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国营工业
1953年6月,建立木镇第一米厂,为本县第一户国营工业。1955年,全县国营工业发展到4户,隶属县政府工商科。
经过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先后建立第一米厂、黄砂管理站、电厂、颗粒肥料厂、红星造纸厂、安庆专署青阳铅锌矿等6户国营企业及陵阳大新松油厂、县酒厂等13户公私合营企业,共有职工216人,固定资产净值12.6万元,总产值339万元。
1958年,县缫丝厂、织绸厂、中心机械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同时,将手工业管理局管辖下的城关曙光棉针织社、弹花小组合并转为地方国营青阳棉针织厂,将皮鞋社、服装社、缝纫社、五金社、竹器社、雨伞社等17户集体企业升格为国营工业。地方国营大盖山铁矿、吴家塘铅锌矿、牛山石膏矿、洛家潭煤矿相继开采。翌年,国营工矿企业发展到42户,固定资产净值32万元,职工增至587人,产值达752万元。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
1960年后,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缫丝、织绸厂合并成立丝绸厂。是年4月,红光化工原料厂、硫酸厂、钢铁厂合并为县化工厂;木镇、庙前棉织厂与县棉织厂合并为地方国营县棉织厂。1962年1月后,将盲目升格为国营企业的集体工厂仍恢复原来的所有制性质,并相继关停大盖山铁矿、吴家塘铅锌矿、红星造纸厂、丝绸厂等企业。至1965年,县属国营企业有城关米厂、木镇米厂、陵阳米厂、庙前米厂及县电厂、县酒厂、食品厂、印刷厂、农机厂、松油厂(化工厂)等13户,职工634人,固定资产净值43.12万元,年产值527万元,实现利润38.5万元。
“文革”初期,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68至1973年,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工业产值逐年上升,地方国营水泥厂、化肥厂、筷子厂、肥皂厂等相继建成投产。1974年后,因销路不畅,亏损严重,筷子厂、胶木电器厂相继关闭,化工厂先后转产松油、肥皂、腐植酸、磷肥等,最终下马。1977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厂矿19户,固产资产净值575.67万元,固定职工1439人,总产值1360万元。
1978年后,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全县产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讲究经济效益为重点的企业整顿,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恢复并创建了缫丝、丝绸、麻纺等国营工厂。1984年关停了长期亏损的化肥厂。1989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34户,其中县经委直属12户,其余为粮食、商业、农业等部门所属。有纺织、建材、采矿、食品、机械、冶金、化工、印刷、木材加工等行业,职工3522人。固定资产净值2507.1万元,年产值3204.5万元,比1978年增长2.3倍。
二、二轻工业
本县二轻工业主要由手工业发展而来。1949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1434户,从业人员1727人,总产值111万元。1951年下半年,县供销合作总社设手工业生产合作股,引导和组织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1955年底,正式成立县手工业生产合作联合社,翌年,成立县手工业管理科(1959年改科为局),与“手联社”合署办公。是年,全县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组织23个合作社和21个生产小组,从业人员1389人,为县内第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1957年,手工业社、组增加到52个,总产值493万元。
1958年,将属于集体所有制性质的17个合作社转变为国营工业,18个自负盈亏的社(组)升级为统负盈亏的合作工厂,致使集体经济蒙受损失。1962年,手工业总产值仅290万元,比1957年减少41%。是年起,本县贯彻调整方针,恢复手工业管理机构,升为国营工业的集体工厂,仅保留1户,其余16户均恢复为集体性质,集体所有制工业得到巩固与发展。1965年,手工业管理局下属集体工业发展到113户,工边总产值389万元,比1962年增长34%。小农具、小商品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是年生产各类小农具16.9万件,雨伞5.01万把。
1971年,县手工业管理局于木镇、陵阳、庙前设手工业办事处,对手工业生产单位加强领导。充分利用其自负盈亏、机动灵活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坚持生产。至1977年,县属集体所有制工厂19户,总产值240万元,比1966年实绩103万元增长133%。
