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目连戏班社
明清时期,县内先后建立的目连戏班社有大寓坑、大演高田、剡溪同乐等3个,分别由李氏、吴氏、唐氏宗祠组建。每个班社有演职员30至40人,一般不让外姓人参加,班主由宗族内部推选。3个班社的演出活动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2.崇实中学抗日救亡宣传队
抗日战争时期,石埭县崇实中学组织有40余名师生参加的“抗日救亡宣传队”。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桃李劫》等,其中表现民众支持抗日队伍的新型独幕剧《十里亭》,深得群众好评。
3.黄西支队宣传队
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在皖南游击根据地的黄山支队(后改称黄西、沿江支队),曾组织有6人参加的小型文艺宣传队,在美溪(今属黟县)和南安等根据地演出。民国34年(1945)8月举行文艺会演,演出节目有《金很花》、《攻打茂林村》等。
4.县业余剧团
1950年成立县业余剧团,共有演员30余人,系半职业性质剧团。演出的剧目有京剧《九件衣》、黄梅戏《打猪草》、歌剧《兄妹开荒》、话剧《两兄弟》等30多个。同时还自编自演一些小演唱、快板、鼓词、曲艺等。1959年,女演员张元芬、童年娣和男演员许贤亮被选招到太平县黄梅戏剧团。原导演孙同庚被选招到芜湖市文工团任导演。
1953年,全县区乡建立业余剧团20个,演员450余人。至1956年先后举办了3次农村文艺会演,七都业余剧团演出的皖南花鼓戏《打瓜园》和歌剧《白毛女》;广阳业余剧团演出的黄梅戏《闹花灯》、《打猪草》、歌剧《王秀鸾》;兰关乡大寓坑业余剧团演出的目连戏《哑老背疯婆》和民乐队演奏的民间吹打乐《一枝香》(即十番锣鼓);河口乡业余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合作化好》、《父女进城》等节目,都被选调参加全县会演。1958年后,农村业余剧团时聚时散。随着电影和电视录相的普及,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场次和活动范围已日趋减少。5.石埭新民京剧团
建国前后,以民间艺人苏智先、苏智林为首,组建“苏家戏班子”,共有演员20余人,主要演徽剧和昆剧,后来改演京剧。至1952年经调整充实后命名为“石埭县新民京剧团”,名演员有华德兴等,演出剧目有《玉堂春》、《四进士》、《打棍出箱》、《徐策跑城》、《追韩信》、《狸猫换太子》以及《血泪仇》、《梁山伯与祝英台》、《婚姻自由》、《抗美援朝》等40多个。1959年,该剧团与太平县黄海戏剧团合并。
6.石台县黄梅戏剧团
1976年4月,经省文化局批准成立石台县文工团,时有演员35人。1979年3月改建为黄梅戏剧团,属全民所有制。1980年共有演职员46人,上演剧目主要有《春草闯堂》、《泪洒相思地》、《春江月》等20多个。至1985年,计有演职员37名,其中演员17名、乐手8名、舞美6名。
1979年5月,剧团有9名男女演员的唱段被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其中陈小芳、龚维玲的唱段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复制播放,陈、龚两演员先后被选调省黄梅戏剧团。1980年,徽州地区文化局举办全区文艺调演,本县黄梅戏剧团获演出奖。
建团以来,因演出成本高,上座率低,加之未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因此票房收入少,经费入不敷出,每年需地方财政补贴人员工资3万元左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