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小麦、豆类、山芋及其它旱杂粮次之。水稻与旱杂粮在粮食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9:1至8:2之间。
1.产量与播种面积
建国以来,本县粮食生产有很大发展。1949年石埭县粮食总产945.83万斤,1957年增加到2826.92万斤,增长近2倍;1965年石台县粮食总产4394.11万斤,1985年上升到6482万斤,平均每年递增1.9%。但是年际间的发展速度有升降变化。1955年至1957年,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6.1%;1966年至1976年由于双季稻的大面积推广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平均每年递增6.6%;1979年,本县粮食总产第一次突破7000万斤。1985年,因广阳乡划出和季双稻面积的缩小,全县耕地面积比1979年减少4648亩,水稻复种面积减少1.97万亩,粮食总产仍比1977增产5.6%,粮食亩产554斤,比1977年提高13.5%;水稻亩产692斤。
附:若干年份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变化表(见第100页)
2.作物品种
(1)水稻
建国前,本县种植的水稻,全是当地高杆品种。籼稻有麻壳籼、鸡爪籼、白壳籼、百日黄、靠硬畚、江西早等,糯稻有红嘴糯、冷水糯、雪花糯、吊死鸡、三粒寸等。茎叶呈紫红色的香稻亦有零星种植。
建国后,不断引进良种,实验推广。首先引进的品种有胜利籼、中农4号、湖南籼、小冬稻。1955年引进早稻503;1956年引进早尖、南特号、银坊、五十子。是年种植早尖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74%。60年代,先后引进莲塘早、二九青、先锋1号、农垦58、农垦57、湘常、陆才号等新品种。县内早稻品种多为莲塘早、南特号、早尖、广陆矮;中稻主要是胜利籼、中籼339中农4号;双晚以浙大生育、浙厂九号、晚糯稻、小冬稻为主。70年代水稻品种基本实现矮杆化,早稻主要有二九青、先锋1号、广陆矮4号、矮南早1号;晚稻有农垦58、835—1、重阳糯、珍珠矮等,以农垦58种植面积最广。1980年以来,早稻品种主要有二九丰、竹莲矮、先锋1号、广陆矮4号、8004、新农垦,并推广庆莲十六、青马早、温革、竹广二十九。其中以先锋1号种植面积最广。后因青马早、温革对稻瘟病抗性弱,1982年后,逐渐由浙辐802取代。中稻有杂交水稻、桂朝二号等,晚稻主要有安庆晚2号、金松五号、沪选十九、农虎等,原先的农垦58、北京468等,由于品种混杂退化、生长期长被逐渐淘汰。杂交稻作单晚、双晚面积逐年扩大。
1985年统计,本县先后引进水稻品种计163个,其中对水稻增产起主要作用的有:胜利籼、莲塘早、青马早、浙辐802、二九青、红梅早、先锋1号、广陆矮4号、珍珠矮、竹莲矮、安庆晚2号、桂朝2号、矮南早1号、金松五号、沪选十九、农垦58、台中糯、桂花糯、广京、珍汕97等。
1975年始,本县试种杂交水稻。杂交组合稻种有:汕优6号、汕优63号、威优64、南优6号、威优6号。1977年,由点到面在县内全面推开。1979年,全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4656.2亩,平均亩产721.8斤,其中作双晚栽培的3622.3亩,平均亩产647.6斤,比常规双季晚稻平均亩产393斤增产25.6斤,增长64.78%。1983年以来,作单季栽培的杂交稻平均亩产908斤,最高1200余斤,作双季晚稻栽培的平均亩产715斤。

(2)旱杂粮本县旱杂粮种类与品种有:
小麦万年2号、望江15号、小和尚头、丰产3号、蜈蚣条、白穗麦、桂花黄、大黄皮、南大2419、火焰早、滁县7号、武麦2号、扬麦1号、江都1号、毛颖阿夫、芦柴号、桦树铺、友谊麦、广州4号、宁麦3号、宁麦6号、川麦201、荆麦19。
大麦四月黄、长毛大麦、757、三月黄。
玉米白玉米、黄玉米、高八尺、黑玉米、淡黄玉米、深黄玉米、黄马牙、九十天、140天黄、矮脚黄、大屁股、百日黄、红玉米。
黄豆大粒黄豆、小粒青、大粒青、九月寒、小青皮、大青皮、中毛黄、二粒黄、六月黄、卷山鸡、蜜蜂球、青阳早。
山芋胜利百号、白洋芋、黄山芋、红皮山芋。
荞麦花荞麦、苦荞麦、荞麦。
粟糯粟、籼粟。
高粱红高粱、矮杆高粱。
豌豆白皮豌豆、麻皮豌豆。
蚕豆、赤豆、米豆、泥豆等,均为当地农家品种。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二)油料生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