1978年2月,对全县二轻系统生产布局作了新的调整,调整后,有服装、雨具、五金、轻机、家具等8个行业16个企业。此后,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并实现了机械、半机械化生产。至1989年,全县有二轻集体企业17户、职工726人,固定资产净值231万元。有针织、服装、制鞋、工艺竹编、雨具、塑料、五金、机械、大理石开采、木材加工等10个行业,实现产值1154万元、利润30万元,销售税金21.6万元。1978至1989年间,产值年递增12%,利润年递增4%。
三、乡镇企业
本县乡镇工业,以农村手工业为基础,均为集体所有制,隶属于所在乡、镇,其经营业务受县乡镇企业局指导性管理。
1958年,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口号下,各人民公社共办起213户“五小”企业,砍树木作燃料,砸铁锅炼钢铁,经济损失严重。至1960年,多数企业关闭,仅剩社办纸槽、油坊等29户,职工715人,工业产值200万元左右。1961年,反对“浮夸风”、“平调风”,对社镇工业进行整顿,企业大多停办。1962年,社镇工业产值下降到77万元。1963至1965年“三年调整”期间,乡镇工业平均年产值为60万元。1965年底,全县社镇工业11户,职工415人。至1969年,11户社(队)工业总产值年均18万元。1970年后,各公社兴建一批农机修配厂。至1977年,全县有社镇办工业29户,职工897人,产值15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9%。
1978年社镇工业29家,总产值183万元。1984年,中共青阳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乡镇工业作为振兴本县经济的战略措施,并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以纺织、建材、采掘、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使乡镇工业有较大发展。1985年,全县有乡镇工业100户,从业人员3475人,工业产值890万元。1989年,全县有乡镇办农机修配厂15户,竹编厂2户,汽车修配厂、墙纸厂、玻璃工艺厂、绣服工艺厂各1户,粮油加工厂、油坊、饲料厂共12户,砖瓦轮窑厂11户,预制厂9户,黄砂站4户,白云石矿3户,煤矿3户,砩石矿2户,铁矿、硫铁矿3户,毛巾、缫丝、丝绸等纺织工业3户,食品厂6户,纸箱厂2户,矿笆厂2户及木质拼花地板厂、铅丝厂、电子仪器厂、耐火防水材料厂、高分子材料厂等。
朱备乡工业产值461.3万元,为全县乡镇工业之首。是年末全县乡镇计有116个工业企业,职工3940人,固定资产净值919.3万元,流动资金349万元,总产值2462万元,比1977年增长15倍,交税金140万元,纯利润60万元。
四、村办工业
1955年农业合作化之后,组织铁、木、竹匠制作小农具,并组织社员烧制石灰、砖瓦,其收入归大队所有,大队统一记工分配。1958年,少数人利用当地资源,办起粮油、竹木加工综合场,时全县村办工业总产值不足100万元。1961年后,社办工业下马,队办工业也仅限于修理农具等。
1978年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生产体系。是年,庙前星星村办新型建筑材料厂恢复生产,为村办工业较早发展生产的厂家。至1989年村办采矿、粮油、饲料加工、水泥、食品等工业企业232户,从业人员4073人,固定资产净值94万元,工业总产值1727万元,利润140万元。
五、家庭工业
清末至民国年间,全县城乡家庭作坊兴盛,纺纱。织布、竹编、铁器、木器、黄烟、香烛等家庭作坊密布。民国26年(1937),家庭工业1362户。抗日战争期间受到破坏。至民国34年,降至786户。其后稍有恢复,民国37年,家庭工业915户,从业2690人。
建国初,县人民政府提倡生产自救,大力扶持私营工业。1952年,家庭工业、手工业有42个行业、1443户,从业2754人。1956年后,城镇大多数手工业者参加集体手工业社(组),农村家庭手工业者由生产队统一管理参加生产队统一分配,制约了家庭工业的发展。
1978年后,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家庭工业的发展,编织。刺绣等传统手工工艺得以恢复和发扬。1987年3月,吴成祥独资于陵阳镇创办全县第一家私营复合化肥厂,拥有资金6万元,其中自有资金1万元,雇佣25名工人,经营场地1035平方米,主要设备有搅拌造粒、原料破碎、皮带输送、产品分样、包装封口等机械。1989年底有固定资产净值2.58万元,流动资金3.42万元。是年生产程翔牌尿素硫酸钾1870吨、水稻速效肥380吨、氮钾高效肥250吨。至1989年底止,全县有家庭工业1161户,从业2258人,工业产值1004万元;有食品、饲料加工、砖瓦制造、编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竹编、木材加工等行业,并组织起228家联户办工业,固定资产原值62万元,从业人员977人,产值466万元。联营形式多种多样,或投入劳力、资金,或投入技术、设备合股办厂(坊),按各自投入的人、财、物价值大小确定分红。如九华乡柯村几户农民合伙创办九华木筷厂, 采取股份制,以3000元为1股,共10股,聘请18名工人,拥有12千瓦发电机、15匹马力柴油机等主要设备,1989年收入2万余元,除去税金、费用及发展基金,按股份分红,每股纯收入1000元左右。
六、中外合资工业
1986年,本县南阳林场与印尼华人李云忠合资开办华顺实业有限公司。1988年,本县始引进香港的技术、设备、资金,中、港双方各投资12万美元,利用本县丰富的竹、木资源,生产卫生筷,1989年实现产值19.6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