部分产品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荣获“部优”称号。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