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化馆
民国期间,和县、巢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县都办有“民众教育馆”,开展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及文体活动,但时断时续。
1949年9月,巢县在巢城首建人民教育馆(后改称人民文化馆)。其后,庐江县、无为县、和县、含山县相继成立人民文化馆。
1951年春,巢城文化馆改为巢湖专区巢城中心文化馆。同年秋,因建置变更,巢城中心文化馆改称芜湖专区巢城中心文化馆,兼负对巢县城乡文化活动的辅导及对庐江、含山、和县、无为等县文化馆的业务指导。同期,巢县尚有柘皋、烔炀等文化分馆,庐江县有汤池文化分馆,和县有乌江、白渡文化分馆,含山县有运漕文化分馆,无为县有襄安、黄雒、汤沟文化分馆。此外,各县还有民办公助性质的文化馆。据统计,1951年区内各县共有文化馆、文化分馆27处。
1957年春,除县保留文化馆称谓外,其他均改称文化站。当时,全区共有文化站169个:巢县43个,庐江县12个,和县27个,无为县63个,含山县24个。
进入80年代,区内出现了一批“民办公助”性质的文化站,庐江县发展尤为迅速,1981年为7个,1983年增加到13个,1985年增加到44个。
二、图书馆
民国期间,区内各县均设有“民众教育馆”,并开展图书阅览活动,但藏书极少。
民国9年(1920),无为县筹建图书馆,馆址设无城米公祠内。此后,国民政府将领徐庭瑶在其“徐氏宗祠”内创办“拨云楼图书馆”,对外借阅。同年,含山县建“民众教育馆”,有图书3000余册供人借阅,但不久即关闭,图书散失。民国11年,和县富户禹友鹤在80寿辰之际,捐款委托和县中学在校内建房3间,创办“友鹤图书馆”供师生借阅,不对外开放。同年,巢县建有“通俗图书馆”,民国16年即关闭。民国19年(1930),含山县运漕镇有私人藏书楼“周道民藏书楼”,藏书912册。民国26年(1937),和县设立“民众图书馆”,后与和县简易师范学校图书馆合并。
建国初,除无为县外,区内其他县图书室均设在文化馆内。50年代后期,各县均建立了图书馆。后,管理体制多次变更。
无为县图书馆建于1949年2月,是本区成立最早的图书馆。1956年藏书已达3万余册。1986年,新建图书大楼投入使用,总面积为465平方米。1988年县拨款4.5万元购置书籍,馆藏图书达14.3万多册,居区内县级图书馆之首。巢县图书馆建于1956年,馆舍系租用6间民房,藏书约一万册。1961年,图书馆并入文化馆,两年后又分设,图书馆舍面积增加到450平方米,设有报刊阅览室及城市书库、农村书库和资料室等,藏书达7万册。“文革”期间,闭馆达一年半之久。1978年,新建图书馆大楼600平方米,藏书12万册,并有各类期刊1000多种,报纸100多种。
和县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1961年图书馆并入文化馆,1978年分开。1984年图书馆迁入北门新建的文化大楼,建筑面积259平方米。1982年,馆藏图书5万余册。
含山县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1961年后并入县文化馆。“文革”期间,图书一度被封存。1980年,县财政拨款20万元,在县城环峰东路新建图书馆大楼一幢。此后,政府逐年拨款添购图书和设备,馆藏图书已达9万册,并有许多珍本、善本书。
庐江县图书馆建于1965年,不久即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图书馆未能开展工作。1969年,洪水浸毁图书达1万余册。1979年再重建,并增加图书20000册。1984年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合建大楼一幢并增添书刊设备,辟有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设图书借阅及采编、宣传、文物等6个组,人员12名。1990年藏书41300余册及一批善本书,订报刊200余种。有持证读者1470人,年接待16000余人次,图书流通22000余册次。
三、档案馆
建国初期,各县未设专门的档案机构,仅在党委、政府办公室内设档案科管理档案文书。1958年后,各县先后成立档案馆。1965年10月成立行署档案馆(科),有编制两名,科、馆合署办公,无专用库房。1967年拨款建两层小楼一幢,面积334.76平方米。1967至1971年,因受“文革”冲击,档案一度封存,1972年恢复正常。1977年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本区无为县召开,对区内各县档案事业促进较大。各县档案馆均扩大了库房面积,添购了设备,健全了机构。1980年4月,地区档案馆(科)升格为局级事业单位。1985年9月建4层档案楼一座,占地1040平方米。1990年底,全区各县档案馆总面积由1985年的3088平方米,增加到4156平方米,增长30%;案卷总数为36.84万卷。其中文档1889卷,科技档8156卷,专门档案2983万卷。各馆室计配有微机15台,复印机40台,去湿机50台,有的还安装了空调设备。此外,每年还拨出专款抢救年久褪变的历史档案,仅“七五”期间,地区所属各县抢救复制档案达2000余卷。
自1966年起,逐步开放档案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很大成果。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档案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为社会服务,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82年,地、县两级档案馆共接待查阅档案3873人次,提供资料12627卷,对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山林、地产、技改、水利、房产、调资升级、生活补助等问题均发挥了应用作用。1988年后,开放301个全宗201662卷,历史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此外,“七五”期间全区档案部门共编各种资料38种、4643万字。全区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1990年底,在全区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6%,中专占63%,初中以下仅占11%;馆员34人,助理馆员67人;管理员23人。总计为124人。其中地、县(市)档案馆51人,事业单位22人,企业单位51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