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化学工业起步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有较大发展,现有化肥、小三线化工、塑料化工三个部分。
一、化肥
1969年12月开始筹建东至县化肥厂,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1975年以来,经过多次投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80年生产合成氨4313吨,碳酸氢铵17570吨,年产值281.14万元。全年平均人数36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788元。1987年生产合成氨4826吨,碳酸氢铵18509吨,年总产值308万元,利润47万元。
1976年12月,经省冶金厅、化工厅批准,县投资26万元(其中流动资金10万元),筹建东至县磷肥厂,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1977年4月投产,到次年2月生产磷肥近500吨,产值5万元,产品质量符合部颁标准4级,在永丰乡设点试销,农户反映很好。后因硫酸紧张,于1978年11月停办。
二、小三线化工
1969年,上海化工局后方公司在县境香隅区境内开辟皖南小三线,总投资13310万元,建成8个企业,3个事业单位,固定资产11607万元,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化工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国务院等有关文件规定,上海化工局后方公司于1985年1月将小三线资产移交给县。6月县抽调一批干部、职工,在小三线区成立县第二经济委员会,接收小三线厂全部资产。本着“交接、管理、协调、开发”的方针,二经委经过考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有计划地进行复产转产利用。
精制棉、硝化棉1987年1月,县与四川泸州化工厂签订联合经营卫星化工厂(原小三线厂)生产线协议,成立安徽省泸东化工厂,职工266人,设计年生产能力:精制棉1050吨,硝化棉1500吨,有设备462台套,固定资产1007万元,其中,县投资复产费87万元,调入固定资产50万元;泸州化工厂投资10万元。协议规定双方共同经营管理,泸方全面负责生产技术,同年5月,恢复精制棉生产,10月硝化棉投产,1987年5月至12月底,生产精制棉446吨,硝化棉51吨,完成工业产值124.3万元,实现产品销售额233.96万元。
硫酸1987年1月,县投资39.4万元(复产费18万元,流动资产21.4万元),对小三线自强化工厂硫酸车间进行复产筹建,成立了东至县硫酸厂,当时有固定资产277万元,设备64台件,职工116人。1987年3月15日一次性开车成功,恢复了年产5000吨的硫酸生产线,当年完成产值29.5万元,生产98%的工业硫酸2472吨,实现利税近8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县人民政府通过银行贷款和补偿贸易,又投资350万元,开始扩建年产2万吨硫酸生产线。
三、塑料制品
县塑料厂建于1974年底。1975年3月,该厂被列为池州地区塑料工业重点企业。1981年县服装鞋帽厂开始使用该厂出产的塑料制鞋。
70年代,塑料工业主要为县化肥厂生产的配套聚氯乙烯包装袋和农用聚氯乙烯薄膜,以及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聚氯乙烯小商品、瓶盖、塑料袋、提扣、雨衣扣、烟盒、软管、食品袋等。1974年至1978年,县手工业联社投资4.73万元,贷款12.72万元,先后购置单、双头高频电子热合机8台,80mm立式吹塑机1台,55mm吹塑机5台,45克立式注塑机2台,自制捏合机1台。1981年,为化肥包装袋更新投资20余万元,购置65mm拉丝机2台,整经机2台,绕纬机2台,1511型织布机28台。9月份投产,批量生产聚丙烯编织袋及农用薄膜。同年,县服装鞋帽厂购进1台班产500双注塑鞋的8工位液压全自动注塑机和注塑模具。塑料用于制鞋业,使布鞋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品种增多。
1987年塑料工业有职工170人(临时工92人),生产塑料制品101.42吨,其中聚丙烯编织袋61.88万条/52.12吨,聚乙烯农膜7吨,聚氯烯注塑鞋13.22万双/42.3吨,年产值45.4万元(不含塑料鞋),利润5万元,税收4万元。
下一篇:第六节 电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