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古桥据旧志载,全县有古桥31座。至1985年,尚有基本完好的桥梁13座;因年久失修已毁的7座;1971年陈村水库淹没11座。
史冲桥位于六都乡万觉岭处。单孔石拱桥,桥长15.7米,宽3.8米,高3.5米,跨径6米。后两边各加宽2米,成为公路桥。今改名为红旗桥。
虹饮桥单孔石拱桥,在七都镇小溪村内,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全长26.8米,高11米,宽7.8米,跨径17.5米。
承德桥位于七都桑园里,单孔石拱桥。桥长29.5米,高8.2米,宽也9米,跨径15米。
老庄桥单孔石拱桥,位于六都乡老()里。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桥长16.5米,高7米,宽5.9米,跨径12米。
鹪鹩桥单孔石拱桥,位于矶滩乡太胜村。桥长15米,高10米,宽6米,跨径7米。昔桥旁有亭,称“鹪鹩亭”。
庆源桥位于珂田源头李村下首,单孔石拱桥。长8米,高3米,宽4米。
夔公桥位于珂田乡幸福村下首,单孔石拱桥。桥长7米,高3.5米,宽3米,跨径3.5米。
湘潭桥位于珂田乡彭溪村出口处,单孔石拱桥。桥长17米,高6米,宽6米,跨径8米。
固源桥位于大演乡小剡村出口处,单孔石拱桥。桥长13米,高7米,宽6米,跨径9米。
毓秀桥在七里乡永丰村口,殷新公路旁,玉带式单孔石拱桥。横跨于杏溪河上。桥长5.5米,高3.5米,宽3米,跨径4.2米。昔为通往永丰、东山村的要桥。
桥址在六都乡雍溪村旁,横跨于王村河支流上。昔为徽宁通衢必经之路,清末桥被洪水冲毁。民国元年(1912),复造7孔平板石桥,全长55.5米,宽7米,每孔跨径5.8米。
红庙桥位于小河镇桂村下首,殷新线39K处。单孔石拱桥,桥长4.5米,高3.5米,宽2.5米,跨径为3.5米。
永兴桥址在七里乡三增村,桥长8米,高4米,宽2.5米,跨径为6.5米。昔桥头建有亭、庙,名为“三门亭”、“西宫庙”(今废)。
2.公路桥
1962年以后,本县公路桥建设发展甚快。至1985年,全县共建大中型永久性桥梁17座,投资达200万元。因本县大部分地区是石灰岩地层,桥梁基础离岩层不深,故工程施工中,排水、围堰比较容易,石料亦可就地取材。在桥型结构上大多采用重力或石砌墩台等截面石拱桥,仅少数地区因岩层基础有空洞(如雍溪桥、香口桥等)不便修建石拱桥。
秋浦河大桥位于县城北隅秋浦河上,系空腹式石拱桥,石拱的孔数—跨径分别为4—30米、1—15米、1—5米。上部建钢筋混凝土栏杆和灯柱。桥长174米,高16米,净宽7米,其中两边人行道宽各1.25米。技术标准为汽13吨,拖60吨。1973年11月6日正式动工,1975年12月竣工,1976年元旦举行通车剪彩仪式。总造价为47万元。
香口大桥钢筋混凝土漫水桥,位于大演乡唐村下首恭浚河上。始建于1966年,竣工于1967年。桥长67.2米,桥面净宽6米。桥两头河滩部分为160米长的过水路面。载重标准为汽13吨,拖60吨。总造价14.6万元。
港口桥址在兰关乡港口村下首,建成于1966年,桥长44.4米,桥面宽7米。下部为石砌桥台、桥墩,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桥面。载重标准为汽13吨,拖60吨。总造价14万元。
永济桥位于旧县治(广阳镇)南门外舒溪河上,民国12年(1923)动工,民国14年春竣工,桥长180米,为皖南山区第1座大型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民国23年省屯公路通车,来往车辆由此经过。民国31年,国民政府军队撤退时将大桥北岸三孔炸毁。1955年,由县交通科举办、省交通厅调来贝力式钢架接通北岸99.7米桥梁,夏季修复完工,秋季通车。1971年为陈村水库淹没。
附:全县中型公路桥梁一览表(见第215页)

3.津渡
清康熙《石埭县志》载,本县有古渡口17处,至1985年,能通渡的有12处,已被水库淹没和撤除的5处。
钓鱼台渡今县治东15公里。昔为广阳至七里之要渡。1966年架设公路桥后,渡口不再使用。
横船渡县治东10公里,明代里人胡来朋开凿小岭通道后,横渡逐渐发展成为集镇,渡口繁荣。1966年殷新线通车后,为村人来往的便渡。
杨潭渡位于七里乡碧山鹰科岩下,因石山竣立,悬岩如灯盏,故又名灯盏渡。昔有古柏树10余株。渡口险要,为徽省、徽池通衢之捷径。今为耕作来往的便渡。
唐家渡在矶滩乡政府所在地下首0.5公里处,古为徽省通衙之要渡。今仍为塔坑、河口、东岭等村农民来往矶滩乡政府所在地的要渡。
虎嘴渡建国前为本县与贵池县交界之渡口。昔为本县至贵池必经之渡,今属贵池县。
杨家渡在黟青古道上,位于舒溪河支流余溪河岭下杨家,溪潭深广。昔商旅行人来往,每有望洋兴叹,村民倡议春夏设渡以济,秋冬架木为桥。此渡口令属黄山市。
鸿陵溪下游,水深潭广,设渡较多。除上述渡口外,尚有香口渡、柏山渡、掘珠渡、杨坑渡、矶滩渡、沟汀渡等。古往今来,通津不断。

上一篇:(三)道路养护
下一篇:(五)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