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私塾,亦称蒙馆。旧时家境稍富裕者,把子弟送入私塾就读,企盼长大成材出人头地,谓之“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少数贫寒人家送子弟入塾读书,则多半只求租通文墨,能记草帐了事。
入塾读书的年龄不受限制。县内私塾的形式有:一是1户或几户联合聘请先生到家教读,称家馆或坐馆,二是先生在家设馆教学,收取束修,称家塾或私塾,三是由地方出钱,请先生在一公共场所设塾。招收贫寒人家子弟入学,谓之义学或义塾。也有以公堂地租收入开馆,培养本族子弟。私塾一般是个别授课,内容有识字、习字、教读、背书、讲书、写文章等。初入学儿童,先读《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以后开读《幼学》、《四书》等。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内私塾遍布城乡。清康熙十一年(1672),全县仅义塾就达12所。民国时期私塾有所发展,最多时(民国7年)达87所,民国38年(1949)尚有私塾15所,直至1952年才被公办学校所代替。
此外,宋庆历初年(1041),本县于县城(广阳)西建有县儒学。县学为一县最高学府,是诸生肄业场所,设有礼、乐、射、御、书、数等科,由教谕、训导任教。入学者称生员,其中廪生由公家供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儒学停办。
上一篇:(一)书院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