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年(1898),蓉城镇有几户外籍人经营的手工业作坊。
民国29年(1940)后,全县小手工业、小作坊日趋兴旺,共有6坊(磨坊、油坊、糕饼坊、粉丝坊、豆腐坊、面坊)、12匠(铁匠、木匠、篾匠、针匠、锡匠、银匠、铜匠、漆匠、砖匠、石匠、裱匠、扎匠)及制秤、弹花、制鞋、制帽、制笔、造纸、钟表修理等26个行业。其间,纺织业、采矿业亦有所发展。
建国后,本县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起步。1949年,全县工业产值只有11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8%。1952年工业总产值上升到249万元,比1949年增加1.3倍。“一五”时期,本县1281户手工业和作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纷纷组织生产合作社,城乡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1957年工业总产值596万元,其中全民工业占56.9%,集体工业占33.9%。1958年大跃进,工业总产值1388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从是年到1961年,全县先后兴办了钢铁、化工、机械、食品等工厂,铅锌矿、洪山铁矿、中村煤矿、大盖山铁矿亦相继开采。“五小”(小矿山、小煤窑、小高炉、小农具、小化肥)企业一哄而起,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陆续停办了一些厂矿企业,工业总产值下降到350万元。生产趋于协调后,1965年总产值上升到527万元,比1962年增长50.6%。“文革”开始后,一些工厂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67年总产值398万元,比1965年下降24.5%。此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至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1260.9万元,比1965年上升139.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工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工业总产值3544万元,比1975年增长1.8倍。1989年,国营、集体、乡镇办、村办、家庭办、中外合资等多种体制的工业全县计1808个单位(含家庭工业1161户)。是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0037.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7%,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3204.5万元,占31.9%;县属集体所有制工业1154万元,占11.5%;乡(镇)村工业4189万元,占41.7%;家庭及联户办工业1470万元,占14.7%;中外合资企业19.6万元,占0.2%。在各门类工业中,轻纺工业最发达,年产值4748.1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7.3%,白厂丝、棉麻制品,畅销国际国内市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